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20 私人书单

不久前,「Deep Reading」邮件通讯推出 2020 年度阅读推荐。

这份书单是我从 2020 年读过的 50 多本书里精选出的推荐图书,大致划分为 6 个领域,共 19 本书,所有图书都围绕「Deep Reading」邮件通讯所关注的话题,即「技术发展所引发的产业变革与人类进化」。

img

随后的时间,我用四期会员通讯详细拆解了这份推荐,很多书并不是 2020 年的新书,但都是我在 2020 年阅读并筛选出来的读物,并且都可以在亚马逊 Kindle 商店或苹果图书商店买到电子版。

在这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 2020 年,这些图书从不同角度切入,或是探索技术之于社会与个体的影响,或是历史视角里的人与工具进化,或是技术公司与技术人的内心独白,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清单

新年期间,主打深度阅读推荐的「Deep Reading」提供 40% 的限时优惠,结账时使用优惠码「happynewyear」即可。

以下是部分节选,如果各位要宅在家里迎接新年,这可能是一份值得查看的阅读推荐。

关于「人工智能」的共识

「当我们在谈『人工智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是我作为人工智能领域观察者过去几年反复问自己的问题。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可能会在各种场合与各色人等谈起「人工智能」,这些人的职业行业不同,年龄与价值观也有差异,每一次的讨论、对话都会走向一个极端:各说各话。

这也是当下围绕「人工智能」讨论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从业者展开对话,另一方面,所有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亟需一个基本共识。

img

在 Suuart Russell 的这本书(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里,我读到了一个在我看来是非常清晰且克制的基本共识:当下「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不仅体现在技术方面,还包括人类使用这些技术的局限。

如果说技术方面的局限需要研究者们更多努力,那么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使用的局限则需要全球不同国家、经济体重新思考是否应该在歧视、监控甚至战争中使用「人工智能」,这也是本书的精彩之处。

遗憾的是,这本书后面几个章节的叙述背景过于宏大,夹杂了技术发展趋势与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幻想象,以至于很容易让读者陷入到混乱之中。

但瑕不掩瑜,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快速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观点,这本书是一个值得购买的入门读物,特别是前五个章节的内容,非常值得精读。

数字、模拟以及大数据预测的鼻祖

科技历史学家 George Dyson 一贯以来钟爱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琐碎的历史细节,他前几年的《图灵的大教堂》几乎就是一段近现代数学编年史。而在今年的这本 Analogia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里,George Dyson 从一个非常小的视角切入,1716 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向时年 44 岁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提出三项伟大计划:了解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建立俄罗斯科学院、投资「计算机」用于将现实概念映射为数学公式。

img

如果你觉得这是本书的主题,那么一定会在俄国人获取白令海峡与阿拉斯加的历史、关于树屋和皮划艇设计的细节描述中迷失,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探讨人类与自然、机器之间的关系,作者在前言部分针对人类、自然、机器之间的不同关系,划分出四个阶段,然后将「模拟」与「数字」的思考散落在全书的各个章节,你会在啰嗦冗长的细节里惊叹于作者的深邃思考。

Analogia 相比,IF Then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真是一本非常「传统」的历史图书,没有反复跳转、闪回的时间与冗长的细节,作者把焦点对准了一家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公司 Simulmatics,通过挖掘这家公司当初的「疯狂」之举,勾勒出现代计算机早期时代,一些聪明的科学家们如何利用计算机理解人类社会

img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时空的错乱感,Simulmatics 公司的很多想法、做法与当下中美主要互联网公司并无本质区别,但这可是发生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故事,晶体管刚刚发明不久,支撑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摩尔定律还未出现,更不要提人工智能算法突破与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但就是在现在看来无比简陋的情况下,居然也可以发生利用计算机分析数据与预测大选,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上海、防火长城与现代中国

以「上海+犹太人」为关键词的搜索,往往只能看到二战期间上海如何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这当然是事实,不过,如果进一步挖掘上海与犹太人的关系,那么今年这本 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就试图给出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img

这本书以全世界最富有的犹太人家族 Sassoon family 如何在上海构建财富帝国为视角,从另一个维度讲述了一段中国近代史,自 1840 年上海开埠,这些自印度而来的犹太人,为上海带来的商业与文化的繁荣,也为这座城市 100 年历史变迁做了最好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与 Sassoon family 在上海一起打拼的还有嘉道理家族,现在上海知名的育才中学的前身正是嘉道理家族在上海所建的中学。

如果说上海犹太人的故事是一段混杂屈辱与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片段,那么在 21 世纪的中国,防火长城的存在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产物,这本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相对全面展现了防火长城的功能以及「功绩」。

img

关于防火长城的讨论,就目前的历史阶段而言,已经很难直接用「对」与「错」去做价值判断,但正如本书副标题所言,「How to Build and Control an Alternativ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也正在加快这个进程,围绕数据主权的口号与行动,都在改变着互联网的定义与模样,这可能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上一场大流行病的教训

