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搜狗的可能与不可能、与 FB 越来越像的今日头条

上周,中文互联网领域两个颇具看点的事件都被双十一盖过了。其一是搜狗在美东时间 11 月 9 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其二则是今日头条正式收购音乐短视频应用 Musical.ly。

单纯地看,搜狗上市是一次「长跑」的结束,成就了王小川的个人梦想,也让三大股东腾讯、搜狐、张朝阳有了退出的可能性。而今日头条的收购,延续了 2017 年的国际化扩展策略,用「稳准狠」来形容,或许一点也不为过。

不管是上市还是并购,这两家如今颇有代表性的公司——一个几乎陪伴了一代人[1],另一个则是跟随中国智能手机一起爆发的产品[2]——都还没有逃离互联网公司的「魔咒」:广告。

搜狗的可能与不可能

搜狗的招股说明书里介绍了搜狗的产品系列(如下图),主要围绕搜索、输入法展开,而其营收的主要来源则是广告,2016年搜索和相关广告贡献收入 5.97 亿美元 ,占总收入 90% 。这个数字在 2017 年上半年为 2.39 亿美元  ,占总收入的 88%

img

这意味着,作为中国第二家上市的搜索公司,其商业模式完全建立在点击付费的广告之上。另一组数字显示,自 2014 年到 2017 年前 6 个月,搜狗的搜索业务年增长为 30.1%,移动搜索的增长为 78.9%,这组数字也反映了中国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大趋势:PC 互联网市场红利消失,移动互联网强势崛起过程中格局未定,群雄逐鹿。

然而这些数字又进一步佐证了另一个残酷事实:当 2017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越来越小,作为一家极其典型的搜索公司,搜狗的未来又在哪里?

王小川给出的答案:人工智能。

事实上,自 2016 年 AlphaGo 横空出世以来,王小川就不断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搜狗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在 2016 年的搜狗联盟峰会上,王小川第一次公开分享了搜狗人工智能战略,他将搜索和输入法的未来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比如他这样描述心目中的未来搜索:

……在搜索领域或者人机交互领域更多不是讲语音识别,而是语言理解带来了问答……搜狗往下一个很大目标把搜索引擎从今天的关键词系统变成问答系统。我们系统已经逐步上线这样的能力,大概有5%–10%的问题可以直接给答案,未来会有这样一个变化。

而在谈到输入法时,他将输入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放在一起:

搜狗输入法诞生第一天就是一个大数据的产物,那是2006年。为什么搜狗输入法在当年变得这么智能?我们当时还没有大数据这个词,我们会说我们把整个互联网网页通过搜索引擎抓下来然后放成输入法的词库,计算每个词的词频、计算语法规则。用今天的表达就是大数据。输入法也是云计算的产物,如果用搜狗输入法会发现输入的时候会在键盘上有一朵小云飘起来,这时候结果非常准,原因是我们识别到本地的计算最终结果可能不够好,就会把这样的输入提交给服务器,云端提供更强大的计算和存储力来计算得到更高的品质。输入法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的产物,今年最火的输入法功能介绍里,语音变成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学习的突破这个技术变得实用。还有一个功能,图片识别功能,在图片上扫描出文字进行输入。

从产品形态上说,从搜索与到输入法,王小川将这些与数据相关的产品包装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并没有什么错误,也是一个可以被公众、媒体所接受的解释,这同样也是百度李彦宏试图告诉公众以及华尔街的一个观点,或者更准确地说:搜索引擎、输入法本质上都是人工智能。

从 2016 年到 2017 年 8 月,搜狗推出一系列包装为人工智能的产品,比如「知音 OS」,这是一款支持语音交互的平台产品,其对标的是百度的 DuerOS、亚马逊 Alexa;其次,搜狗还推出了一个名叫深智引擎的产品。搜狗语音交互中心负责人王砚峰对腾讯深网这样说道:

我们的战略是自然交互+知识计算。如果把自然交互变成产品,这个产品就叫知音OS。把知识计算变成一个产品,这个战争就是深智引擎。知音OS在公司战略中是处在自然交互的地位,自然交互和知识计算是技术战略。

从「输入法+搜索+浏览器」到「自然交互+知识计算」的转换,当然是王小川根据行业趋势做出的判断,但倘若剥离这些高大上且无意义的词汇,搜狗未来的商业突围战略依然困难重重。

首先,不管是传统广告还是「全新的人工智能产品」,都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如语音、自然语言交互上取得突破,以搜狗目前的平台吸引力,还无法和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争夺人才,甚至也比不上最近几年疯狂融资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而人工智能的竞争如今已经是人才竞争,搜狗在这个领域几乎毫无胜算。

其次,讲好人工智能这个故事根本要素,是要让自己的产品无处不在。这部分可以解释为何亚马逊疯狂推出 Echo 产品以及为何百度 DuerOS 要放低姿态讨好行业合作伙伴。王小川当然也看到这一点,在 2017 年的一次会议上,王小川告诉大家,搜狗的人工智能的布局还有很多:

我们希望在搜索、输入法、自然语言的计算、自然的交互这几个场景里,大家都能看到搜狗的声音,尤其硬件、IoT到来的时代,无处不在会有交互和机器智能,这是对未来的判断。

