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视野】真假互联网、Google Glass 重生、中国人的身份只是三位数字、从贝尔实验室到 Google X……

今天的「视野」专栏,我将推介多篇文章,内容涉及互联网的真假、Google Glass 的重生故事、中国人的个人身份、NYT 年度图书、无处可藏的未来,以及从贝尔实验室到 Google X 有哪些启示。

img

  1. 「真假」互联网之争。现在的互联网与 15 年前甚至七八年前的互联网已经完全不同。如果当时的互联网还存在中美差异的话,现如今的中美互联网,几乎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巨头垄断——中国的 BAT、TMD,美国的 FANG,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我们现在使用的所谓互联网,还是那个原本去中心化的拓扑结构吗?(链接
  2. Google Glass 的重生故事。Google Glass 曾一度被誉为新一代计算设备,也曾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未来场景。而这篇讲述 Google Glass 重获新生的故事,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解释为何这款面向未来的设备会遭遇滑铁卢。(链接
  3. 《纽约时报》的年度 100 本书。岁末年初,收集书单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这份来自《纽约时报》的书单涉及的话题范围非常广,里面也有很多我在新一年准备采购并购买的图书,比如这本:TO SIRI WITH LOVE A Mother, Her Autistic Son, and the Kindness of Machines链接
  4. 深度学习的四大进步。这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很有趣,作者将深度学习这个技术性话题解读的非常通俗易懂,从中既可以快速理解深度学习的核心诉求,也能了解截止到目前,深度学习所取得重要进步。(链接
  5. 为什么未来无处可藏?这篇《经济学人》的社论并不是最新的,但文章的很多思考依然值得再去体会,比如文章指出一点:公众对于自己人脸数据的重要性并不高,因为和其他生物数据不同,人脸数据的收集是不需要接触的。公众的这种认知无形中也在加速未来无处可藏的新时代。(链接
  6. 你的身份可能就是个三位数字。2018 年第一期 Wired 杂志将有一篇重磅文章,报道中国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正在推行的所谓「信用分」,这是一种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信用机制,但所有这些都应该建立这些企业不会做恶的基础之上,但是,这些企业值得信懒吗?。(链接
  7. 现在还有冷战的可能性吗?王烁的这篇文章并不长,但借助对全球冷战史专家加迪斯的分析,却给出一个令人寒冷的结论:世界还没有出现冷战,只是一种如俾斯麦那样的丛林游戏。(链接
  8. 新老实验室的代表:Google X 与贝尔实验室。 如果贝尔实验室代表了上世纪的企业实验室创新模式,那么 Google X 则颇有现代甚至未来意义,《福布斯》这篇文章分析了贝尔实验室在人才、资源上的优势地位(链接),而来自《大西洋月刊》的文章则详细介绍了在 Google X 实验室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这些细节展现出新一代企业实验室对于创新以及人才的不同考量(链接),更进一步,Google X 的出现更是 Google 企业文化的某种展现,2015 年,Google 官方出版了一本名叫《重新定义公司》的书,充分展现了 Google 内部文化机制,我也给《新京报》写过一篇书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