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外人眼中的乐视、谁造就了阿里和腾讯、FB 用户答案背后的惊人秘密、从 iPhone X 到 iOS X

2017 年将在本周日结束,随着新年假期的到来,I/O 会员计划会暂停两期,预计会在下周三再次回归。再次感谢诸位的支持,祝大家新年愉快!

今天的「视野」专栏,我将推荐近期值得关注的多篇深度文章,包括外人眼中的乐视乱象、深度解剖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公司基因、从 iPhone X 到 iOS X 的洞察、揭秘 FB 用户档案的黑暗面以及一篇不及格的李飞飞「档案」。

  1. 外人眼中的乐视烂摊子。乐视的乱局并非简单一篇文章所能说清楚,而这篇「好奇心日报」的文章则从一个被乐视拖入债务的外人视角,一步步还原出过去一年围绕乐视的诸多「真实的谎言」。(链接
  2. 谁造就了阿里与腾讯。2017 年年末,阿里和腾讯之间的较劲成为两家公司暗中操作的话题。当然,魏武挥这篇文章并非 PR 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详细比较了两家公司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真实原因——公司基因,比如阿里巴巴是典型的平台公司,而腾讯是产品主导的公司,这一切都深深注入到公司发展的每一个战略里。(链接
  3. 与苹果有关的一切。少数派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国外(主要是英语国家)的苹果公司的意见领袖、知名网站、播客等,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同时也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由此可见苹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链接
  4. 21 世纪的最重要的资源是数据。这是《经济学人》杂志 5 月份的老文章,不过现在依然不过时。文章敏锐发现了当「数据成为石油」之后的两大影响,其一是数据成为公司估值的新变量;其二则是数据开放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围绕数据和资源的争论都离不开这两个出发点。(链接
  5. 算法与代码之间的权重。坦率说,这篇文章并不好读,无论是英文原文还是这篇译文,它的叙述方式过于迂回,其出发点是讨论人类自古以来处理数据方式的演进历史,那就是有限具体到抽象问题过渡。(链接
  6. 每个 Facebook 用户都一个自己无法掌握的「个人档案」。我们都知道社交媒体,如 FB 掌握了巨大的社交关系,但这份社交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生成诸如「你可能认识谁」这样的推荐机制?在深度学习的技术之外,FB 在数据层面形成了怎样的「个人档案」?这篇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个机制,读完还是觉得有点恐怖。(链接
  7. 机器学习的十个普及知识。撇开技术用词、媒体炒作和 PR 宣传,这篇来自 Quora 的文章分享了当下围绕起机器学习的 10 个事实,用一种科普却不失严谨的方式展现出来,非常值得一读。(链接
  8. 李飞飞的个人档案。从人物介绍的角度评判,这篇出自腾讯科技的约稿还算及格,几乎还原了李飞飞的成长经历,但很遗憾,本文也仅仅局限于个人档案层面,即没有采访到李飞飞,也没有外围知情人的声音,最终的成文效果,不过是一篇公开资料的汇总罢了。(链接
  9. 从 iPhone X 到 iOS X。作为全球最知名的「果粉」,John Gruber 的这篇长文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值得思考的观点,作为第十代 iPhone,iPhone X 带来了从硬件设置(全面屏)到软件体验(iOS 11)的全新改变,这个变化或许更像是所谓「iOS X」。而将这个观察放在传闻苹果即将在 2018 年启动 iOS 和 macOS 合并的大背景下或许更具意义。(链接
  10. 荐书:社交媒体 2000 年。这本《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的野心很大,作者希望利用编年史的形式展现传播、媒介变革等进程,试图让你明白所谓社交媒体的创新不过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播罢了。不过有点遗憾的是,该书有着浓厚的畅销书情节,内容深度不够,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论题,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