048:从 UC 震惊部的「曝光」到罗振宇的「退缩」

所谓 UC 震惊部面试的考题被广泛传播,其中的伎俩想必大家都「有幸」见过,随便举几个例子:

  • 林俊杰、周杰伦世纪同台,合体演唱《算什么男人》,这篇娱乐新闻放到UC,标题参考答案:《震惊!著名LOL玩家和DOTA玩家互斥对方不算男人,现场数万人围观!》
  • 不拔充电器引发大火,赔了邻居7万,这件事,如果发到UC,标题参考答案:《惊!他插进去一整夜没拔出来,差点出人命!》
  • 女子在手指上戴3枚戒指摘不掉,求助消防官兵,这则社会新闻放到UC,标题参考答案:《塞进去爽!拔出来痛!消防员深夜前往少妇家,原因竟然是这样!》
  • 公司领导出差遇到高铁车厢空位很多,这事儿放到UC,标题参考答案:《震惊!管理层出游竟包下一辆火车!上市公司员工曝出惊天内幕!》
  • 得知韩国前任总统朴槿惠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蜀汉名将赵云,标题参考答案:《震惊!朴槿惠终生未嫁原来是心系一个中国男人!》

当然,这并非仅仅是 UC 一个平台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自媒体平台,从今日头条到 UC 到一点资讯,再到搜狐、腾讯的天天快报,几乎都能看到类似的标题,这俨然构成了一种中国新媒体的奇观,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回到多年前火车站候车室书报摊上各色杂志、报纸的即视感。

知乎网友黑眼豆豆将 UC 的「震惊部」形容为「中国标题党的黄埔军校」,并仔细对比了 UC、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平台上标题的特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前往知乎原网页查看。这个回答可以让我们明确一点:中文互联网的所谓「内容」,早已成为一种广告营销方式——在这个链条上,平台方通过上述内容吸引用户停留时间,甚至有些平台方是要你下载它的应用;而内容生产方则实现了点击量和曝光率;而普通消费者,则在性暗示、无聊与免费的三重作用下实现了某种虚无的快感。

微信又何尝不是呢?

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里,作者张丰针对微信平台对于 10 万+ 的追捧,不禁感叹:

对真正的读者来说,篇篇10万+的平台其实是应该警惕的,它里面一定藏着某种病毒(如今人们对病毒式传播津津乐道)。它讨好了太多人,有一种群体的激情,如果你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面对这种局面,是否会感到不安?你是否会渴望和那么多人一样,成为一个“死忠粉”?

但张丰又不得不承认一点:对写作者来说,这实在是巨大的诱惑。当编辑部消失之后,整个写作与阅读的隔阂似乎并完全打通,于是,诸如和菜头、王五四这样可以玩弄挑逗性的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的人成为当下的新网红,另一方面,不管是和菜头还是咪蒙,都在制造一种「幻觉的共同体」:

自媒体时代的作者和读者,关系被彻底颠覆了。读者可以花钱打赏作者,获得一种主人翁幻觉,也可以对作者进行痛骂,并以“取关”相威胁。当然,对和菜头这样成功的作者而言,被一些人骂正是他的目标之一,借与一些读者的互骂,他反而可以获得另一些读者更深的认同。

那些经常能写出10万+的自媒体,无一不深谙这一点。他们不再想争取每一个人,不再把潜在的读者平等看待,他们只接纳认同自己的人。敌我关系,不但无害,反而有益。据说和菜头有一句经验之谈,叫“为你的阶级”说话,这里的阶级,可能并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阶级”,而是某个特定的群体。找到那个群体,拥抱那个群体,征服那个群体,你就成功了,成为了国王。

这同样也是罗辑思维横扫网络的原因所在。

在品玩难得一见的深度文章《罗辑思维的“地下江湖”》里,记者采访到一个典型的罗辑思维粉丝:

