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套用一个时髦的词语来形容当下的移动互联网,那么我一定会选择「下半场」。
一
在这场没有「中场战事」的上半场里,智能手机新锐苹果、三星横扫全球,确立全球性的垄断地位;传统厂商集体谢幕,与之相对的,则是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中国手机企业的强势崛起。当然,在这个上半场,那些安装到手机上的应用、游戏也不断刷新人们对于安装量、用户打开率、活跃度乃至财富的认知,下图是一份来自 应用数据和分析公司 App Annie 的统计数字,展现了基于 iOS 上的 App 收入情况: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则是:上半场已经结束,而下半场的竞争之惨烈也会远远超过上半场。
先来看智能手机市场,苹果的 iPhone 销量持续下滑,在 iPhone 7 发布前的财报中,iPhone 销量同比下滑了 5.2%,由于新财报还未公布,因此新一代 iPhone 7 的销量如何还未知晓,但站在一个个体消费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产品,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惊喜,因此,其销量也不容乐观。
而与苹果的式微相比,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厮杀则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当初的所谓的「互联网手机」到现在的「线下渠道为王」,从当年的小米一统天下到如今小米、华为、魅族与蓝绿两厂的群雄逐鹿,这似乎是个令人欣慰的局面。但摆在这些手机公司面前的问题不少:
- 手机同质化严重,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系统,并没有真正带来突破;
- 专利隐患,不管是大厂如华为,小公司如魅族,都不得不面对一系列专利困难,而专利,也是中国手机厂商能否走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
- 智能手机红利期的消退:如果说上面两个难题还能解决,那么这个难题就是个无解,它是行业趋势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现象,苹果、三星也解不开。
另一个展示智能手机被人遗忘的事实就是,一年一度的 CES 早已没有手机的「席位」,即便是每年 3 月的所谓世界移动大会(MWC),更多地不过是大公司如三星、华为发布手机的地方,而并未给用户和媒体带来尖叫的契机。来自美国消费技术协会的预测也显示:2017 年智能手机的销量达到 18 亿部,与 2016 年持平。
硬件之外,软件或应用所遭遇的「下半场战事」也不乐观。全球范围内,以 FB、Google 为代表的巨头形成了移动应用的绝对垄断地位,下图是一份来自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的统计数据,统计了全美 2016 年十大热门移动应用:
Facebook 和 Google 占据了这个榜单的前八名,各自有 3 款和 5 款产品入围。
中国市场的情况几乎类似,不过目前还缺乏更多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年度数据支持[1],仅以百度年度热搜报告来看,十大热门应用当中,BAT 三家占据了几乎六成:
另一份稍早一点的数据来自易观,这是一份 2016 年 11 月移动应用 1000 强,大致也是这样的分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智能手机或者说移动互联网不得不进入一个新的战场,所谓「下半场」的争夺战,颇为有趣的是,这个下半场里,硅谷和中国的公司几乎都在一个领域—— 社交应用,前者瞄准了 Chatbot,后者则是微信的小程序。
二
从产品形态来说,Chatbot 部分意义上也「抄袭」了微信的服务号的功能,如果你经常在微信里使用诸如招商银行信用卡这样的服务号,也能明白所谓「Chatbot」的真正面目:将所有服务的交互变成一种对话的交互。也因此,如果你再从其他媒体上看到诸如对话机器人、对话界面、聊天机器人等等名词,可以直接理解为微信服务号就可以了。
Chatbot 毫无疑问是过去 2016 年硅谷最火热的装逼词汇之一。大公司大规模开放基于聊天应用的 bot 开发框架、风险资本的追捧以及媒体不间断的热议,让 Bot 变得无处不在。Evernote 创始人,如今已是投资人的 Phil Libin 这样描述自己对于 Bot 的态度:重新感受到2007 年在波士顿 Apple store 前排队四个小时买下 iPhone 的心情。