「无处不在」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产品、服务的基本出发点,这是搜狗的机会,也是面临的巨大挑战,当 BATJ 都不约而同地将「人工智能+硬件+入口」作为重要发展规划的时候,留给搜狗的空间并不大,不管是可穿戴、车载、客厅、家电等领域,每个市场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至少到目前为止,搜狗还没有拿出真正可以实现突围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也正如上文所言,搜狗并不孤单。上一个互联网世代,也就是 PC 互联网时期的公司们,包括中国的 BAT,尤其是百度,美国的 Google、FB,都需要一个新盒子来包装自己,在接下来的 3 到 5 年时间,这个盒子的名字都是人工智能。

越来越像 Facebook 的今日头条

10 亿美金是 Facebook 2012 年收购 Instagram 时开出的价格,这笔当时几乎没有多少人看懂的收购,不仅帮助 FB 消灭了一个潜在对手,还构筑起了 FB 在移动广告市场的新护城河。

历史几乎也是在重复中不断前进,今日头条上周收购 Musical.ly 的价格也是 10 亿美金,其目的也是通过加快布局音乐短时频市场,形成移动内容分发的行业壁垒,获得更大的移动广告份额。

根据猎豹全球智库的数据,今日头条的全球短视频布局渐趋完善。这个市场注定属于年轻人,而不同地区年轻人的需求和想法存在较大差异。也因此,短视频产品的地区性差异非常大,此次今日头条收购的 Musical.ly,就是北美地区第二大规模的产品,其市场规模和成熟的运营团队,也是目前不差钱的今日头条最为看中的资源。

img

但对今日头条而言,「不差钱」的另一面则是商业变现的压力。根据第一财经此前的报道,2018 年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目标为「冲 500 亿、保 300 亿」。

围绕这个收入目标,今日头条的转型速度也在加快。

首先,其分发的内容类型,已经从图文向视频/短视频全面扩张。上图中,不管是自主研发还是收购投资,今日头条通过打造产品矩阵形成环绕在主力应用(今日头条 APP) 周边保护伞,一方面继续推动今日头条主力应用中原有用户的粘性,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加入。

我曾在第 99 期会员通讯里提到一点,FB 和今日头条都在做一件事情:努力消除移动互联网内容消费、生产的门槛。这并非仅仅是因为新用户的受教育水平低,更是因为新用户的低龄化趋势势不可挡,当初 Snapchat 如此,现在的今日头条、FB 也是如此。

以视频为例。现在,你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比文本生产更简单的视频内容生产。不管是国内的秒拍、快手还是国外的 Instagram、Snap,都在鼓励你打开手机摄像头拍摄短视频,并提供了一整套后期剪辑需要的滤镜、配乐或文字。

其次,则是加快 UGC 的推进速度。通过重金投入挖来高质量的头部作者(用户),比如传言中的挖角知乎 300 个大V 以及网罗喊麦一哥天佑等等。这些动作也让今日头条从一家内容分发平台变成一个社交平台,这也让我看到了某种可能,如果将今日头条与 FB 做一番对比,或许会很有趣。

  1. 两者都有着浓厚的技术基因。FB 赖以生存的算法与今日头条的推荐引擎,都构成了两家公司标榜技术公司的出发点,张一鸣和扎克伯格也同样是基础出身;
  2. 两家公司都是内容驱动型公司。你当然可以将 FB 看作社交平台,但 社交的实质也是信息、内容分享[3],对今日头条来说,草根「头条号」、大V、机构账号每天生产的海量内容,构成了信息、内容分享的主要驱动力;
  3. 两家公司的护城河越来越宽。扎克伯格是一位刚想敢做的 CEO,过去几年,FB 的护城河都是围绕移动端,而且都是围绕面向年轻人的产品,更是用大手笔的收购来完成的,10 亿美金的 Instagram、190 亿美金shoo 股 WhatsApp,最近一笔收购是买下 tbn [4];无独有偶,今日头条也在图文之外,利用收购快速获取这些市场的支配权;
  4. 两家公司的商业变现渠道都是广告。由于今日头条还是私营公司,我们无从知晓其商业收入结构,但仅以 2018 年 300 亿的保底目标和战略布局来看,今日头条现阶段还没有更好的商业变现模式。与之相似,本月初 Facebook 财报中,整个广告营销再创新高,101.4 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占据了总营收的 98%,其中移动广告收入达到广告总收入的 88%。

从上述角度出发,我们得出的结论或许有点悲观,未来 3 到 5 年时间,中美互联网的发展路径会越来越像:巨头林立,中国的 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国的 FANG (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社交/内容/广告的融合模型,深受假新闻困扰的 Facebook 依然涨势良好、备受 low 内容职责的今日头条早已成长为巨头;人工智能是个箩筐,中美两国的巨头与新贵,还在不断往这个筐里装东西,但不管是是今日头条、Facebook 的算法,还是搜狗的自然交互,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卖出更多的广告。

还记得这句话吗?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ARE THINKING ABOUT HOW TO MAKE PEOPLE CLICK ADS, THAT SUCKS.


  1. PC 时代的搜狗输入法陪伴了多少人的工作与生活。  ↩
  2. 今日头条的快速扩张与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井喷的时间点高度契合。  ↩
  3. 看看微信朋友圈,难道不是也是一种信息分享机制么?  ↩
  4. tbh 的英文全称是“To Be Honest(保持真诚)”。该软件自称是“拥有正面情绪感应的唯一一款匿名软件”。其用户群体是十几岁的青少年用户,可以让学生群体在好友当中设立匿名的民意调查,相互进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