如果说加缪的《鼠疫》是在以文学化的方式展示一场瘟疫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冲击,那么这本出版于 16 年前的 The Great Influenza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则是通过历史白描的手法还原出 1918 年那场大流行病的惨烈现实。

img

当我在 2 月底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全球的疫情已经进入不可控制的阶段,很多时候,我已经无法分清楚当下新闻与图书章节之间的区别,就像黑格尔那句被不断滥用的名言一样,从政府到公众,并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1918 年这场疫情中的信息误导、政治高于生命、无视科学等情节在过去一年屡次上演,而随着疫苗开始在全球接种,这场疫情终将结束,但人类将如何应对下一场疫情呢?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订阅、用户

从软件、内容甚至零售百货与打车服务,「订阅」正在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在这本 Subscribed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里,作者从两大方面探讨了「订阅」商业模式的现象与本质。

img

这本书的叙述逻辑是从产业现实出发,首先展现正在发生什么,然后用 6 个章节详细分析了企业如何应对「订阅」模式带来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变化,这一部分也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如果你对「订阅」商业模式已经有一定了解,可以直接翻看本书后面的 6 个章节即可。

「用户(User)」或许是互联网时代制造的无数词汇里最重要的一个,这个词定义了互联网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特定关系,这也是今年出版的 Lurking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所思考的议题。

img

「Lurking」在互联网语境里就是「潜水」,如果参考 2/8 定律,「潜水」也是绝大多数互联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在本书里,作者没有站在为了批评而批评的视角,而是花了非常多的篇幅去回顾诸如搜索、社交、分享等一系列在线行为的演变历史,读完这一系列关于互联网使用者的历史之后,或许你可以理解所谓「User」与「Person」的区别

没有「滤镜」的 Instagram

前几年关于 Instagram 的报道往往会聚焦在该公司 2012 年被天价收购,一家创立不足两年、只有 13 名员工的公司的价格高达 10 亿美元,这是无论哪一个商学院都无法推演出的商业行为,但这笔交易就这样发生了,而且 Instagram 也很好整合到了 Facebook 的体系里,成为新的赚钱渠道。

正因为此,Bloomberg 记者 Sarah Frier 的这本名为 No Filter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的新书显得非常合时宜,她要去掉围绕在 Instagram 身上的「滤镜」,还原出一个关于创业、收购与不同理念冲突的真实故事。

img

我在读这本书过程中,脑海里不断闪出一个词:挽歌。从时间上看,Instagram 创立于 2010 年,彼时,移动互联网的大幕徐徐拉开,从开放的投资人到天真的创业者,「改变世界」的梦想还未破灭。而在 Instagram 早期的故事里,作者 Sarah Frier 展现出非常出色的历史场景调度能力,像极了一部历史电影,两位 Instagram 创始人贯穿起了 Facebook、Twitter、风险投资机构里的上百个人物,这是属于 2010 年代初期的精彩故事。

随着 Instagram 被 Facebook 收购,Sarah Frier 继续挖掘其如何被 Facebook 所改变与所重塑的细节,这是其他场合很少能看到的内容。读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判断扎克伯格对于这个产品的改造是否成功,一方面,Instagram 成为 FB 的赚钱利器,仅在 2019 年就贡献了 1/4 的营收,但另一方面,扎克伯格的野心和做法,彻底改变了这个产品的初心,也终结了一个开放、天真的创业时代。

笔记方法论的流行

在个人数字生产力工具领域,有两类工具最受「Productivity Porn」青睐,一个是项目/任务管理,另一个是笔记管理。前者由 David Allen 的那本 Getting Things Done 所引领,形成了一系列由方法论、工具以及社群组成的不同阵营。后者则长时间里没有一个堪比 Getting Things Done 的理论框架,更多的时候,都是笔记工具公司们,比如 Evernote 等公司通过产品功能的宣传,影响用户对于笔记工具使用的思考和探索。

但在 2020 年,随着 Roam Research 的走红,这本旧书 How to Take Smart Notes亚马逊 Kindle 商店苹果图书商店)也从小众视野进入到主流,进一步引发全球「Note-taking Porn」的讨论,从文章到视频、博客,不胜枚举。

img

在这本出版于 2017 年的图书里,作者介绍了一个名为「Zettelkasten」(这是一个德语,意为「笔记盒」)的笔记方法,这个方法由德国知名社会学家 Niklas Luhmann 所创造,利用这套方法,Niklas Luhmann 完成了社会学历史上一系列重要著作。

事实上,「Zettelkasten」方法论几年前就已经有了大量追随者,而 2020 年的流行既有诸如 Roam Reserch 产品走红的影响,也是当下互联网步入信息丰盈时代后,用户对笔记工具的需求发生了本质变化,10 年前的 Evernote 让收集变成笔记工具的标准功能,引领随后几年全球主要笔记工具的发展,如今,用户需要更高效的笔记处理流程,以帮助自己不陷入信息漩涡。

不过坦率来说,「Zettelkasten」以及这本书谈到的一系列流程,其面对的群体相对特殊,你需要在不断的笔记生产、整理与输出(比如写博客)中形成闭环,这就极大限制了适用范围,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而且需要输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方法论并非针对某个特定应用,读者还需要在不同笔记应用里探索是否可以实践,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读者使用该方法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