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是互联网历史上颇为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 3 月 21 日,Jack Sorsey 发出第一条 Twitter 消息:「just setting up my twttr」;9 月,年仅 「3 岁」的Facebook 推出一个名叫「NewsFeed」的新功能;一个月后,Google 以 15.5 亿美元收购了刚刚创办一年同时还在为盈利苦苦挣扎的 YouTube。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2006 年年初的中国互联网还在期待人气博主徐静蕾到底能赢得多少点击量。情人节前一天,中国网民给给出了 1000 万的答案,而仅仅一个半月后,这个数字实现了翻番。
与徐静蕾的大众人气类似,前一年带领百度登陆纳斯达克的李彦宏意气风发,不断在商业荣誉领域攻城把寨。这一年,他被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为最佳商业领袖之一,同时李彦宏也将视线瞄准了国际市场,2006 年 12 月,百度启动国际化战略。
也是在 2006 年,金山的雷军完成一笔 7200 万美元的融资,腾讯的马化腾和阿里巴巴的马云围绕中国 C2C 市场还有没有空间争得不可开交,拍拍网与淘宝网的战场从未停歇。而令马云更头疼的则是一年前到手的雅虎中国。
这一年,马云还当选了中国企业家「最具影响力的 25 位企业领袖」,同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国际电商大会」上发言表示:「10年以后,世界500强中一定会有一家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这个企业有可能是网络公司,有可能是电子商务公司。」
现在来看,2006 年就可谓是中美互联网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一个新时代和新秩序正在形成。
一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一份统计,2006 年全球十大流行网站的排名如下:
- 雅虎
- 时代华纳
- 微软
- Ebay
- Fox
- 亚马逊
- Ask
- 沃尔玛
- 维亚纳姆
科技博客 Nate Eliason 对此评论道:
People in 2006 went on the Internet to find something. Even if we extend it to the top 20, the only other “entertainment” site that shows up is Disney. Entertainment sites only made up 3 of the top 20, and there were no social media sites.
而到了 2017 年,这份排名里不仅多了不少「新面孔」,而且产业格局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 YouTube
- Wikipedia
- 雅虎
- 亚马逊
- Windows Live
仔细去看,相比较于 2006 年,Google、雅虎、亚马逊依然在列其中,三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没有太大变化,而 YouTube、Facebook 等七家新网站(产品)的流行,Nate Eliason 总结为:
On the Internet in 2006, you were focused on pulling out what you wanted. Unless you were reading the news, whatever you read was something you had sought out. But now, most of your information is pushed onto you. You no longer enter the Internet the way you would a public library, where you browse and pick out what you want to read in peace, it’s more like the Las Vegas strip, where you’re bombarded with demands for your attention and need not exert any effort to be entertained.
这一变化趋势中,Facebook 最具代表性。2006 年启动 News Feed 时,或许连扎克伯格也不知道,这个产品会改变一代互联网产品的行为规则,进而又影响到美国乃至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
News Feed 刚推出的时候,用户并不喜欢这个产品,最主要的担心的是隐私是否有保障。早期的社交媒体用户,还没有养成主动将自动的动态,包括照片、心得、看到的新闻给朋友展示的习惯,尤其是在一个熟人与陌生人混杂的环境里,用户对于隐私的关注度更高,这也催生了后来 FB 推出用户控制隐私的功能,当然,这是后话。
但 FB 的团队随后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尽管抱怨的声音很多,但用户使用 News Feed 的次数明显增加了,更好地消息则是,在 News Feed 功能上线后,用户使用 FB 的次数和时间都有大幅提升,可谓效果惊人。
早期的 News Feed 推荐引擎非常简单,其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少。尤其是在涉及到展示内容时的排序问题,曾参与 News Feed 设计的 FB 现任首席产品官 Chris Cox 曾公开表示:当时的排序就是拍脑袋决定的,比如照片权重就要高一些,其他消息的权重低一些。这也意味着当用户登录 FB 后,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权重比较高的图片信息,用户或点赞或转发,而随后的一系列行为将成为机器接下来判断推荐哪些内容的依据。
随后,围绕 News Feed,FB 又设计了一系列产品辅助更好的 News Feed,比如 2009 年推出的「点赞」按钮,这个按钮快速降低了用户对于朋友状态的反馈门槛,无需任何多余的动作,只需一个点击就表明了用户对于朋友的关注,这个功能也成为未来社交媒体的标配。
如今,News Feed 的推荐算法中会考虑上千个潜在元素,形成更符合每个用户口味的内容推荐,同时这些潜在元素的还会构成广告主购买广告的参考,Facebook 相信技术带来的「红利」既能让用户获取自己喜欢的内容,又能让广告主精准地投放广告。
然而,现实却又异常残酷。Facebook 潜心十年构筑的一个看似完美的用户模型,最终在十年后的美国大选期间被俄罗斯人肆意玩弄,扎克伯格关于 Facebook 上假新闻、广告的影响明显低估。去年 11 月,扎克伯格在参加一个科技会议上做了一番回应,《卫报》当时写道:
“Voters make decisions based on their lived experience,” he said. “I think there’s a certain profound lack of empathy in asserting tha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one would have voted the way they did is because they saw some fake news.