罗辑思维刚问世时,惠怀松还在江苏科技大学念大四,准备毕业。因为晚了一步,他没能买到罗辑思维第一期的会员资格,至今都觉得很遗憾。
惠怀松一直是罗振宇的忠实粉,每周四晚上,他都等着罗辑思维在优酷视频节目的更新,他觉得这特别有仪式感。
“就跟做礼拜一样”,惠怀松对PingWest品玩说。
惠怀松说,罗辑思维重塑了他整个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整个推倒了碾碎了又重新建立起来”。
这种世界观是不是“爱知求真”和“自由阳光”,却很难讲。
惠怀松承认自己对罗振宇有宗教般的感情:“如果他跟我借钱,我会毫不犹豫给他,不要他还”。
从大学到毕业,从江苏到北京,3年来,惠怀松说他自己一直按照罗辑思维提供的“大方向”成长。他习惯每天凌晨4点起床,6点多准时守着“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3年以来,他只有不到10次没能在第一时间打开罗辑思维每天凌晨推送的罗振宇60秒语音,然后2个小时内赶紧补上。
他会用手写的方式,把每天的这段语音“内化”到自己的身体里。“不是抄下来,也不是背下来。就像吃饭一样,把它形成习惯。不是用脑子,其实是用心去看。”
“罗辑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嵌入到了我的人格当中,价值观也好,思维方式也好,嵌入了我。”。
惠怀松现在是一个皮包设计师,开了一家自己的工作室,已是第二次创业。这也是他响应罗振宇“U盘化生存,即插即用”的表现。
所谓“U盘化生存”,是罗振宇向80后一代朋友提供的生存困境解决方案。总结起来是16个字:“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罗振宇说:历史记住的往往是一门手艺,因此掌握一门手艺,用个体的方式与外界合作,做一个快乐的自由职业者,比加入一家公司或机构要好得多。
惠怀松现在生活在北京,月入10000元人民币左右。这个收入在北京并不算高,不过只要“罗辑思维”店铺里有的东西,书、月饼、茶叶和油,他差不多都买,跟我见面的时候,也背着一个从罗辑思维店铺上买的包。
他的朋友圈每天会转发一篇罗辑思维的文章。他就像一个传教士,跟我说:“我建议你可以试着参与进来,进来玩。那个跟你在外面看是不一样的,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整个人彻底“罗辑思维”化了。

这篇文章在当时展现了罗辑思维不为人知的一面:它在大城市里忽悠年轻人,在小城市则成为社会关系重新聚合的催化剂。也正如文中所言:在这个江湖里,有生意、有人脉、有领袖、有品牌、有骗局、有道义,还有佛法,但一切都无关知识

而就在昨天,罗辑思维宣布新的战略方向,我将其定义为某种「收缩」:

  • 其一,周播变日播:从一周播节目变成一日播的节目,周一到周五每日更新,时长5–8分钟左右。
  • 其二,从一个视频节目变为一个音频节目。
  • 其三,平台收缩:不再全平台分发,只在得到App播出。

与之相呼应的,则是罗振宇在这场茶叙会上对于所谓「知识付费」的质疑。爱范儿的报道中,罗振宇表示,得到在付费订阅专栏的开展上已经进行了三重迭代:第一重是大 V,比如说和菜头、李笑来、李翔等;第二重转向行业专家,比如说刘雪枫的音乐课;而目前,得到已经把思路转向第三重,也就是版权。而且,版权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得到的重大竞争优势。

275b4623d73cceebdd599155cc01d203.jpg

某种意义上说,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正在试图跳出自己当年吹起来的泡沫,南方媒体圈知名人士道哥就在今天的微信公众号里直呼:罗振宇是个「坏人」:

之所以说罗振宇“坏”,他心知这个风口没有那么大,一群跟随者在虚假繁荣,却又说出了其成功的最大奥秘,那就是占领“认知高地”,这场关于知识付费的战争中,所有的资源价值都将向头部资源,占领“认知高地”的罗振宇倾斜。

而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订阅的付费内容,消化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超出自己所能付出的最长时间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知识库房中出现了超载,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时候,这场泡沫即将破灭,到那个时候,罗振宇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或者已经不知去向了。

而此时,那些追随者们看着一个崩塌的市场,只能望泡沫兴叹。

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我当然理解罗振宇此举的良苦用心,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但很遗憾,内容付费并不是——它无法实现指数级增长、它无法实现边际成本趋于零。它的生产成本依然如此高昂,还根本无法用规模化来抵消,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快速复制的时代,内容付费这门生意更像是一个远古时代的旧物,任凭你如何包装,还是一门小生意。

道哥试图从知识产业链的角度去进一步解读罗振宇此番「退缩」的真实原因,但很遗憾,罗辑思维所做的,并非知识传播,而是一种售卖一种的全新「知识变体」,本质上与和菜头、咪蒙们没有区别,都通过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和价值观体系,让受众产生利益共同体的错觉。

从 UC 震惊部标题策略的曝光到罗振宇的战略调整,基本上也勾勒出当下中文互联网里的两大内容商业模式:

  • 标题党的内容营销,用免费赚取注意力;
  • 知识变体的高逼格营销,用付费、社群收取智商税;

罗振宇当然看不起标题党们,这种流量生意的逼格实在太低,但我也不会承认罗振宇宣扬的「知识」有多靠谱,在这条内容生产链条上,我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用多元化的观点呈现一个被科技包围的世界全貌。

Zhao Saipo

View posts by Zhao Saipo
赵赛坡,科技博客作者、资深科技观察家、付费科技评论 Dailyio 创始人、出品人,覆盖 3000+ 付费用户。 曾担任 TechTarget 中国区记者、频道主编、AI 自媒体「机器之心」前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