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也在不断为人类社会增加新的词汇,从 60 多年前的「人工智能」到后来的「冲浪」(上网)再到这几年流行的「共享经济」,当然在中国,还有诸如「O2O」、「互联网+」、「互联网下半场」等等没有明确定义的词汇。
这其中,「共享经济」就是一个十分讨巧的用法。目前可追踪的最早关于「共享经济」最早的说法来自于《纽约时报》2007 年的一篇报道,法学教授 Lawrence Lessig 在谈及维基百科与传统商业模式(一手钱一手货源)的对比时认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维基百科带来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不为金钱、而是分享某些资源,这就是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company is one that’s just making money selling widgets or iTunes,” he explained. “The Internet exploded a sharing economy with things like Wikipedia where people are doing work that creates a lot of value, not for money but just because it’s their hobby. We’ve seen a pattern of hybrid companies like this trying to figure out ways to leverage that for a profit.
但这个表述与我们当前关于共享经济的认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年,我们已经有意无意地将 Uber、Airbnb 以及包括摩拜在内的产品看作是共享经济的代表,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当我们在使用 Uber 时,我们到底在共享什么?时间?金钱?还是什么?
理解上述所谓共享经济的「阴谋」,需要先了解现实社会里的「共享」行为。
一
在现实社会,一般意义上的「共享」有以下三个类型:
- 你给你的朋友或亲戚送一个礼物,比如你把家里多余的食物送给你的朋友;
- 你允许你的朋友或其他人暂时使用你的物品,比如你把你的汽车借给你的邻居;
- 你和一些人拥有共同使用某个物品的权利,比如在很多集体所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可以享受集体所有的基础设施;
以上三大一般意义的「共享」行为并不直接涉及金钱交易,而一旦加入「金钱」这个变量,上述「共享」就变味道了:
- 当你把食物「送给」朋友,朋友要付费时,这其实是一种买卖行为;
- 当你的邻居暂时「借用」你的汽车,同时需要向你付费时,这其实是一种租赁行为;
- 当集体所有制里的居民为每一次使用某个基础设施而付费时,这其实是一种使用权付费行为。
在这个层面,在加入「金钱」交易之后,整个经济行为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人情交易变成了金钱交易,从真正的共享变成了虚假的共享,也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
二
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去看,一个社会里的经济主体一般会发生如下三个行为:
- 你的企业或所在企业生产产品/服务;
- 在市场上讲产品/服务换成金钱
- 用这些钱去市场上购买相应的产品/服务
这是一个典型的「生产——销售——再生产」的循环,但即便是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广泛存在着「共享」经济,比如家庭中,爷爷奶奶看护孩子,职场里,同事之间共享工作资源。事实上,公司内部存在更广泛的馈赠经济,比如最典型的就是部门合作,从而完成公司的生产活动。
其二,很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只有放在非市场环境里才有价值。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我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动机,也就是具有一定功用性,或是满足自己,或是取悦别人,
其三,请留意市场交易里的非市场行为。举个例子,你在饭馆吃饭时和服务员的沟通,你在理发时和理发老师的调侃,这些伴随经济交易发生的非经济交易行为,实际上也形成了联通市场经济与「共享」经济之间的桥梁。
然而这种非市场行为正越爱越少,比如餐饮业里,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严格地将这种行为局限在微笑层面。更进一步来看,大城市里的陌生人社会不断加大市场交易成本,也促使各种非市场行为的减少,像出租车领域,随着城市流动性的扩大,出租车司机与乘客的关系再也回不到过往本地熟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关系被简化为一手钱一手服务的层面。
三
而这,恰恰是包括 Uber、Airbnb 在内标榜「共享经济」公司出现的背景。他们试图在一个个陌生人社会里建立一个可以沟通的频道——或者准确地说,是一个平台,减少陌生人交易的成本,让买卖关系回到原始的「共享」层面。以 Uber 为例,理想中的乘客与司机关系,只是乘客与司机共享一段汽车的旅程关系,他们完全可以在或远或近的共同旅程里交流心声、获取建议以及成为朋友。
一开始,Uber 的产品设计试图不断强化这种理想关系。比如其付款机制的设计,让你觉得使用 Uber 并非一手钱一手服务的出租车服务,而是将钱交给第三方后的社交行为。再比如其评分机制,让乘客和司机都会产生一种「数字崇拜」——那些 4.6 以上的司机或乘客或许就是值得去完成一段旅程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在金钱交易层面。
反观中国的「共享经济」的公司们,滴滴一开始的生意是面向出租车,其初衷提高出租车接单效率,而后来加入的所谓「专车」、「快车」,其运营策略还是延续对待出租车的策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家公司的产品几乎连虚假的「共享」经济都不算。至于最近半年流行的所谓「共享」单车,本质上一种「B2C」的生意——这是一个个个体消费者与一家公司的生意,你说这到底算什么?
但正如上文所言,这仅仅是一种理想关系。现实里,随着越来越多专业司机、
专业房东的加入,Uber、Airbnb 们事实上已经与当初的设计完全不同,他们日益成长为新一代的平台经济代名词,一个统治出行,一个垄断住宿,其共同点就是:线下市场。
四
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平台型经济的发展史。以互联网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二十多年前,AOL 与雅虎几乎代表了互联网,而随着 Google 的兴起,基于互联网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开始流行起来,Google 日益成长为一个巨大的广告平台:平台的这一方是普通网民,用一次次点击告诉 Google 它他们喜欢什么内容,平台的另一方面则是广告商,用金钱购买用户的喜好和注意力。
当时间来到 2004 年,Facebook 的出现令人满心欢喜地认为互联网来到了新阶段。初看起来,社交媒体沉淀了用户的社交关系,构成了普通人现实社会社交关系的映射。但仔细去看,人们借助 Facebook 构筑的社交关系与现实社会依托同学、同事又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你无法和一个不用 Facebook 的朋友在网上沟通,也无法完全将 Facebook 的社交关系转移到其他工具上。是的,Facebook 成为一个社交平台的那天,也是这个社交黑洞形成的时候,它会吞噬你的一切社交关系。
如果说 Google 实现了信息获取的平台化,Facebook 实现了社交关系的平台化,那么以 Uber、Airbnb 为代表的所谓「共享经济」的公司,则要构建现实世界的平台。
以传统出租车行业最大威胁的 Uber 为例,Uber 的真正竞争力并不是低价,而是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形成的网络效应(如下图所示),平台型经济需要构筑供需的的网络效应,只有打车者越多,才能刺激更多的司机加入 Uber,而更多的 Uber 司机,也具备了快速满足用户打车的需求的条件,从而吸引更多用户使用 Uber。
从这个意义上说,低价反而成了 Uber 、Airbnb 们推动各自网络平台效应的推广费用。而一个更大的网络效应平台又成为吸引更多资本的重要因素,这也构成了另一个网络效应(姑且称之为「资本网络效应」),由此带来的是对现实世界平台的颠覆和重构。根据最新的消息,还没有明确上市计划的 Airbnb 的估值已经超过 300 亿美元,与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希尔顿 320 亿美元的市值相差不大,而 Airbnb 的资本网络效应还在持续快速扩大中,在加上 IPO 背后的想象力,一个属于现实世界与互联网的平台巨头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无意过度揣测 Uber Airbnb 等公司一开始时的动机,但不管当时的理想如何,如今就是一幅这样的局面。「共享」从来都不是一种经济行为,任何标榜「共享经济」的公司、产品或是理想主义或是营销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