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人工智能商业内参#2017-11-12

「人工智能智能内参」旨在提供一份中文互联网领域权威、可读的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邮件列表。本期你将看到  BAT的一周:人工智能的口号、行动与内心戏、寒武纪与科大讯飞,两场发布会里自信与挑战、IBM 的 20 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点击这里查看过往内容。

巨头:BAT的一周:人工智能的口号、行动与内心戏

Bloomberg 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表示,腾讯正在计划独立开发自动驾驶系统,该系统已经在内步继续你功能了多次测试,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时间表。

事实上,腾讯围绕出行领域的布局非常多:

  • 入股特斯拉,占据 5% 的股份,特斯拉的第四大股东;
  • 投资滴滴出行;
  • 投资地图公司四维图新;
  • 参与投资蔚来汽车;
  • 参与投资威马汽车;

Bloomberg 的这条消息未得到腾讯官方的回应,同时也不清楚倘若腾讯真的加入到这个战场,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平台提供者还是造车者?

也是在本周,腾讯在成都召开了一场盛大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借助此次大会,腾讯首次喊出了「AI in ALL」的口号,并披露了腾讯围绕人工智能的整体布局。

img

具体来说包括三个层面:

  1. 对内赋能,改造腾讯内部的产品。这个思路和 Google、百度很类似,这也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从产品形态上看,互联网产品天然具有数据密集、反馈及时的特点,更何况腾讯有多款移动互联网的「爆款」应用,依托深度学习的辅助作用,会进一步增加用户对包括微信、手机 QQ 的使用粘性;
  2. 基础研究领域,依然围绕视觉、语音和自然语言交互。这个层面没有太大新意,大体上也是行业各家都在做的事情。
  3. 建开放平台,赋能行业。腾讯 AI Lab 主任张潼表示,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传统行业升级,是腾讯 2018 年的重要工作。同时还包括围绕如何与全球高校展开合作。

上述三个层面中,最后一个,也就是开放平台的建设最具挑战性。首先,这是检验腾讯内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是否取得突破的「测试场」;其次,与传统企业业务的结合,是一件需要耐心同时需要线下服务的事情;第三,在业界都将企业人工智能与云服务整合的背景下,腾讯云能否担当起这个重任呢?

从这个角度上看,此次腾讯释放出的人工智能规划,更多层面还是关注自身产品的改造升级,考虑到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影响,这些对产品的改造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和收入,或许会继续推动腾讯股价的上涨。至于行业影响与传统企业结合后的落地案例,还仅仅停留在 PPT 里 

本周,阿里巴巴和百度也在围绕人工智能释放不同的声音。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阿里巴巴宣布与雄安新区共建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城市。姑且不谈这背后的政治寓意,单纯去看这次合作中技术理念,或许能依稀看到人工智能、云计算之于新一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意义。

随着大量传感器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实时、连线的数据已然成为城市决策者手中的一把利器。而当城市里基础设施被数字化之后,所谓物理基础设施——道路、汽车、公共机构等——也会成为一种可伸缩、可定制的资源,就像公有云服务里对计算资源的调配,未来城市的决策也会演化为对城市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对城市决策者,或者说政府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资源使用者的普通市民、私营公司来说,未来城市里的「乌托邦」愿景,在我国的语境里,更像是 1984 的升级版。

与拥有强大公有云服务的阿里巴巴相比,中国互联网另一家巨头百度的「ALL In AI」战略并没有合适的输送通道。所谓百度智能云,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技术实力,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也因此,百度也将人工智能的布道工作放在了普通开发者那里。

本周,百度在美国发布了一项名叫「普罗米修斯」的计划,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产品或计划:

  • 开放围绕语音对话的三大数据集;
  • 设置 100 万美元的项目、人才基金,支持对话机器人的创业和开发;
  • 建立与高校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对话机器人的发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开放语音对话数据集,此次开放了三个数据集,围绕语音唤醒、识别和交互三个环节,百度希望能有更多开发者使用这些数据集来训练自己的对话机器人,从而进一步提升 DuerOS 在行业的影响力。

img

DuerOS 是一个类似 ALexa 的语音交互系统,也是百度 2017 年重点推的产品。7 月份的百度开发者大会上,作为百度人工智能战略实际掌舵者的陆奇,花了相当多的篇幅介绍 DuerOS,几乎是和百度自动驾驶平台 Apollo 同等级别的产品。

一个有趣的细节,此次在美国发布的三个对话数据集都是中文语料,而据 36 氪获得的消息称,下周百度世界大会上,会再向中国开发者发布一次这样的数据集,为什么要这样呢?

