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硅谷》第四季本周正式回归,但依然是一部小众剧。
一
喜欢美剧《硅谷》的人大概有两类:其一是像我这样的科技媒体从业者[1],热衷于通过剧情与现实的对照或叠加,展现一幅特有的硅谷生态;另一种人,则是有理想的创业者——请注意这里的定语「有理想」——这可以有效地将那些投机创业者和真正想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隔离开,前者有着浓浓的 「2(to)VC」、「2(to)BAT」的属性,后者则聚焦在研发、产品以及对长远利益的考量,也可以通过美剧《硅谷》这个现实的「照妖镜」,看到自己的不足。
事实上,现实世界的硅谷创业故事里,有着比美剧更精彩的桥段。曾在上一季《硅谷》里担任编剧的 Dan Lyons 就曾将自己在创业公司的各种奇葩经历汇集成一本书,书的名字也很有趣:Disrupted,My Misadventure in the Start-Up Bubble
这是一种极度无序、荒诞的经历,以至于 Dan Lyons 会坦言:
我用25年时间报道科技公司,我以为自己非常了解这个行业。但在HubSpot,我发现许多我信以为真的事情都是错误的。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略显老土的媒体人因为无法跟上历史发展潮流而发出的悲观看法,但你无法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造富神话的不断升级,中美这两个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围绕「创业」这两个字的各种潜规则,正逐步被展现,比如 Dan Lyons 援引一位投资咨询的朋友的话:技术创新正让位于商业模式创新:
虽然人们依旧把这个行业称为“科技行业”,但事实上,如今技术已经不是关键所在我有一位朋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科技行业工作,曾是一位投资银行家,目前为初创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他表示:“如今,发明伟大的技术已经无法得到回报。关键是商业模式。如果你的公司能够迅速扩大规模,市场便会给你回报。关键在于迅速把公司做大。不需要盈利,只要扩大规模就可以。”
而商业模式的第二个层面则是塑造新一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一个「伟大的伎俩」——在科技公司的外表背后,是一家家以活生生的人作为主要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公司,而以科技公司的幌子,新一代的年轻人几乎都不假思索地上了「贼船」。Dan Lyons 以自己曾工作的 HubSpot 为例予以说明:
…..HubSpot目前仍在亏损,但公司的业务属于劳动密集型。如何以尽可能最低的工资,吸引数百人从事销售和营销工作?一种方式就是招聘大学毕业生,并让工作看起来很有趣。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啤酒和桌式足球。把工作场所装饰成幼儿园和兄弟会聚会场所的样子。举行派对。只要做到这些,你便能找到无数年轻人,领着3.5万美元的年薪,愿意在狭窄的房间里埋头苦干。
而在中国,这些新一代的劳动密集型公司广泛存在于北京、杭州、深圳、成都,去年夏天,微信公众号「商业人物」记录了位于北京的劳动密集型公司所在地——著名的后厂村:
北京的很多路名都由地名而来,比如明代那个距离北京城墙三里地的屯子,现在有了一条三里屯路。三里屯路不一定是愉悦的,你或许会碰到乞丐和神经病,但错落有致的店铺以及打扮养眼的姑娘绝对是一种馈赠。它足以抵消掉不愉快,并促使你冒着酷暑迈出双腿走出家门。
后厂村路名称的由来跟三里屯路类似。但若是在夏日蝉鸣不断的午后行走在后厂村路上,感觉实在太不好了。从它在位于东部西二旗地铁站的起点挪动脚步后,我和朋友已经向西行走了2.5公里,两人分别喝完两瓶矿泉水,大汗淋漓。视野范围内的单调和重复让人乏味:一个清洁工,一个垃圾桶,一个十字路口,一排等待绿灯的车辆;一个清洁工,一个垃圾桶,一个十字路口,一排等待绿灯的车辆。
双脚踩过的黄色盲道越长,就越让人疑惑于它存在的意义。后厂村路路南是中关村软件园,多个互联网和IT公司正在院子里驻扎,它们需要的可是IT民工。路北则是刷着标语的围挡,里面正在施工,它们需要的可是能搬砖的民工。
按照建筑师雅各布斯的观点,后厂村路目前还算不上伟大的街道。它既没有优美的风景,更不是激发想象以及交换看法的公共空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后厂村路实际上没有意义,只是手段。它是一种物理空间,唯一的作用便是像下市政管道般发挥着运输功能。只不过,它运送的不是流水,而是一群一群的劳动力。
没人统计过软件园里的白领阶层究竟有多少人,但看一下进驻公司的名单心中自然便会有数。去年,软件园区入驻的企业接近300家。这其中不仅包括联想、百度、网易等国内知名IT和互联网公司,还有IBM、甲骨文等世界500强。大公司的特色之一便是人多。有报道说,软件园里有4万名百度的员工,这相当于四个师部的队伍。
大公司们严格遵守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的朝九晚五的制度,导致这条双向四车道的小路难以高效地承担起运输任务。
7月20日北京暴雨,多数上班的朋友在这条长度仅为4公里的道路上耗费了1–2个多小时。百度公关以一种过来人逆来顺受的态度,戏谑调侃刚入驻园区的新浪员工:“我看见了地铁口的世间百态和一脸懵逼新浪小伙伴的目瞪口呆。”
二
Dan Lyons 不仅戳穿了诸多西海岸以及大洋彼岸无知科技媒体的谎言,还一针见血地看到了这些所谓「独角兽」背后的故事:
处于顶层的人们正从游戏中获利,他们操纵游戏使之有利于自己……他们把亏损的初创企业变成了让少数投资者受益的金融工具……与此同时,科技从业者被告知公司的需要比他们自己的更重要。
