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iPad Power User」付费订阅内容,这是一份探讨 iPad Pro 与 iPadOS 生产力的邮件订阅产品,每周一封专属会员邮件,独家分享 iPadOS 生产力流程并推荐生产力应用,欢迎订阅。
过去几年,苹果一边提升 iPad Pro 的硬件能力,一边又在系统层面优化对于外设的支持,官方键盘从键盘双面夹(Smart folio Keyboard)进化到妙控键盘(Magic Keyboard),鼠标/触控板功能也从「辅助功能」变成标配选项。
与此同时,iPadOS 从 13.4 开始全面优化系统层面的触控板支持,近一年的时间里,随着 iPadOS 14 的发布与更新,各大应用开发者,即便是微软,也相继适配了触控板的交互逻辑,让光标成为新的交互形式。
至此,iPad 系列产品线已经形成了「鼠标/触控板+键盘」的基本外设组合。
1.所有的键盘都需要需要一个触控板
进入 2021 年,在探讨适配 iPad 或 iPad Pro 外置键盘的时候,如果不提及触控板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原因在于,无论是鼠标还是触控板,新的手势与交互带来的最大好处或许就是可以在键盘工作时,减少抬手触控屏幕的次数,而且由于苹果对于光标交互做了大量优化,可以极大提升交互效率。比如当光标监测到用户在选择文字的时候,其光标样式会从小圆点变成竖线,如下图所展示的那样。
这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内容选择、内容定位的场景非常使用,也多少有了一些在 PC、MacBook 上工作的影子。
另一方面,iPadOS 的光标功能是苹果为其触控板专门设计,你会发现其大量的功能无法在鼠标—-即便是苹果自己的鼠标上实现,譬如两指、三指滑动的动作,这些在 macOS 触控板上通用的手势依然可以用在 iPadOS 上,但也仅限于触控板。
而当你的 iPad 与妙控板或者 iPad 的妙控键盘连接之后,你可以使用一系列触控板手势。比如单指点按、点按之后的拖移。
再比如,利用双指实现网页/应用的向上或向下滑动。
还有三指向上轻扫回到主屏幕、三指向上轻扫,停顿一下然后抬起手指打开应用切换器等等,这些触控板手势也和此前在 iPad 上直接使用手指触控的手势一致,没有太多学习成本,详细的触控板手势操作,请参考苹果官方提供的教程。
因此,当你考虑要选择一款外置键盘的时候,我强烈建议各位首先要购置一个触控板,比如苹果官方的妙控板(如下图),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使用任何一个外置键盘的体验都会有指数级别的提升,它让键盘不再仅仅是输入这么简单,而是构成了完整的交互升级逻辑。
2.键盘与触控板的集成方案
在苹果提供的键盘解决方案里,2399 元起售价的妙控键盘是一个「标准答案」,苹果把剪刀脚式的键盘、iPad 支架、触控板「打包」在一起,满足了用户对于输入、光标操作以及不同角度悬浮屏幕的需求。
我在使用近一年的妙控键盘之后,大致可罗列出几个优点:
-
一体化的设计,全面适配 iPadOS 的新特性,极大提升了 iPad Pro 的用户体验; -
键盘输入体验非常棒,可能是仅次于机械键盘的输入体验; -
相对于之前键盘双面夹的角度,妙控键盘的悬浮设计,更符合用户输入时眼睛的注视角度;
当然,在这些优点之外,你需要接受的不仅是高昂的价格以及结实的重量,还需要考虑到该键盘带来的耗电量,在我使用的几个月里,妙控键盘对 iPad Pro 续航影响非常明显。
这一类解决方案里,还有几个可替代的选择,需要注意的这些产品都是蓝牙连接,比如 Brydge Pro+ 的产品,采用了全铝合金的材质,价格方面(199 美元)相比官方键盘也适中,国内只能通过淘宝或海淘的方式购买,而之前长期被用户诟病的触控板难用的问题,已经通过新固件升级得到解决,基本实现了与妙控键盘同等的触控板交互体验。
另一个选择是罗技的 Logitech Folio Touch,价格也只有妙控键盘的一半,不过我并没有实际体验过,这里有一个评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
3.自由组合的方案
如果说苹果提供了一个「集成方案」,那么还有众多可以自由组合的方案,比如使用「机械键盘+支架+触控板」的形式,下图是我在家里经常使用的 Filco Minila Air 红轴机械键盘,这个组合非常适合在家庭、办公室等固定场所。
机械键盘拥有一种你用过就回不去的魔力,特别是需要长时间进行文字输入的时候,这种感受只可意会,不可描述。
更重要的是,机械键盘的选择空间比较多,价格可以从 300 到 3000+,而且不同键盘轴的选择,另外也会涉及连接方式(蓝牙、有线)以及按键数量等标准,就我个人来说,61 键的键盘,其大小也和 11、12.9 英寸 iPad Pro 的屏幕相适应,敲击键盘时的双手幅度不会太大。
这个组合方案里还有一个推荐是「微软折叠键盘+支架+妙控板」,如下图,微软这款键盘曾作为我的主力键盘陪我度过几年时间,其做工、便携性非常出色,另外在输入体验方面,虽不及机械键盘,但比起苹果的键盘双面夹已经足够好了。
由于折叠起来足够小巧,微软折叠键盘也比较适合携带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你还需要再购买一个 Smart Cover 或类似 Smart Cover 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外出时更好地使用键盘输入。另外,由于键盘和 iPad 屏幕之间需要一点的距离,因此需要相对大一点的桌子,比如飞机、高铁的小桌板就不太合适了。
4.历史遗留的方案(不推荐)
最后的一个推荐的方案是使用「键盘保护壳+触控板」,这个方案有两类主要的产品:
-
苹果官方的键盘双面夹; -
罗技的键盘保护壳;
两类产品无所谓好与坏之分,主要的差别是价格、重量与键盘输入手感,以我手上的这台 iPad Pro 2018 款为例,我在同时使用苹果与罗技的产品之后发现,每一个优点背后都标好了代价,轻薄的键盘双面夹几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使用输入手感不错的罗技 Slim Folio Pro,则必须忍受笨重以及略显丑陋的外观。
2021 年,我非常不建议选择这个方案,一方面,这个方案里每个产品的价格都不便宜(至少 699 起),你还需要配置触控板或鼠标,另一方面,iPad 系列的产品线更新速度加快,这些配件很容易无法适配新产品,iPad 转售还能有不错的二手价格,但配件往往只能白送,所以,如果不是之前遗留下来的产品,请不要再购买类似的产品。
5.尾巴
坦率来说,上面提及的诸多场景里,没有一个是通用或正确的解决方案,我更建议各位朋友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是否需要便携、是否在意价格)与自己已有的设备(之前购买的机械键盘或其他键盘),灵活组合,定制出符合自己工作场景的解决方案。
最后的最后,我还要再重申一点:无论采用什么键盘,请一定要使用触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