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生产力工具的真实面目

Snapchat 上市后,现在硅谷最炙手可热的创业公司剩下了三家:Uber、Airbnb、Slack。这其中,Uber、Airbnb 是通过互联网模式,对原有实体商业进行重构和改造,Slack 则聚焦在在人与人的「效率」提升层面,这就是对所谓生产力工具的重新定义。

在去年一篇名为The Slack generation的文章里,《经济学人》分析了这款产品迅速爆发的原因:

Slack’s rise points to three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workplace. First, people are completing work across different devices from wherever they are, so they need software that can work seamlessly on mobile devices. Messaging naturally lends itself to this format. Second, commun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open. Just as offices went from closed, hived-off rooms to open-plan, Slack is the virtual equivalent, fostering a collaborative work environment, says Venkatesh Rao of Ribbonfarm, a consultancy. Slack’s default setting is to make conversations public within a firm.

Third, software firms are trying to automate functions that used to be done by people in order to make employees more productive. Slack has made a big push into “bots”, algorithms that can automate menial tasks which used to be done by humans. Slack offers bots that compile lunch orders and projects’ progress reports, or generate analytics on demand. In the future employees will be able to chat with software agents to get more done, working alongside bots as well as their peers.

Slack 的流行也让传统 IT 厂商,如微软感到恐惧,2016 年 11 月,微软推出一款类 Slack 的团队协作工具 Microsoft Teams,根据微软官方的介绍,通过 Teams,企业员工可以在 Office 平台上建立协作小组,并针对办公场景来做即时信息沟通、文件分享、协作等。

就在本周,Microsoft Teams 正式在 Office 365 里上线,提供了Android、iOS、Mac、Windows以及web等形式的客户端,共支持19种语言,面向181个国家开放。

mdgpoz4gmyloffif.jpg!heading

如果你细心,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系列围绕提升生产力的消息出现在我们视野:

  • 上周,Google 再次对原有的即时社交工具拆分、重组,一个是提供了群聊功能的堪称 Slack 克隆版的 Hangouts Chat,以及提供视频通话服务Meet;
  • Dropbox 一直「密谋」用内部研发的 Paper 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协作和沟通;
     Slack 将业务核心转向如何服务大企业;
  • 去年夏天,Salesforce 买下文档协作工具 Quip,计划将其整合到自身的 SaaS 业务里;

如果视线放长远一点,微软早在 2015 年就各种买买买,比如买下任务管理工具 Wunderlist、日历工具 Sunrise 等等,而市面上的 Trello、Todoist 等等还在不断让大家相信所谓「一个工具就能提升生产力」的神话,当然,还有 Evernote——这个「过气」的独角兽,曾一度让人看到新一代生产力工具的雏形,可惜的是,这只独角兽基本已经「英年早逝」。

上述所有标榜生产力的工具在功能和落脚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无非就是两点:

  • 人与人的沟通协作;
  • 人与文档的沟通协作;

但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文档,最后的落脚点可能还是文档。一个典型的办公室白领工作场景:A 通过某个通讯工具找到 B,让 B 发一封文档给 C 修改,C 修改完之后,发送给 B,然后再给 A……

究其原因,美国记者 Nikil Saval 在 2014 年写了一本 Cubed: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kplace (中文译名可以理解为《办公室隔间的秘密》),根据这本书的介绍,美国白领诞生于美国内战期间,那个时候的办公室是个亲密的场所,每个人都坐得很近,普通员工很可能就和大老板挨着坐,整个办公室的工作,是通过口头交流而非文件备忘录完成的。

AAEAAQAAAAAAAAIuAAAAJGFkNjQ2MjEwLWI4YzYtNDBiMy1iMzliLWIxMjU5MDc4YzEwZg-2

但 Nikil Saval 敏锐注意到一点,在 19 世纪末期,美国的办公室开始转向书写文化,尽管电话的出现让口语交谈一度占据了工作沟通的很大一部分,不过相较于面对面的对话,电话对话更像是一种「妥协」——既是对空间距离的妥协,也是对某些复杂人际关系的妥协,更重要的还有电话对话成本高昂,迫使整个对话过程简单直接粗暴。另一方面,电报、打字机的出现和流行,基于书写文化的工作方式逐渐兴起。

二战后,作为全球经济风向标的美国经济,迅速进入到后工业制造时期,由此催生了一大批以办公室为主要工作产所的企业。对这些企业主来说,当过去只有几个人的办公室迅速扩大到上百人之后,整个办公室的效率却开始急剧下降。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层级越来越多,传统的面对面的沟通协作已经不再现实,基于书写或打字机创造了交流协作方式,付诸于电话的语音方式,构成了上世纪后半业整个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这个层面来看,此时的文档、电话、打字机等都可以作为生产力工具。

正是在在这样的背景,生产力工具的改进和优化,几乎都瞄准了文档、沟通两个层面进行。不过,所有的生产力工具都包含一个十分隐秘的假设:企业才是生产力工具的最大追逐者,他们更希望通过某个生产力工具,降低人为错误率,从而大幅提升整个企业的效率。

而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位置很尴尬,一方面,要不断接收来自企业老板、培训机构或者无良媒体对于生产力工具如何提升效率的洗脑语言,另一方面,又被迫在一次次所谓「效率提升」中被压榨。

不管是微信、钉钉、Slack,这些标榜生产力的工具,最终造成的是,无休止的沟通,注意力分散、形成「为了聊天而聊天」的工作氛围,或者实时性的工作压力导致员工严重疲惫。正如《经济学人》发出的警告:

Slack’s greatest challenge may be people’s own habits. To some, its endless stream of chatter may be worse even than e-mail, because the barriers to commenting rapidly are lower.

1964年的某个冬日,一群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数字乌托邦》作者特纳记录了其中一位名叫马里奥·萨维尔的演讲:

终有一天,这个机器的运转将变得如此讨厌,让你心生憎恶,以至于有一天你难以置身其间,即便是保持沉默也不行。你必须将身体趴在这个机器的齿轮和轮子上,趴在它的杠杆上,趴在它的所有部件上,你必须让它停转。

萨维尔的演讲充满了预言式的隐喻,当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以机器思维思考员工、流程、产品的时候,员工也好、流程也罢,都不过是整个「企业机器」上的螺丝钉,企业不断购买的生产力工具,就像是给机器用的润滑油……

2016 年之前,我有很多很长一段时间关注企业级市场的产品和应用,接触过不少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其中一位曾在戴尔、惠普做过销售部门高管,他创业的起因是一种尴尬:尽管身在全球顶尖IT企业,他的销售团队管理仍然停留相当原始的阶段——甚至还需要使用 excel 表格管理统计销售业绩。

他做得事情,就是用更具效率的生产力工具去帮助企业改造销售流程,比如让销售业绩的汇报变得简单化,让拜访客户的流程像 Uber 给司机派单那么优雅……我能理解这位创业者的野心,也能理解他们客户的苦衷,在一个人力资源快速上升的时代,「改造」一部分人成为机器,终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才是生产力工具的真正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