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今天是 2022 年 12 月 30 日,您看到的第 115 期 Deep Reading。
在和新冠病毒斗争了十几天后,我的身体状态逐步恢复,赶在新年到来前,整理出了这份 2022 年度书单。
整个 2022 年,受制于外部的疫情防控、内在的身体以及心理状态,只读了 22 本书,这对于想做一份「奇迹书单」的创作者来说,颇为惭愧,这也会成了我在 2023 年继续努力提升的方向。
本年度的这 10 本书(排名不分先后),既有身处不确定时代对生活的反思,也有产业发展(比如芯片、现代科学起源)的叙事历史,以及两本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个人回忆录等。和所有榜单一样,这份榜单带有挑选者——我——的主观趣味,如果有你不认可的图书,请相信你的品味。
欢迎成为 Dailyio Pro 或 Dailyio Premium 会员获取更多专属会员内容,Dailyio 全新会员通讯介绍详见这里。
承认生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过去的 2022 年充满了各种「苦」,但人似乎天然就有嘴硬的习性,我们并不愿意承认生活中的痛苦、失望与无奈,反而常常通过各种充满希望的话语、口号鼓励自己。
这本 Life Is Hard(亚马逊 Kindle 商店、)的立意就是要打破上述习以为常的局面,作者 Kieran Setiya 是一位 MIT 的哲学教授,他首先强调一点,人类无法摆脱痛苦,承认它、接受它,才是生活继续下去的动力;接着,他将普通人的痛苦分成孤独、不公正、失败、健康等多个纬度,逐一给出了一些指导与建议。
当然,你我都明白,生活的痛苦从来不会仅靠几个优雅的数学公式就能解决,读这类书的要义还是鼓励我们放弃某些固有的偏见,打开思考的广度,多角度思考生活的意义。
现代科学起源不是欧洲的专利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大量畅销书都会反复灌输一个观点:现代科学技术起源于欧洲。一般的看法是,从 17 世纪开始,在哥白尼、伽利略与牛顿等几代人的努力,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范式逐步形成,并影响至今。
但作者 James Poskett 找到了其他的佐证,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是由全人类不同地区的人共同推动出现,在这本 Horizons—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 Science(亚马逊 Kindle 商店),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帮助读者推翻「欧洲起源说」的迷信,你会看到 15 世纪的墨西哥的现代科学研究雏形、16 世纪的中亚某国如何观测太空。所有这些,并不比欧洲人晚,但他们之所以不被广为知晓,本质上还是因为话语权的丧失。
上世纪初,欧洲历史学家开始大规模撰写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彼时,欧洲无疑是全球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天然就将欧洲作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从而影响到全球读者的认知;除此之外,冷战的出现也加剧了这样局面,其中的一个细节是,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需要,一度不承认沙俄时期本国科学家的创造。
一个人、一本杂志与一个时代的回忆录
从知名度上看,这本书的作者,Dana Brown 并不被人所知,但他的履历却非常特殊:1992 年,21 岁的 Dana Brown「意外」成为时任 Vanity Fair 主编 Graydon Carter 的助理;从此开始,这位并没有传媒经验、之前只做过酒保的年轻人开始踏入到时尚媒体领域,20 多年后,他成为 Vanity Fair 副主编。
也因此,这本名为 Dilettante(亚马逊 Kindle 商店)的回忆录具备了多重阅读价值,比如它展示了杂志黄金时代的样子,杂志曾经是潮流的引领者,它们定义潮流、定义时代,承担品味与价值观的看门人角色;再比如,这也是一个关于江湖的故事,从酒保到助理,Dana Brown 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时尚人士,在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尚江湖里,每个人都像是「演员」,有的人刚登场就迅速消失,有的人二十多年都有自己的角色。
更进一步,阅读中年人(比如 Dana Brown 还不到 50 岁)的回忆录格外有趣,他们已经拥有了足够过去,这些过去的所见所得足以支撑起一个有趣的故事,但他们未来还有犯错的时间与空间,就这样,这一类图书会在过去、现在与可能的未来之间不断跳跃,作者就像建筑师一样,设计并建造了一座精美绝伦但又未完成的大楼。
如果芯片也是一场战争
芯片成为全球瞩目的话题,这本 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亚马逊 Kindle 商店)也恰如其时,作者以编年史的形式展示半导体与芯片的发展历程。
本书的开篇足够宏大,以二战结束为背景将盛田昭夫(索尼创始人)、张仲谋(台积电创始人)和安迪·格鲁夫(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放在同一个时空里,这是他们故事的起点,也是「芯片战争」的起点。
FT 把这本书定义为「了解现代世界的必备读物」,事实也的确如此,半导体的发展是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缩影,随着制造外包,亚洲国家开始普遍崛起;而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不断细化,也让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了竞争可能。
斯图尔特·布兰德传记
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非常陌生,他既没有亿万富翁的光环,也不是所谓某个炫酷「产品」的创造者,但他是上一代硅谷创业者——从乔布斯、埃利森到斯坦福大学众多创业者——的精神偶像,深刻影响了硅谷乃至美国西海岸对于技术、工具的理解,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硅谷崛起过程中的精神领袖,透过他的经历,也能快速抓住硅谷、计算机文化变革的要点。
这本 Whole Earth: The Many Lives of Stewart Brand(亚马逊 Kindle 商店)就试图帮助读者认识布兰德到底是谁,作者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科技作家马尔科夫,透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布兰德又是一个非常难定义的人,你无法将他归类于某一种人,比如企业家或者哲学家,作为二战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上世纪 60 年代全球性的文化变革浪潮不断塑造着布兰德的价值观,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当然,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其中包括被乔布斯称为「互联网之前的 Google」的「全球概览」。
或许正因为他经历了太多,布兰德的思想转变非常多,他足够开放,愿意接收来自各方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比如他并不是计算机专家,但他在斯坦福大学期间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学者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与恩格尔巴特的友谊,让布兰德充分了解到计算机发展的巨大潜力,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促使他成为计算机文化的引领者。
正如马尔科夫所言,布兰德总是在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他每一次都会很快定位到一些新想法,然后开始行动,却又总是在主流或大众参与进来之后迅速撤离,接着又去寻找新的可能。
「公司」的历史
21 世纪的我们几乎每天都和各种「公司」打交道,但「公司」是如何出现的?它如何一步步成为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以及,追逐利润一定是公司不可避免的目标吗?