这里的「顶层」、「他们」到了中国则变成了资本以及 BAT,上周出版的一期《财经》杂志上,围绕共享单车背后的资本局中局,两位记者宋玮、张珺做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梳理,对很多资本来说,这是一场事关能否「抓住下一个滴滴」的新战役,而在 BAT,尤其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眼里,则又是一个 A 或 B 的选项,文章中有一段关于各个资本公司对两家共享单车的投资决策:
对于到底投摩拜还是ofo,不仅腾讯内部有争论,在华平、红杉、高瓴内部,都曾有过分歧。“华平是TMT组想投ofo,消费组想投摩拜,但后者决心更大,行动更快,同时,消费组老大的级别更高。高瓴也是,其中一方意见很坚决,而另一方意见没那么坚决。”一位摩拜的投资人告诉《财经》记者,当时摩拜C轮以2.5亿美元估值融资6000万美元,最后是华平、红杉、高瓴三家各出了2000万美元。
资本市场也在这个二选一的战队中陷入新的狂欢:
2016年9月26日是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一天,滴滴宣布战略投资ofo。“市场迅速沸腾了,仅仅一个礼拜时间,如果你人不在北京,基本上就投不进去了。” 刘毅然曾参与过对滴滴的投资,他说,这个场面似曾相识。
这个场面当然似曾相识,前几年的团购领域的百团大战、最近两年的按需出行大战,你看到的是各种烧钱、补贴,背后的利益博弈则是资本市场的排队「押宝」,正如两位投资人对于共享单车投资热的一些「反思」:
“你真的很难知道你什么时候是幸运的,什么时候是聪明的。”一位ofo的投资人说,“浮躁的行业做着很浮躁的事情,只是后来做对了,就拼命找理由去解释。”另一位投资人则表示,行业才刚刚开始,现阶段所有关于“哪家会赢”的分析全都是错的,两家公司正在变得越来越像,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走。
这一切快速发生的故事就像是一个流水线上的新产品,资本、媒体以及创业公司共同讲述了一个挺起来很美但又有诸多硬伤的商业模式,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共享单车」,本质上只是一个 C2B 的平台生意,但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多少壁垒的生意,当前的火热,更多是资本推动的结果,倘若资本市场趋冷,这门生意的新出路又在哪里?
三
2017 年 CES 前夕,《连线》杂志高级记者 Cade Metz 用一篇略显嘲讽的语气总结了 2016 年的硅谷创业公司的炒作话术,他首先提到了 Magic Leap:
FOUR WORDS SUM UP the Silicon Valley hype machine at the end of 2016: “squirrels and sea monkeys.”
That was the repeated response from Magic Leap founder Rony Abovitz when Reed Albergotti of The Information asked about the technology behind the startup’s augmented-reality glasses.
所谓「squirrels and sea monkeys」,大致意思是说产品很厉害,或者等同于国内乐视所倡导的「生态化反」、「无xx,不xx」的说法,但遗憾的是,Magic Leap 至今依然没有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哪怕是 Demo。
Cade 还提到另一个典型公司 Theranos,这曾经是两年半前估值一度接近 100 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这家公司身上有太多媒体以及投资人喜欢的标签:美女 CEO、高科技与医疗、技术挑战现有规则——一如 Uber、Airbnb 等。但随着 2015 年《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的调查,调查文件显示,Theranos 公司的测试有严重瑕疵,无法保持监测结果的准确。该公司在加州纽瓦克的实验室不仅被撤销实验室执照,还要缴纳一笔数额不明的罚款。
Cazde 认为,当下创业者的「造假技术」门槛更高,不管是 Theranos 还是鼓吹自动驾驶的不靠谱创业公司,他们造成的危害或许更大:
But in the past, the extreme hype was largely limited to apps or online services or other ephemeral things. When such things fail to materialize or perform as promised, companies lose face and investors lose some money. So be it. What’s different now is that companies are applying the same kind of ridiculous hype to extremely complex, extremely unfinished hardware, including medical hardware. It’s one thing if an app doesn’t work as advertised. It’s quite another if a medical device or autonomous car doesn’t.
最后,一个不算剧透的剧透,每一季《硅谷》的片前动画几乎就是一场硅谷公司的「阅兵礼」,最新的这季里(点击这里可以查看),有几个细节:
- 上文提到的 Theranos 招牌歪了(暗示什么?)
- Uber 的气球开始泄,而 Lyft 则越变越大;
- 包括 Airbnb、Theranos、Dropbox、Pinterest、Waymo、滴滴在内的公司,第一次出现在片头;
现实与虚拟之间,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
- 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从业者就一定喜欢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