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阅读】工作的起源、无聊是一种休息、旅行的意义|Deep Reading#048

Editor’s Note

很多读者读到 4 月最后一期「Deep Reading」的时候,或是已经或是正在开始假期模式,如果你还在纠结假期如何在家里度过,我也为各位挑选、整理出一个适合假期的阅读书单。

这封邮件也是「Deep Reading」会员计划的专属内容,欢迎试读、订阅

「More Reading, Less Junk」,欢迎开始本周的深度阅读之旅。


历史

了解「工作」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在工作?

James Suzman |2021 年 1 月出版|亚马逊 kindle 商店|14.99 美元

当我们谈起「Work」(工作)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996、大小周、「内卷」、财富自由、打工人、「福报」……这些当下与工作紧密相关的词汇背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呢?在这本关于「工作」起源与发展的书里,作者 James Suzman 勾勒出一副人类「工作」变迁历史。

img

一开始,「工作」是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早期人类的所谓「工作」,与动物们寻找食物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获取能量,这构成「工作」的第一层要义。

而随着人类进化与文明的出现,「工作」被赋予更多社会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工作」的形态、定义都在发生着微妙变化。想象一下,未来的人类回头去看现在这些「工作」形态的时候,或许也会产生当下我们回顾 19 世纪英国工人工作的想法。

理解人工智能从了解深度学习开始

Cade Metz|2021 年 3 月出版|亚马逊 Kindle 商店|15.99 美元

近十年人工智能的火热,离不开深度学习领域的技术突破,从这个角度去看,不了解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也就无法理解当下人工智能的本质。

这是我特别推荐 Cade Metz 这本书的原因所在,他把焦点对准了「深度学习」这个中心点,将历史上重要人物、公司、事件纳入其中,像极了一层层的「神经网络」,那些权重高的「参数」——Frank Rosenblatt、Geoffrey Hinton、Demis Hassabis 等——定义了当下众多人工智能应用与趋势。

img

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深度学习一系列落地应用的争议以及人类所处的位置,这既是深度学习从学术到工业落地的巨大跨越,也进一步凸显出人机关系的微妙,以 Duplex 为代表的 AI 语音助理是否应该提前告知人类自己是一个机器人?亚马逊大规模部署仓库机器人带来的是公司效率提升还是替代了更多人类工作?GANs 与 GPT-3 赋予计算机的图像/文本生成能力,是否在冲击人类的是非价值观?

这些问题已经不再局限在技术层面,而是与社会经济、价值观等混搭在一起,一并构成了另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让我们静静等待这个「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吧。


现状

人机混合时代的认知手册

MIT Press|2021 年 2 月出版|亚马逊 Kindle 商店|24.99 美元

路上各种等级的自动化车辆、商场/酒店里的服务机器人、移动应用背后复杂的用户关系模型,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人机混合的时代

学会与机器——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算法等——相处,成为这个时代里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在这本名为 A Citizen’s Guide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书里,作者向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份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入门级别)、影响与争议的大纲式读物。

img

本书的很多内容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并不新鲜,但对更广大的普通读者非常有价值,比如作者并没有花费太多篇幅介绍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应用,而是将更多内容聚焦在上述这些自动化应用背后的权利、义务、隐私以及人类自身的价值,能够帮助不同行业的读者快速而相对全面地了解到人机混合时代的基本逻辑。

你的假期模式:无聊、休息、音乐、旅行

无聊与休息

Eva Hoffman|2017 年 9 月出版|亚马逊 Kindle 商店|10.99 美元

Claudia Hammond|2020 年 10 月出版|亚马逊 Kindle 商店|8.99 美元

没有人不喜欢休息,但也没有多少人喜欢无聊,可无聊本身也是一种休息,接下来推荐的这两本书就从这个角度切入。

How to Be Bored 从文学、神经科学的角度阐释无聊的价值,虽然谈论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甚至无聊的话题,但阅读这些内容或许也是一种无聊的方式。

img

The Art of Rest 是一门探讨「休息是一门艺术」的小册子,作者根据一份调查,为读者们列举出更具体的休息方法和建议,这些休息方式涵盖了看电视、做白日梦、步行、不做任何事情(无聊状态)等十个方面,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休息,不妨翻看一下这份休息清单。

旅行的意义

Emily Thomas|2020 年 3 月出版|亚马逊 Kindle 商店|9.99 美元

2020 年开始的疫情限制了全球范围的旅行,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从未如此「封闭」在自己的国家/大洲,这样的情形也延续到了 2021 年,现在望过去,距离恢复到 2019 年的「自由旅行」状态,或许还要两到三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这本书里,作者透过历史上哲学家对旅行的思考与实践,一步步探讨人类不同阶段的旅行概念演化,比如旅行与旅游的区别,再比如为何欧洲的哲学家们更偏爱旅行?

img

这本书的一个阅读困难是,作者有意无意地把大量哲学家的观点纳入叙述里,可能会影响到部分读者的阅读体验,但其实跳过这些观点,直接读作者的叙述,也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

在我看来,旅行本质上就是人类好奇心的体现,包括对陌生地方、陌生人与陌生文化的好奇,当熟悉的身心与陌生的环境不断发生碰撞,所谓「旅行的意义」也就出现在你我的头脑之中了。

如果你想听古典音乐

Clemency Burton-Hill |2018 年 3 月出版、2020 年 10 月中译本发布|亚马逊 Kindle 商店豆瓣|9.99 美元、88 元人民币

我一直觉得有两样东西「写入了人类 DNA」,其一是诗歌,其二是音乐。

我们读到一句美妙的诗句(比如这句:「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听到一首动人的乐曲(比如莫扎特的第 40 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诗句与旋律多么好,更是因为它们唤醒了你我与生俱来对于「美」的感受。

音乐从来没有国界,音乐也从来没有高低贵贱,古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这些音符拥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只需想一下,当我们播放维瓦尔第的《四季组曲》时,是否也能透过这些音符与和 16 世纪的人类产生共振?

推荐这本 Year of Wonder(中文译为《奇遇之年》)的原因在于,它极大降低了普通读者聆听古典音乐的门槛,你无需关注巴赫、海顿是谁,也不必了解太多乐理知识,读者所需要做的,就是每天翻开这本书,找到今天「适合」听的那首曲子,去听就够了。

img

这本书同时提供了适用于流媒体播放清单:

需要说明一点,中文版本翻译的过程里还把曲目名称直接翻译过来了,这是一种画蛇添足的行为,增加了读者接下来检索该曲目的困难(需要先翻译成英文再去搜索),因此我更建议翻看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