这本 For Profit: A History of Corporations(亚马逊 Kindle 商店)以「公司」的历史为主线,上至古罗马下至硅谷,整体上讲述了三个纬度的故事:
- 人的故事
- 产业的故事
- 国家的故事
更进一步,作者还加入了很多关于公司是否需要监管、如何监管的思考。古往今来,公司有好有坏,监管的意义不言而喻,而通过媒体、政府的监督(管),公司能够变得越来越好,这是历史经验的积累,也是当下人需要了解的常识。
方块字、拉丁字母与中国现代化
这本 Kingdom of Characters: The Language Revolution That Made China Modern(亚马逊 Kindle 商店)的切入角度很小,作者把焦点放在书写的汉字,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留存的传统,却在 19 世纪末随着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浪潮而变得异常尴尬,如何让汉字融入全球,也成为贯穿 20 世纪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另一条主线。
站在 2020 年代的视角向后看,这些关于汉字的探索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相互映照,本书的最后一章探讨了汉字如何被计算机系统有效处理,围绕 Unicode 标准的「争夺」,也是东亚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
无论是书写的汉字还是拼音化的汉字,无论数字技术如何让汉字表达变得简单,汉字的政治性,既让汉字成为中国崛起的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对内控制的一种工具。如今,中文网络上支离破碎的汉字表达方式,透着「懂得都懂」的无奈,也因此,汉字与中国的现代化,还在继续发展之中。
英国如何成为全球富人的「管家」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欧美国家相继启动对俄超级富豪们——也就是寡头——的制裁,而伦敦一度因为聚集了太多寡头而备受瞩目,为什么俄罗斯的寡头们热衷前往伦敦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大城市?
我觉得这本 Butler to the World(亚马逊 Kindle 商店)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线索。「Butler」意为「管家」的意思,在本书作者看来,英国整个国家都在成为一个类似「管家」的角色:它从不挑选客户,无论是寡头还是中东土豪,甚至非洲独裁者,只要钱到位,「管家」随时为他们服务;它足够高效,从金融、法律诉讼、媒体公关乃至大学等,富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想要的一切。
「建造」
「Build」是一个经常出现在硅谷语境里的词,比如疫情开始后,知名 VC 马克·安德森就写过一篇 「It‘s Time to Bulid」的文章,号召政府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在有着「iPod 之父」之称的 Tony Fadell 看来,「Build」的外延更大,从「Build(建造)」自己的生活习惯」到「Build(建造)」一个产品再到成为一家公司的建造者,「Build(建造)」是一种心态,或者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两个值得称道的优点:其一是非线性的叙事,它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内容的连贯性,造成阅读的跳跃感,但这又符合不同「Build」场景里的基本需求,比如做人和做公司之间的很多理念是重复的。
其二,这本 Build: An Unorthodox Guide to Making Things Worth Making(亚马逊 Kindle 商店)也符合 Tony Fadell 的「人设」,你读不到大理论或框架,也基本不会读到某些畅销书经常出现的「我有一个朋友 XX 如何」的案例。更多的时候,Tony Fadell 都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的职业经历,从飞利浦到苹果到 Nest 再到 Google,都以口语化的形式娓娓道来,几乎没有多少阅读压力。
你所不知道的自行车故事
你能想到过去 200 年时间里,自行车可能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它曾经有着和智能手机一样的「上瘾特性」,以至于很多巴黎家庭因为妻子热衷自行车而宣告婚姻失败;而在 2020 年疫情开始肆虐全球的时候,自行车俨然成为大城市通勤最安全的工具之一。
这本 Two Wheels Good : The History and Mystery of the Bicycle(亚马逊 Kindle 商店)写得非常有趣,作者以一个非常小的切入口,带出了一段以自行车为主题的人机关系百年历史,你会发现自行车这个「机器」真是神奇,人既是自行车的乘客,也是它的「引擎」。
写在最后
2022 年终于要说再见了。这一年有太多欲言又止的无奈,也有太多欲说还休的苦楚,从年初到年尾,重新排列德国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首诗的顺序,可能是对这一年最好的总结:
大地不再生产,它吞噬。
天空不下雨,只下铁。
老人看着年轻人死去。
傻瓜看着聪明人死去。
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
这是人们说起就沉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