挑战者:寒武纪与科大讯飞,两场发布会里自信与挑战

本周寒武纪和科大讯飞各自召开了两场发布会。

寒武纪并非一家大众知晓的公司,但前段时间华为 Mate 10 的所谓人工智能手机,其芯片里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就来自寒武纪,而在这次发布会上,寒武纪展示了面向终端(如手机)和云端的多个机器学习芯片:

  • 终端:1H8(视觉场景,低功耗)、1H16(通用型)、1M(针对智能驾驶);
  • 云端:MLU 100、MLU 200,面向服务器,同时冠以「机器学习处理」的名字。

对于寒武纪而言,上述产品线的完善不过是万里长征的开始,如何在基础研究之外加速与行业中下游厂商的整合,是摆在寒武纪面前最大的挑战。

其次,从终端到云端,机器学习芯片市场还是一个乱局。其中,终端市场还处在一片空白中,而云端,英伟达和英特尔都有不小的话语权,国内的地平线科技、深鉴科技也虎视眈眈,这个市场的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战况如何,也值得期待。

在科大讯飞的会场,科大讯飞发布了众多针对消费级、企业级市场的产品,在我看来,这些产品的意义远不及现场演讲中透露出的几个有趣的观察

其一,围绕语音的商业落地行业真的很少,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教育学习、司法审判、医疗照护三大领域。当然每个领域都有众多细分,可并不代表说这些细分市场都能有充分的应用场景;

其二,科大讯飞的竞争对手是谁?科技新锐媒体「DeepTech」的报道中,有这么一段话:

刘庆峰在接受访谈中特别进一步解释了科大讯飞 2017 年年度发布会的主题“顶天立地”代表的意义,:“除了国际顶尖的成果怎么样以外,科大讯飞也清楚,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要与行业数据与应用专家结合起来才能改变世界,所以回过头来,总结讯飞的产业定位,是一个平台+赛道的打法,平台是我把能力开放给各行业创业者,他们在上面做其熟悉领域的应用。”

也就是因为如此,当 DT 君提出“谁是你的竞争对手?是 FANG(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 又或者是 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时,刘庆峰的回答虽未出人意料,但却也透露了一个重点,刘庆峰说:“我们最实在的竞争在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匹配之间的矛盾。”

其三,科大讯飞的角色,赋能者。

未来的人工智能应是典型的赋能型技术,就像是水与电一样,科大讯飞将人工智能开放出来,给更多在不同专长领域的开发者使用,提供更专属于某一群人的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入门槛会比过去的互联网高出许多,所以在人工智能领域将会有像科大讯飞这样的领军型企业为全行业与开发者提供服务,因为人工智能应用市场将会非常的碎片化,市场会非常的细分化,可能做一个人工智能应用,就像现在做一个好的自媒体,只要有 1 万人个人关注使用,就能够养活开发者,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创业英雄。

尾巴:20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

这可能是本周最容易被错过的重大新闻,Techrunch 报道,IBM 周五的时候发布一款 20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该计算机将以云端服务的形式向外界开放。同时,该公司表示还在研发 50 量子比特的计算机,不过,TechCrunch 援引 IBM 研发副总裁 Dario Gil 的话指出,增加量子比特并非量子计算机的主要目的:

The more Qubits you deal with, the more complex the qubit interactions become because they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in a process called entanglement. If you have more qubits, but there is a high error rate as they interact, then they might not be any more powerful than 5 qubit machine with a lower error rate. He says that IBM researchers have managed to achieve the higher qubit number with low error rates, making them highly useful to researchers. “We have more qubits and less errors, which is combined to solve more problems,” Gil said.

目前量子计算机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包括 IBM、Google、微软、英特尔、阿里巴巴都是这个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上月,英特尔发布一款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量子计算芯片,而阿里巴巴也在上月的云栖大会上与中科院一起发布了量子计算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