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关系书单】当人类谈论机器时,其实是在解剖自己

本文选自 Dailyio 会员通讯,欢迎成为 Dailyio Pro 或 Dailyio Premium 会员获取以下专属会员内容,Dailyio 全新会员通讯介绍详见这里。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里讲述过两位 AI 研究先驱的对话: 马文·明斯基:我们要赋予机器智慧,让它们有自我意识!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你要给机器做那么多事情?那你打算给人类做点什么呢? 或许有些朋友对这两个人并不熟悉,明斯基是 1956 年达特茅斯学术会议的发起者之一,也是近半个世纪 AI 研究的代表人物,影响深远;恩格尔巴特更多的时候是一位「发明家」,比如发明了鼠标,参与了图形界面、超文本系统的研发工作,令人类受益无穷。 两个人对话的背后,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工智能发展流派,前者致力于增强机器智能,或者以「机器」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后者强调机器如何赋能人类,希望将人类放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首要位置。 自上世纪 60 年时代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历经多次「盛夏」与「寒冬」的轮回,明斯基所推崇的机器智能始终未能出现,他也在数次思想转变后与过去的自己渐行渐远;而在键鼠与图形界面的帮助下,计算机开始成为人类的「新式武器」

继续阅读

本文是 Dailyio 面向会员的付费内容,如果您是会员,请登录后查看。或者通过这里成为付费会员获取这份内容。

Zhao Saipo

View posts by Zhao Saipo
赵赛坡,科技博客作者、资深科技观察家、付费科技评论 Dailyio 创始人、出品人,覆盖 3000+ 付费用户。 曾担任 TechTarget 中国区记者、频道主编、AI 自媒体「机器之心」前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