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云计算的誓言与谎言

如果非要给火热的「人工智能」找一个对手的话,那么,在中国的这个词一定是「云计算」。

和「人工智能」类似,云计算也不是什么新名词,早在 1999 年,随着 Marc Andressen 创立 LoudCloud 于 Salesforce 成立,现代意义上的云计算两大模式: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和 SaaS(软件即服务)的雏形基本形成。

2006 年,亚马逊率先推出 S3 和 EC2,尽管 EC2 的全称是「Elastic Computer Cloud」,但所谓 Cloud Computing 的提法并没有进入大众媒体视野。2007 年 10 月,Google 和 IBM 合作了一项并行计算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向全美高校提供软硬件服务,来进一步推广两家公司的产品并进一步招募人才。

这种相对新颖的并行计算也开始被媒体戏称为「云计算」,考虑到 Google 和 IBM 的行业影响力,从而不断扩大了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从此,IT 行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云计算时代(下图是 2008 年《经济学人》报道云计算时的封面)。

b36bdb48f7c4060aa74004330502b699.jpg

而与「人工智能」所不同的是,云计算有着相对清晰的专业解释,在自称「云计算布道师」的刘黎明的那本《云计算时代》里,就对云计算的概念做了一番考证:

云计算是指能够通过网络随时、方便、按需访问一个可配置的共享资源池的模式。资源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等,它能够需要很少管理工作或服务商交互的情况下被快速部署和释放。

更进一步看,云计算模式又包括五个特征、三个服务模式和四个部署模式,其中五大特征为:

  • 按需自助服务;
  • 通过互联网获取;
  • 资源池化;
  • 快速伸缩;
  • 可计量;

三个服务模式如下图所示:

61319cc69a300e2b19c86d2cc9ed8405.jpg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定义只是站在 IT 行业发展的角度做出来的,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云计算的最早定义,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技术变革的范畴,开始引领商业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的变革,尤其是当亚马逊、微软、Google 极尽所能地展现云计算已经成为新增长空间的时候,中国的云计算也进入到全新的厮杀阶段。

关于中国云计算的传说都会有几个靠谱或不靠谱的段子,比如阿里巴巴的王坚会反复提及 2009 年春节后带领团队写下第一行「飞天系统」的代码,从而开启了一个属于中国云计算的新时代;再比如李彦宏曾多次公开表达看不懂云计算的看法,并直言「搜索就是云计算」…..而这些段子的新版本则出现在最近半年,腾讯 1 分钱拿下地方政府的政务云项目、无论大小的互联网公司、IT 公司扎堆云计算,几乎三天就有一家公司宣布成立新的数据中心——哪怕仅仅是一个服务节点…..

下图来自 Gartner,基本展示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现状以及国际地位:

fef114859cdb33cf3879ebbc63732aac.jpg

这里需要关注两点:

  • 其一: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体系中,公有云规模远远小于专有云(包括私有云、混合云等)
  • 其二,作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另一级的亚洲,在云计算格局中份额很少

这或许也是目前中国云计算厂商扎堆的原因所在,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公有云市场的想象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则是亚洲云计算格局的落后现状,给了本土企业更多机会,这在中国尤其突出,长期以来,作为云计算领军企业的亚马逊、微软,受限于政策而无法真正在中国开展业务,在 2016 年亚马逊借助光环新网正式落地中国后,《财经》杂志有过深度报道

一位长期和亚马逊AWS及监管部门打交道的人士表示,亚马逊在中国落地艰难,正是因为其要按其全球统一标准在中国市场经营,而不是去适应中国市场目前的独特性。“他们过去几年花了很大力气去做政府关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可以搞定政府。”

…..

于是,当微软、阿里云、金山云等公司在华积极拓展云业务时,亚马逊依然忙于与政府的博弈。其合作伙伴网宿科技在与亚马逊合作一年后退出。上述人士透露,网宿退出原因有二:和亚马逊AWS合作收益太低;其次,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他们不想长时间承担政策风险。

但2015年底新规的出台直接让亚马逊的努力落空。2016年5月,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亚马逊AWS停业整改。8月,亚马逊AWS通过与光环新网签订《运营协议》在北京落地,亚马逊授权光环新网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提供并运营亚马逊云技术及相关服务,至此整改完成。

“AWS最终和光环新网的合作其实是AWS对中国市场的一次低头。”上述人士说。

下面这幅图基本勾勒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玩家们,他们或较早入场,如阿里云;或偏安一隅,如中国电信;或闷声发财,如华为的私有云混合云业务[1];或单点突破,如青云等等,这些中国本土公司共同构成了当下中国云计算的市场现状,而国外的三大云服务厂商,不过是全球化布局的一个棋子罢了。

98ababebfc940bb52f0f7905accf8f42.jpg

观察上述云计算厂商的动作和宣言时,有几个参考点可以验证其是否在忽悠人。

其一,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数据中心是云服务厂商能够安身立命的重中之重,从数量和规模也可以依稀看出这家云服务公司的基本实力。

其二,大客户的背书意义,云计算的意义并不是单独卖产品,而是一种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比如华为 IT 产品线的总裁郑叶来就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华为云业务最大的障碍就是内部流程,也就是从产品到服务的的流程还存在问题。此时,大客户的背书意义是对其服务质量的最好证明。

其三,理解降价的多重意义。不管是亚马逊还是阿里云,都将降价作为业务快速发展的一个指标,但云服务降价的意义有很多,比如价格战,以补贴换市场,这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市场战略;另一方面,则要看到随着计算基础设施的升级,整个服务成本的确是在下降,尤其是巨头们对于数据中心减少能耗的不屑追求,比如 Google 就把 DeepMind 的相关研究用在数据中心能耗控制上,成果显著,这些减少的成本也会成为产品降价的推动力。

其四,云服务的落地。对云计算厂商来说,向客户提供的云服务是否有价值,其落脚点还是还是能否帮助客户带来新的业务增长,这就意味着那些标榜云服务的公司,必须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真正落地,否则就是写在 PPT 里的云服务。

事实上,相对于「人工智能」虚无缥缈的技术商业路线,过去十几年云计算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从基础设施到平台再到服务应用,整个产业链或生态的演进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Instagram 的创业神话背后离不开当初 AWS 的支持,按需经济的兴起也离不开云计算思维模式的助力,如今大量机器学习的算法、模型被集成到各大云服务平台上,从而也给创业者们带来新的机会,换句话说,未来人工智能创业创新的机遇都是云计算所赋予的。

而最后,云计算当然会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基础设施,一如如今的互联网,但最终的格局可能和现在的互联网类似,基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两大两国的云计算厂商成为云计算世界的两大阵营,共同「服务」着整个世界。


  1. 2016 年华为的公有云业务正式对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