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开始,I/O 会员计划将全面回归,今天的话题包括在线媒体的订阅制转型以及高通如何许诺 2018 年的「人工智能+智能手机」。
向广告说「不」的两个在线媒体非典型案例
长久以来媒体行业都遵循一种简单明了的商业模式:用内容创造影响力,用影响力获得广告,用广告收入创造更多优质内容。
但当互联网大潮到来,过往支撑这一切的商业模式开始崩塌,这里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媒体行业的渠道垄断地位开始瓦解。Ben Thompson 曾在年初的一篇文章中,用一组图片指出了这种区别,下面是节选的两张,一个是传统媒体的模式,另一个则是以 FB 为代表互联网公司做内容的方式:
这种渠道话语权的丢失直接导致了媒体行业收入下滑、影响力下降、人才流失,使得原来一个看似完美的商业闭环不复存在[1]。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对于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也冲击着国内大量门户网站——曾经,他们也是新媒体。
最近一则关于英国《卫报》如何利用在线读者订阅机制实现收入翻番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这篇来自 Niaman Lab 的文章,被腾讯旗下的「全媒派」做了编辑整理。
先来看一组数字:
截止2016年底,读者收入(包括会员、订阅、期刊和一次性捐赠)已经超过了广告收益。而在上月,总编Kathearine Viner宣布,读者支持已正式超过了广告收入,每月的付费读者数量达50万人,一次性捐赠达30万人,仅2016年的付费读者数量就翻了一番,《卫报》已经实现了里程碑式跨越。
《卫报》建立起了一套「订阅+捐赠」的收入体系,在这个收入体系里,媒体作为信息提供商,重新塑造了与付费读者的关系,其中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其一,「读者」角色的外延开始扩大;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就是付费订阅一份报纸的人,但在如今这个环境里,《卫报》则让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比如 5 英镑/月是「支持者」,12 英镑/月是「好伙伴」,同时还衍生出除内容之外的各种线上线下服务;
其二,内容至上;不管媒体行业的形态和商业模式如何改变,其产品的核心依然是内容,倘若没有核心产品带来价值,其他衍生品、附属品的开发销售都是不可能有较大突破,而《卫报》这几年在内容领域的坚持,带来了多个垂直领域的深度报道,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忠诚度和粘性。
以上可以说是一家传统媒体成功转型的样本,而另一个样本则是前文提到的 Ben Thompson,他一个人经营的在线科技媒体 Stratechery,短短四年时间就获得不小成绩,Thompson 今年在 Recode 大会上谈到为何选择采用会员订阅的方式:
“If you can get a niche and own it, you can do something valuable there,” Thompson said. “And the key thing is, the business models come with it. It had to be subscription. To do an ad-based sort of business, you’re just getting backed up behind Facebook and the New York Times like everyone else, and there’s no way to break through.”
Stratechery 网站的文章主要围绕商业模式,Thompson 充分展现了自己在分析师领域的深厚功底,能够将一件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或者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化[2]。因此,他的读者群体会有大量科技从业者——包括但不限于媒体人(比如我)、科技公司 PR 以及投资人。
Thompson 的示范效应部分意义上也是一家名叫 Substack 成立的原因,Recode 记者这样介绍这家网站:
Now a new startup says it can help you do what Thompson did.
Substack won’t generate a following for you, and it won’t write your columns. But the company says it has tools for everything else you need to launch a subscription newsletter: Publishing software, a payments service, design help, analytics etc.
当然,这同样也是国内「得到」等平台在做的事情,只是所不同的是,与国内从业者们整天鼓吹「知识付费」、「如何快速xxx」所不同,美国的这些同行们更注重产业分析之于垂直领域的意义。
最后,Thompson 接受 Recode 采访的视频详见这里,其中一点我觉得很有趣,既是我开始做「I/O 会员计划」的初衷,也是继续实践下去的动力:
The internet enables niche in a massively powerful way, where you can focus and be really good at one thing.
高通的人工智能手机大饼
上周,高通召开了一年一度的骁龙处理器技术峰会,透露了高通对于下一代智能手机芯片的野心,2018 年,高通将借助骁龙 845 处理器再次向苹果宣战。
或许在高通看来,2017 年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这公司对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的思考早已是高通早已部署的产品,科技媒体 DeepTech 报道称:
高通早在 2016 年的骁龙 820 就已经加入了 AI 处理单元,也就是 Zeroth 神经处理引擎,其功能特性与苹果和华为的 NPU 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但高通毫无疑问还是落后了,因为不管是骁龙 820 还是 2017 年的 835,这些处理器的软件里的所谓人工智能模块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第三方开发者的使用,只有特殊用户才能调取使用,而且其性能也无法媲美苹果的 A11 以及华为的麒麟 970。此时高通反过来告诉大家:我们其实早就开始推动「人工智能+智能手机」,实在是有点荒唐。
那么,骁龙 845 的看点在哪里呢?
其一,从处理器性能上,骁龙 845 并没有加入硬件处理单元,也就是说,所有人工智能处理部分依然通过软件层面来实现,只是通过软件算法的优化,来实现性能的提升,但这个提升真的有效吗?
其二,高通的优势在生态,因此骁龙 845 的重要看点就是其生态层面的优势到底能如何释放,一方面要去关注其和更多 Android 厂商的整合,另一方面,则是向第三方开发者示好,高通推出的 Neural Processing Engine(简称 NPE),其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开发者通过这个平台开发更多适配应用。
另外,此次高通骁龙 845 发布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则是结盟百度 DuerOS,这个结盟的关键点是百度 DuerOS 将成为新一代高通处理器的语音解决方案供应商。
理解这个合作,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何在很多人看来,iPhone 手机要比搭载高通芯片的 Android/安卓手机快?
2017 年 10 月初,长期关注安卓行业技术发展的科技网站 Android Authority 在 Youtube 上放出一个视频,这则「Why are Apple‘s chips faster than Qualcomm’s」的视频播放量高达 75 万次。在视频里,该网站高级编辑 Gary Sims 认为,由于苹果公司对于 iPhone 软硬件的绝对控制力,从而能够让硬件(芯片)与软件(操作系统)更好地整合在一部智能手机的体验过程中。
反观安卓阵营,伴随着操作系统的碎片化,硬件(芯片)层面也有不同程度的碎片化现象,所有这些都制约了安卓手机的用户体验无法媲美 iPhone。以语音交互为例,苹果从 2015 年开始就让 A9 处理器支持 Siri 的语音而非按物理按键唤醒,这就是硬件与软件整合后的一体化体验,安卓阵营只能一声叹息。
而高通骁龙 845 与 DuerOS 的此番合作,则有望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难题。
这是上周高通给 2018 年「人工智能+手机」描绘的蓝图,但对高通来说,如何应对来自博通的潜在恶意收购,将是这家公司最亟需解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