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正式发布,从一本教程到一站式服务平台

基于邮件的内容订阅从来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

根据 Wired 杂志的一篇报道,上世纪 30 年代,英国《泰晤士报》记者 Claud Cockburn 因无法忍受报社过于保守的论调,离职后创立了一份自己的新闻邮件通讯「The Week」,并通过传统邮件的形式分发给订阅者。

这一段历史发生在二战前后,传统报纸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从而也给新闻邮件通讯提供了一个快速成长的空间,这和当下的情形多么相似,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传统媒体或是僵化的风格,或是充斥着失去立场的报道,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远离传统媒体。

而在另一个维度上,互联网巨头们变成内容新「看门人」,以中国为例,这些公司控制内容分发大权,微信公众号的流行,大量中文内容被隐藏在开放互联网之外,微信里的所谓「超链接机制」,加速中文互联网内容孤岛化。

其次,「算法至上」的旗帜下,内容创作者们无从知道什么内容会被推荐或不被推荐(比如头条系),读者们往往也无法搞清楚为何一个从抖音分享的视频无法在微信里正常观看,中文互联网的平台早已成为一个个孤岛。

与此同时,内容审查的底线越来越低,「刷屏」的内容分享几乎就是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消失的前奏,在「根据XX法律法规被删除」或「被用户举报删除」的情形下,内容创作者的「资产」——内容——也是读者的「资产」都可以在一瞬间消失。

这是全球乃至中国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们、读者们所面临的现实语境。

邮件通讯会拯救这一切吗?

img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邮件通讯之于创作者、读者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一方面,基于通用协议与通用格式,内容创作者们能够重新获得内容制作、分发的权力,同时也能在不依赖于某个平台的背景下构建自己的读者群体。

另一方面,作为读者,每一封发送到读者邮箱的订阅邮件都是读者精挑细选的内容,这是摆脱算法与广告后的私人内容,也是一份永不消失的私人财产。

更进一步,基于付费订阅的模式,邮件通讯让内容消费又回到「远古」报纸/杂志的时代,并重建了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在消费侧,读者不仅用金钱也用信任购买真正喜欢并属于自己的内容;在生产侧,创作者们获得收入的同时,也在获得属于自己的读者、内容与品牌的「隐形收入」

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内容消费变革大戏,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作为内容消费者,我订阅了大量免费/付费邮件通讯,邮箱也成为我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作为内容生产者,过去近五年的时间里,我把邮件通讯作为内容分发的核心渠道,并构建起了免费、付费等多个形态、不同主题的邮件产品,这些产品背后的订阅读者们,用付费与信任支持我不断生产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身份,让我对邮件通讯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触,我也希望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经验、教训统一到一个地方,形成一份记录自己心得与见证时代变化的文本。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过去几年的实践与思考,像极了一份被极度压缩的压缩饼干,当我解压缩的时候,所释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不得不扩展、延伸了大量内容,最终形成了这份「邮件通讯制作指南」(点击这里获取试读样章)。

img

我希望既能从宏观维度介绍邮件通讯产品的价值,又能在微观层面提供一份可以快速上手的指南,第一版的「邮件通讯制作指南」,内容层面包括三大部分:

  • 认识邮件通讯:邮件通讯的价值与组成邮件通讯的要素;
  • 定义一份邮件通讯:当你准备启动邮件通讯的时候,需要做点什么;
  • 邮件通讯的制作与运营:从免费到付费,这里有一份快速上手指南;

即便每一部分里还包含了若干个小节,但仍然只是关于邮件通讯制作的一部分内容而已,我有意不去划分更大章节,而是提取出我个人认为最核心、也最关键的部分出来,旨在为各位提供一个可以快速上手的「How To」框架,如果能让你感受邮件通讯的潜力并愿意尝试,这本小册子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事实上,邮件通讯领域的进展非常快,仅在 2021 上半年,博客平台 GhostMedium 相继宣布将转型邮件通讯服务、Twitter 重金收购邮件通讯服务 Revue,而就在我整理这本小册子期间,苹果在 2021 WWDC 上发布 iCloud 隐藏邮箱功能,这会对邮件通讯创作者、消费者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是一个未知数,而 7 月一开始,FB 也正式发布了邮件通讯平台 Bulletin,踏入到一个原本只有创业公司的市场……

这个领域的快速变化也让我意识到,一本静态的内容指南并不能真正帮助到内容创作者,它需要迭代、进化,以适应市场与行业的新变化,因此,我会在每个季度更新一版「邮件通讯制作指南」,结合行业新趋势,帮助内容创作者更好理解、适应这一系列变化。

img

更进一步,我希望实现内容、产品与服务之间的整合,为邮件通讯创作者提供一个快速入门的一站式方案,这正是「Newsletter+」的初衷,它包括:

  • 内容:每个季度更新的「邮件通讯制作指南」;
  • 服务:基于 Sendy 的邮件通讯制作、发布平台,每月 10000 封邮件额度;
  • 咨询:邮件通讯相关的一对一咨询服务;

在「Newsletter+」的产品逻辑里,「+」既是赋能,也是延伸,更是关于邮件通讯的无尽想象

更重要的是,邮件通讯产品的通用性,使得很多 How To 层面的内容可以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平台上;而其开放性,也可以让内容创作者们避免被某个平台锁定,你的内容、订阅读者列表只属于你,因此,「Newsletter+」提供的内容指南、邮件发送服务以及一对一的咨询,都不会将内容创作者锁定在这个平台,你可以随时用脚投票,做出自己的选择。

未来两周,「Newsletter+」旗下所有产品最高提供近 6 折的限时优惠,欢迎订阅。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邮件通讯会成为创作者与读者的救世主吗?

我并不乐观,而且我并不认为邮件通讯一定比搜索或平台推荐机制更好。

在这个内容无限繁荣的时代,多样的内容与多样的内容消费群体之间,理应有不同的工具与渠道。某种意义上说,搜索或推荐,都是工具赋能内容消费的体现,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帮助读者选择」,而邮件通讯,则让内容消费者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权,看什么与不看什么、看多少类型 A 的内容,这些问题不再是选择题,而成为填空题甚至写作题,留给读者们去慢慢作答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邮件通讯不会也不可能替代之前的任何一种内容分发工具,一如搜索、社交媒体出现的时候,没有「杀死」邮件通讯一样。这些或新或老、或炫酷或沉稳的工具,共同构成了当下内容传播的不同渠道,丰富着读者的选择。

这对包括我在内的创作者们来说,既是一个坏消息也是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在于,即便我们再努力,还是无法撼动平台、算法对内容产业的统治,大概率也不能通过付费邮件实现所谓「财务自由」。

而好消息是,摆在内容创作者面前的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市场,在天时(内容产业规律)、地利(一大批邮件通讯制作分发平台)与人和(内容消费者的「觉醒」)之下,通过合适的邮件通讯平台,将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兴趣与优势展示出来,并在不断的邮件通讯输出与会员运营中,构建自己的品牌与商业模式,所有这一切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更重要的一点,基于邮件通讯的内容争夺战才刚刚开始,Google、苹果等巨头还未参与,国内内容「看门人」们也在静静观察,属于邮件通讯生产者的黄金时代远未到来。我也希望借助「Newsletter+」,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围绕内容生产与消费的变革之中,共同记录与见证又一个「咆哮的 20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