ChatBot 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要解决移动互联网「App 信息孤岛」的难题,而微软、FB 如此热衷 Bot 的主要动力则是打破苹果、Google 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的垄断地位,换句话说,当聊天应用成为所谓「超级应用」时,移动操作系统的区别已经无足轻重了,就像国人现在对于微信之于手机的意义,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表带类似的看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有两类人,一类是微信用户,另一类则是移动互联网用户。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看,Chatbot 的火热,也是一种人机关系的微妙体现。作为有史以来第一款 Chatbot——伊莉莎的创造者,约瑟夫·魏泽鲍姆(Joseph Weizenbaum)惊讶地发现,很多人沉迷与伊莉莎的聊天。伊莉莎「出生」在1966年的MIT,用于在临床治疗中模仿心理医生。
尽管伊莉莎的实现技术仅为关键词匹配及人工编写的回复规则,导致对话是单向的而且也会产生一些很奇怪的回复,比如,当用户提到自己的妈妈时,伊莉莎会以「你说你妈妈?」这样的句子来回复。魏泽鲍姆后来提到,很多用户喜欢这种体验,甚至会透露一些私密的个人信息。
对此,硅谷资深记者约翰· 马尔科夫在《与机器人共舞》里这样评价:「这一发现对机器的本质来说或许用处不大,但对人类的本质来说则是了不起的,这证明人类习惯在与自己互动的对象中寻找人性存在的迹象,从没有生命的物体到提供虚拟人工智能的软件程序,无一不是如此。」
而在 2016 年的 Chatbot 领域,所谓「对话」已经不再局限在文本,语音、图像也逐步成为新的「对话」方式,得力于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交互等技术开始大幅被武装到 Chatbot 领域。苹果和 Google 希望牢牢抓住智能手机上的虚拟助理,将虚拟助理的角色上升到系统层面的 Chatbot 产品,以此对抗 FB 、微软们的侵蚀,这场战役还将在 2017 年继续打下去。
在中国,微信的小程序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魏武挥在一篇文章里简要归纳了微信小程序以及张小龙的野心:
他(张小龙)决定站在微信庞大的用户群和超高粘性的基础上,让web卷土重来。
这就是小程序。
小程序,就是小网站。
而微信,像极了一个浏览器。
如果说微信是浏览器,那么也形成了一种与曾经 PC 时代几乎一样的格局:
- PC 时代:微软掌控操作系统,浏览器逐步开发,国内百家齐鸣,国外 Chrome、Firefox 两分天下;
- 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苹果、Google 掌控系统,微信成长新的浏览器,掌控国人一切移动互联网的操作;
魏武挥特别提到了一点:
他(张小龙)充满恋旧之情地回顾到了这样一点:网站,并不需要一个订阅关系。
网站是用户想上才会和用户link的,它并不会下发消息。
网站是“用完即走”的。
「用完即走」出自张小龙的演讲,也同样构成了观察和判断微信小程序产品走向的基础。上述这番类比同样引出另一个话题:微信小程序的入口究竟该在哪里?
张小龙给出的答案是「二维码」,这是一种类似于曾经要在浏览器上输入网址的做法,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张小龙也明确表示不会有所谓的小程序导航或者小程序商店,倘若张小龙的这番表态最终落实,其意义不言而喻。比如没有官方商店的做法,就能大幅减少官方层面的流量干预,对前期小程序的发展极为有利,也将让微信——这个新一代的浏览器更具价值。
某种意义上说,这的确是一种反潮流的举动。当 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机,App Store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使用方式,一个个 App 就成为用户与手机产生交互的唯一触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浏览器,如 Chrome、Safari 变得无足轻重,用户不会在浏览器上输入「taobao.com」购物,也不会打开12306 的网站买车票,这些需求都可以在相应的 App 中完成,而微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变用户使用移动应用的习惯,从打开一个个 App 到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相应的小程序。
这是一个比 Chatbot 更具野心的尝试,因为 Chatbot 要做的,不过是提升消息应用的粘性,而微信的此举,是颠覆或者重新定义用户的认知。
三
2017 年是 iPhone 发布的第十个年头,各种不确切的消息都声称今年的 iPhone 会带来质的变化,不过相比于 Chatbot、微信的变化,iPhone 以及其他各种移动设备的进化都显得无足轻重。因为在美国,你离不开 Facebook 、Google 以及它旗下的多个应用,在中国,你也离不开微信、淘宝、百度,所有这些「离不开」与设备、操作系统的关系越来越小,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真正绑架我们的,不是智能手机,而是 FB、Google 、微信、淘宝、百度。
在这个下半场,还有一些略显另类的挑战者们。比如 Snapchat,再比如亚马逊。a16z 合伙人 Benedict Evans 前两天发了一条推文:
Last year every damn thing at CES had a camera. This year will probably be a microphone.
