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Tiddlywiki 的特点,我已经在多期 iPad Power User 里做了分享,但这款产品的学习曲线很陡峭,常常让人抓不住要点。接下来,我会结合自己使用 Tiddlywiki 的习惯,尝试为大家展示一个最基本的 Tiddlywiki 使用方式。
1.命名条目
和任何使用一款笔记工具类似,你都需要为一则新笔记条目命名,在 Tiddlywiki 里,命名有两种用途:
- 搜索关键词的时候,可通过条目名称快速定位;
- 基于过滤器机制,自动化筛选、生成新条目;
第一个用途比较好理解,这也适用于诸如 Evernote、Craft 等笔记工具。第二个用途是 Tiddlywiki 的特性,比如,我可以将关键词加入到标题前缀,然后通过一个自定义的过滤器,下图展示的就是把标题前缀带有「消息源」的条目筛选出来:

类似地,使用「suffix」就能把固定的后缀筛选出来。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筛选,当我以后再创建新条目的时候,只需按照某个的前缀或后缀机制,就会自动添加到你所需要的条目(比如上图「我从哪里获取信息」)里。
也因此,我使用 Tiddlywiki 的第一步就是构建统一的命名机制,特别是充分利用前缀,类似上面案例的「消息源」,我还会用「应用:xxx」整理记录某个应用的情况,使用「图表:xxx」聚合各种信息图等。
2.通过标签构建目录
尽管 Tiddlywiki 是一个主打非线性的应用,但利用标签,依然可以实现线性的目录。你可以将 Tiddlywiki 的标签机制想象成一种可定制的从属关系,如果:
- 条目 C 的标签为 B;
- 条目 B 的标签为 A;
那么一个有「等级」的目录就形成了:
- 第一级:A
- 第二级:B
- 第三级:C
此时,你可以通过下面的语法构建起一个简单的目录:

正是通过这样灵活的机制,我能够将零散的内容快速整理成一个依托目录的逻辑体系,这其中,标签就是逻辑关系,下图展示的一本电子书的复杂逻辑结构:

3.以解决「孤立条目」为乐趣
Tiddlywiki 有一个很有趣的默认列表:「孤立条目」。简单来说,这个列表汇总了一组没有与其他笔记建立链接关系的条目,它们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并且变得毫无价值。
如下图所示,我新建了一个条目,利用「孤立条目」的过滤器将它们筛选出来,并且以修改时间排序:

每天,我会留出至少一个番茄钟(25 分钟)去处理这些条目,针对某一个条目,搜索关键词,看看是否能将若干个条目连接起来,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休息方式」。
更进一步去看,所谓「链接」并不仅仅是条目 A 里包含了 B 这么简单,我完全可以通过重新命名让某些看似孤立的条目拥有联系,我也可以通过标签的嵌套,形成逻辑关系等等,这都是可以去尝试的方式。
4.写在最后
无论是命名、标签还是处理「孤立条目」,本质上都是在构建、优化条目之间的联系,或是递进、或是并列,由此形成了使用 Tiddlywiki 最基础、也可能是最核心的使用流程。
还想获取更多个人生产力探索内容,欢迎订阅 iPad Power User,每周获取专属会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