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 100+ 期探索 iPad 工作流的邮件通讯后,我发现了哪些人机关系新线索?

如果时间回到差不多两年半之前,我应该不会想到能够持续出版 100+ 期「iPad Power User」,这份内容产品也从聚焦 iPad 延伸到了探索人与机器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在 2019 年年末我推出「iPad Pro 生产力指南」2.0 版本之后,构建「基于 iPad 但又不止 iPad 的数字工作流」,成为这份邮件通讯的主旨。

站 2021 年最后一周的时间点,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这 100+ 封邮件通讯带给我的一些关于人、工具与生产力的新思考。

1.应用是计算设备的核心

如果把时间线稍微拉长一点,大概在 2015 年的时候,我在一台 iPad mini 上撰写编辑采访稿时,经常要面对一个尴尬的情况:如何批量完成查找替换?这个在桌面设备上极为普通的功能,却在很多 iPad 写作类应用缺失,功能不全的文本编辑器只是一个缩影,放大版的手机浏览器 Safari、找不到踪影的文件管理等等,构成了早期 iPad 应用生态的基本面。

img

如今,基于 iPad 的应用生态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一方面,苹果在硬件层面赋予 iPad Pro 更大的产品空间,从处理器到屏幕再到外设(接口),使得 iPad Pro 拥有了更多使用场景,也促使开发者重新思考如何基于这样的硬件设备开发新的应用;另一方面,iPadOS 的发布,将 iPad 的操作逻辑与 iPhone 进行了一定区分,大量专属 iPad 的 API、SDK 开放出来后,也让基于 iPad 的应用开发、优化有了新的可能。

越发丰富而强大的应用、硬件与交互的快速迭代,这一切都让 iPad 的使用方式在过去五年时间有了近乎「天翻地覆」的变化,更重要的一点,随着基于云的产品形态不断增加,利用 Safari 可以完成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过去一年,我和不同的公司、团队进行合作时,使用诸如 Google Doc、腾讯文档以及飞书等应用,我没有下载任何一款应用,全部通过 Safari 完成整个项目,这让我看到一种可能性:能否构建一个 Safari OS?

2.需求是一切生产力的基础

这几年,全球关于「iPad 是否是生产力设备」的讨论几乎占据着 iPad 话题讨论的一大半,但这又是一个极为无聊的议题,原因在于:一旦脱离具体的需求去谈设备生产力,本身就是一种扯淡的事情。

一件发生在我家庭里的事情,虽然我是一个多年的 iPad 重度用户,但当太太今年计划更换老款 MacBook 的时候,我还是建议她购买新款 MacBook,因为她的需求是基于企业微信的协同与微软 Office 的文档环境,这是 iPad Pro 以及 iPadOS 所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

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围绕 iPad 的讨论也与消费互联网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属计算设备」潮流相关,比如把声音交互作为入口的各类智能音箱、基于摄像头交互的智慧屏或有屏音箱等等,这些计算设备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电脑那样「全能」,而是以特定场景中的特定功能作为卖点,想象一下明后年可能发布的苹果 AR/VR 设备,它们都是特定场景中的专属计算设备。

img

iPad 也处在类似的境遇里,它足够灵活,能够在触控、键鼠、语音的交互之间切换,它在某些功能方面又足够强大,比如阅读与写作的场景里,填满屏幕的窗口相比于其他桌面设备更容易让人专注,但它又并非像 MacBook 那样的「全能」设备,无法安装所谓「生产力应用」,也不能实现所谓的「生产力流程」,也因此,我建议各位拒绝参与任何一个没有情景与需求作为前提的「生产力设备」讨论,不值得。

3.屏幕协同是未来

设备协同与屏幕协同是最值得关注的工具未来。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工作早已不局限在手机、平板、个人电脑,越来越多的计算设备,无论是否有屏幕,正在成为我们的「家庭新成员」,由此带来的是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从在线文档、流媒体音乐/影视以及这几年的云游戏,用户的办公、娱乐场景已然「上云」,无论使用手机还是平板抑或是家里的智能电视,屏幕成为内容消费与内容创造的关键要素。

这也能理解,为什么苹果这几年的系统更新一直在围绕如何提升 macOS 与 iPadOS、iOS 的协同,AirPlay 也好(现在支持从 iOS 设备到 macOS)、FaceTime 共享屏幕也罢甚至不知何时上线的 Universal Control,都是通过屏幕的协同、交互,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使用场景;类似地,华为、小米等公司所努力的方向,也是在构建起基于各自系统、协议的屏幕协同与交互体系。

img

计算设备,比如 iPad,正在变成一类「数据接收器」,你的所有数据存储在各类云服务商的数据中心里,你打开 iPad 各类应用的过程,也是在接收这些数据的过程,处理数据的过程,其实也是数据上传的过程(想象一下在飞书里的操作)……从这个角度看过去,iPad 与 iPhone、MacBook 甚至 Apple Watch 之间的差异还有什么?在价钱之外,我看到的只有屏幕大小的差异。

如果说苹果、华为、小米的屏幕互联互通是一种「生态绑架」,在一个更大的产业格局里,Google、微软等公司也在通过云的方式,打造自己的设备与屏幕协同体系,Chrome OS 与各平台 Chrome 浏览器的互联、微软 Outlook 账号体系里的不同平台数据流动,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屏蔽具体工具而只有不同屏幕尺寸的未来场景。

4.尾巴

从晶体管到个人电脑,从万维网协议到智能手机,聪明的人类制造了一个个数字工具,推动了人类文明在过去 70 多年里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数字工具又在塑造一代代人的行为方式与思考习惯,如今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电子设备、没有网络连接的日子。面向未来,当打包 VR/AR 的元宇宙、整合 Cryto 与 Blockchain 的 Web 3.0 摆在人类面前的时候,如何认识并使用这些新工具与新平台,它们又会将如何塑造人类,也会成为我,以及,我的所有内容产品所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