Evans 的感慨也对应了 Snapchat 与亚马逊这两家公司对于行业的影响。我曾在之前的会员通讯里详细分析了 Snapchat 所带来的意义,这里重点谈谈亚马逊以及 Echo。
严格意义上说,Echo 并不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它根本无法移动、无法携带,它只是「安静」地呆在家里,或客厅、或厨房、或卧室,你所能做的,只是一句语音唤醒:「Alexa,blabla」。但 Echo 却展现亚马逊对于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想象力:用声音操控一切。
对,Echo 唯一的入口就是声音。基于声音,你可以直接在亚马逊下单购物,直接安排日程、打电话,直接操控家用电器运转情况,当然,你还可以之结合它聊天…..如果以微信小程序的野心来看待亚马逊 Echo 的野心,你或许会发现,两者几乎都是新一代浏览器的雏形,所不同的只是微信以相机(二维码)为入口,Echo 以声音为入口。
与当前程序员对于小程序跃跃欲试的态度类似,围绕在 Echo 周边的生态体系也开始逐步完善。据研究机构 CIRP 的统计,截至 2016 年 4 月,Amazon Echo 的销量已经突破 300 万台。同时,第三方开发者为 Echo 内置的语音助手 Alexa 开发的技能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数千种。
完善的生态圈与简单到极致的交互,成就了 Echo 的快速崛起,也带动了亚马逊股价的上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智能手机、平板毫无建树的亚马逊,利用 Echo 成功翻身,再加上 AWS 的成长潜力,亚马逊的未来早已不是所谓电商公司所能概括的。
另一个潜在的挑战是在汽车领域。汽车可谓一款不折不扣的「移动产品」,放眼中外主流科技公司,几乎都与汽车行业产生了各种关系,随便举几个例子:
- 百度、Google 的无人驾驶项目;
- Uber 的共享出行与无人驾驶;
- 阿里巴巴与上汽荣威的互联网汽车;
….
而最近几年无论是 CES 还是 MWC,汽车公司或汽车行业的产品都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Benedict Evans 同样也认为,汽车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新变数:
The obvious next market is cars, which in aggregate are much larger in revenue terms, and where a large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will be fundamentally remade by the shift to electric and (in due course) to autonomy. Cars are a Big Deal for the tech industry.
下面的这幅图也极具参考性:
但这里的汽车,已不再是工业时代的产品,而是数据时代各种传感器的综合体。譬如无人驾驶,就是一种人机交互的进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则是整个汽车行业乃至交通以及城市的变革。
不过,当下更大公司对于无人驾驶的过度渲染,有意无意地让公众以为无人驾驶即将「降临人间」或触手可及,但众多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新闻的背后,则是用钱堆起来的机器,比如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且不说汽车价格如何,单就其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的价格,保守估计都在百万人民币左右。相对而言,特斯拉的「摄像头+传感器」的解决方案在价格上更合适,不过可用性上也要大打折扣。
从这个角度出发,无人驾驶落地的第一步绝对不是普通消费级市场,而是商用市场,更确切一点来说是共享出行领域。这也是我看好 Uber 无人驾驶的主要原因——通过共享经济的长尾效应,可以大幅降低无人驾驶汽车的使用成本,最终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无人驾驶的乐趣——这和当年 Uber 一度让普通人坐上豪车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
写在最后
用「一个最好的时代」来形容当下,往往还会接一句「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同样适用于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旧王老去,新王将立的背后,是技术、商业与政治的多重博弈,2017 年就这样在一种惶恐中开始了。
- 当然,你可以不会轻易相信这些所谓的第三方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