“If you believe that, I don’t believe you have internalised the message that Trump supporters are trying to send in this election.”
目前围绕俄罗斯如何通过 Facebook 社交广告影响美国大选的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不管调查结果如何,又两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特朗普依然还是那个美国总统;Facebook News Feed 依然还是那个不会公开的神秘算法。
二
在中国,自 2006 年到现在的互联网进化史多少和政治、经济大环境有关系。不管是杭州的马云、深圳的马化腾,即便是身在北京的李彦宏,都活在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的「阴影」里,这些门户网站一方面垄断着资讯的入口,另一方面利用流量构筑商业广告的护城河。
这个格局变化首先是从新浪内部开始,2009 年 9 月,新浪微博启动内测,作为官方默许的可对标「反动网站」Twitter 的新浪微博,其初衷更像是一个简化版的新浪博客,从明星、名人入手,让他们发声、形成话题、掀起讨论,成为当时新浪微博的一大特色。
而当四大门户(新晋的门户网站是腾讯)都押注微博客时,苹果在这一年发布了两款影响深远的产品:第一代 iPad 和第四代 iPhone。
乔布斯对第一代 iPad 寄予厚望,他在介绍这款产品时这样说道:
When we were an agrarian nation, all cars were trucks, because that’s what you needed on the farm. But as vehicles started to be used in the urban centers, cars got more popular … PCs are going to be like trucks. They’re still going to be around, they’re still going to have a lot of value, but they’re going to be used by one out of X people.
这是乔布斯对 iPad 的定位,它要成为 PC 和 iPhone(智能手机)之间的新品类。现场演示中,乔布斯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操作 iPad 上的浏览器、视频播放器、相册等等。仔细去看,乔布斯所有的操作都是内容消费,他的演示不仅让 iPad 作为内容消费设备深入人心,也开启了一个计算设备个人化、娱乐化的新时代。
苹果这一年的第二个产品 iPhone 4 更具意义。这是第一步搭载了一颗 500 万像素的后置相机的 iPhone。根据知名科技人Om Malik 在去年 iPhone 7 Plus 发布后的回忆,直到 2010年 iPhone 4 推出之前,iPhone都没有对相机厂商造成太大影响,同样是 2010年,Instagram诞生,手机相机由此进入到拍摄与分享的新阶段。
iPad 带来的内容消费诱惑,iPhone 引发的移动互联网热潮,塑造了随后的中国互联网图景。新浪微博在微博客赛道上越跑越快,却发现周遭言论环境的制约,远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眼瞅着桌面搜索下滑的百度,一口气推出多个 App,却在用户体验中失去了风向;出自金山的雷军带来了一个小米手机,同时还有中国第一批手机粉丝;阿里巴巴一年一度的光棍节促销不断用数字刺激着消费者和行业的神经;张小龙的微信在腾讯内部竞争中险胜,利用腾讯的巨大资源获得第一批用户;而在 2012 年炎热的 8 月,张一鸣发布了第一个版的今日头条……
自此之后,门户时代的话语权被彻底瓦解。靠着一部手机,中国人开始习惯每天浏览自己喜欢的资讯、每天在不同的人聊天、每天买买买。微信、今日头条、淘宝与智能手机牢牢占据了国人的互联网生活,这就是 2017 年的中国互联网的现实场景。
三
如今,中美互联网之间的体验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你在今日头条里浏览自己喜欢的岛国女优,你同样也能在 Instagram 找到类似的金发女郎,你可以通过手机百度观看搜索框下观看一系列「震惊」视频,当然你还可以在 Facebook 浏览所谓的「现实实拍」。
与 2006 年相比,我们从大屏幕的 PC 来到小屏幕的智能手机;我们从固定地点正襟危坐的上网变成随时随地与世界连接;我们从被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到只需几次操作就能自动看到自己的兴趣,还在能一次次下拉刷新里享受机器懂你的快感;我们的内容消费,从读懂千字的博客到只想看 140 字的微博,再到没有图片、动图、短视频就无法得到满足……
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的这十多年,带来我们触手可达世界的便利,也造就了 苹果、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这样的新巨头。a16z 合伙人 Benedict Evans 对比了美国四大新巨头(Google、苹果、 Facebook 和 Amazon)与过往微软、英特尔、IBM 的市场规模:
另一个数字里,截至2017年8月19日,全球十大上市公司里,有七家都是科技互联网公司,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赫然在列。而全球 10 大互联网公司,美国 6 家,中国 4 家,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
然而与美国主流媒体开始反思互联网现有商业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相比,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还在持续拥抱互联网效应,没有边界的阿里巴巴、腾讯[1],几乎已经完全掌控了你我的衣食住行以及所看所想所见,我曾在一篇名为The product Facebook sells is you的文章里读到这么一段话:
You may think Facebook is the product and you’re the client, but that’s not entirely true. There’s a reason tech companies call us users and not customers. It’s because we’re just people who come and use the interface. The product Facebook sells is you. The advertisers are the customers. That goes for all tech companies that make most of their money from ads.
这句话放在中国也很合适,我们都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产品,必要时,也会被交给国家。
- 含两家公司投资的公司,比如腾讯投资了京东和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