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数据、DT 时代背后的潜台词

如果仔细去看,过去几年中文互联网三大巨头 BAT 的进化路径会非常有趣:

  • 百度:从网页搜索到人工智能;
  • 阿里巴巴:从电商平台到数据驱动的公司;
  • 腾讯:从 PC 社交工具到移动社交平台(QQ 到微信);

这三家公司里,百度、腾讯的路径或者说公司口号几乎和硅谷目前的舆论和资本关注点一样:现在没有一家公司不在谈人工智能、也没有一家公司不在谈论社交或社交平台。

阿里巴巴的口号则有些另类。目前可知的关于阿里巴巴发展方向的最早表述来自 2014 年 3 月的阿里巴巴技术论坛上,马云首次提出了「人类正从 IT 时代走向 DT 时代。」随后的两年里,马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类似的观点,比如他在 2015 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里这样说道:

我们的世界正在从IT转变到DT时代。IT是信息科技,DT是数据科技。IT和DT的不同之处在于:IT尝试控制,DT要增强人的能力;IT要控制未来,DT要创造未来;IT要令全球20%的公司变得更有影响力,而DT要使得剩下80%的公司更成功;IT要让人变成机器,DT要让机器像人一样工作;IT要求每样事情遵从同样的标准、要求一致,而DT则要求每样事情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

为此,阿里巴巴官方还专门以阿里研究院的名义出版了一本书《互联网+:从IT到DT》,从多个角度进一步阐释了所谓 DT 时代的真正意义。而在外人看来,这种大而虚幻的名词变化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尽管在过去几年时间,阿里巴巴的业务体系早已发生了重要变化,比如在春节期间的新一季财报中:

  • 云计算业务继续高速增长,当季收入已经达到 17.64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115%;
  • 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方面,本季度收入达到40.63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73%;

当然,上述新业务还无法直接撼动电商业务的绝对优势,不过,作为一家如此体量的巨头,阿里巴巴能够在三年时间实现如此快的战略转型,一方面凸显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竞争格局的激烈程度,想想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竞争,也不过三年时间,如今的牌面早已不复当年;另一方面,则是技术趋势进化的必然之路,某种意义上说,阿里巴巴选择了一条快速进化的近路。

如果按照马云的口号来理解,更多人或许会有意无意地被马云的个人魅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从字面意思来说,所谓 DT,指的是数据技术,是随着互联网尤其是大数据发展起来的一个名词。本质上说,人类自古以来都是信息驱动的进步,从文字的诞生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的出现,这些信息工具毫无疑问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扮演了重要作用,这些技术(元素)的重新组合,也为人类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IT(信息技术)应运而生。早年间,IT属于技术工具,更是一个小众概念。得益于二战期间的信息研究成果,战后的美国社会迅速开启IT时代——既利用计算机设备提升或部分代替人工劳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处理要求不断倒逼IT的发展,在神奇的摩尔定律作用下,计算设备的性能和价格成规则状分布。

IT 的出现为美国战后经济发展贡献颇多,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在追求效率至上的语境下,IT 将工人、或者白领当作机器一样进行管理,而那些售卖 IT 工具、管理思想的公司也迅速成长为二十世纪后半叶领军企业,由此可见 ,IT行业是多么赚钱。

这是马云「控诉」 IT 时代的逻辑起点,而对于 DT 时代的好处,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个对比之外,马云还在不同场合重复过下面的观点:

未来最重要的能源不再是石油而是数据。

类似的表态也出现在一手缔造阿里云的王坚博士的演讲中:

在谈到数据的时候,王坚表示因为互联网这个基础设施的存在,数据就像土地、石油、煤一样,成为了 DT 时代的生产资料。

这些表态、演讲,有着强烈的公关特点,并未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到底所谓的 DT,所谓的数据,能够带来哪些机遇?

风险投资公司 Serena Capital 也试图解开这个谜题。他们首先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这个分析框架被称为「数据链条」,以此来观察不同公司(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的创业公司)在数据业务上的不同方向:

b830d35bbc77780f87aa7ded3ac81b9f.jpg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2014–2015的两年时间里,有 130 家数据相关的欧洲创业公司完成融资,融资金额达到 12 亿欧元。

5f88f02cb1a2907ba0c47bb86bd5a22b.jpg

下面这张图则是数据创业公司的创业领域:

8576d65aa7dacd7e4dc5cca85ddee9f5.jpg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球范围内,围绕数据的创业公司、资本还有很多,但在目前一切都是人工智能的宣传泡沫里,这些公司或改头换面、或闷声发财,以至于当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不断喊出 DT、「数据即新石油」的口号时,大家已然不再感冒,毕竟听起来,数据或者大数据,是个喊了很多年的口号,也是一个不够酷的名词…..

但有个问题无法回避,为什么这些创业者、资本如此青睐数据?

回顾历史,特别是科学发展的历史,有几个革命性的进展值得关注:比如一些工具,像书写、印刷术、互联网等,这些工具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与人类交互的工具,如果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这些工具构成了「人类的延伸。」

另一些革命性的突破,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利器,比如火、蒸汽机以及电,这些突破让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一步步过得更好。

还有一些革命性的进步会被忽视,那就是提升人类洞察力的工具、技术——这是让人类更好看待世界的进步,比如 1586 年出现的望远镜、1650 年出现的显微镜以及 19 世纪出现的 X 光……这些技术或工具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 望远镜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于宇宙的基本认知,也为哥白尼的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 显微镜的出现直接带来了医学的重要发展,由此开始,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架构逐渐形成;
  • X 光则让人类更好地了解到自身的身体构造;

数据,也扮演着类似这样的角色,它也是我们认识当今这个世界的新武器。

有个看似简单却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这个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站在互联网、计算机的角度去回答,答案就是:人和机器。而数据不仅提供了观察人类的新方式,也帮助机器拥有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使得机器感知世界的能力被扩展;
  • 随着数据被收集到云端,为不同机器的数据共享提供了舞台和机遇,换句话说,机器也具备了「学习其他机器的能力」;
  • 机器学习带来了新的分析工具,如今机器在语音、图像、动态图像的识别已经接近人类;
  • 大量 API 让机器决策变得更简单;

特别要指出的是,从去年开始,包括亚马逊、Google、阿里巴巴在内的公司纷纷将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结合起来,这种基于云端的数据智能构成了人与机器相互理解的重要媒介平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依稀看到数据的巨大潜力,下面简单举两个例子。

其一,自动驾驶的重要技术有很多,但本质都是数据技术——从收集、处理到最后的决策,整个流程里流动的都是数据。与此同时,让大量自动驾驶的数据共享,从而提升所有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系数也是目前包括特斯拉、百度无人驾驶在内的巨头投入的领域。

其二,农业领域的精准决策。过去几年,从国家政策到舆论氛围,都是围绕工业 4.0 ,但农业领域更需要数据来帮助,从大量传感器的采集的数据,到分析数据从而作出决策,一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海量的数据人才,短期来看,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68cf0e800bbde2b699226e3ecb2e5700.jpg

回到本文的开头,我们会发现,其实BAT 的进化路径殊途同归,唯一不同的,恐怕也就只是口号和实现形式罢了:百度的人工智能转型来自于其早年间对于中文互联网数据的超级整合能力;腾讯的社交平台梦想背后,其实每个用户多维度社交数据的集合;而阿里巴巴的 DT 转型,也是让数据打通电商、金融、娱乐乃至企业服务。

和数据一起「并肩作战」的数据科学家 Jeffrey Hammerbacher 曾感叹:「我们这代人中最聪明的头脑,都在思考让人们点击广告。」这句话固然是用来抨击硅谷公司以广告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比如Google 、FB 这样的巨头,其营收的绝大多数来自广告,但另一方面,以数据为驱动的广告,本质上也是为了让用户更好认识自己的需求,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这就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时代缩影。当世界成为人与机器组成的共同体之后,人类也逐渐成为计算机眼中的数据集合,其一举一动都被换算为 0 和 1 的数字,留给我们的还有两个思考题:

  • 第一,情感何时可以被计算并被呈现出来?
  • 第二,机器如何对待人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