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人类与机器并肩对抗疾病的现实故事、「零工经济」的真相、Google AR 产品的失败

新年快乐!在 2018 年首期 I/O 会员计划里,我将推荐八篇文章、一本书和一个视频。

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进展状况,你会看到人与机器并肩对抗疾病的现实故事;以 Uber 为例,我们进一步讨论所谓「零工经济」背后的真相;Google 的另一款失败产品里透露出这家公司怎样的基因?《纽约时报》编辑部的故事里,能让传统新闻业看到未来的方向吗?

  1. 人工智能 VS 人类医生。医疗行业正在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过往一切依赖人类医生经验的时代正在被终结,IEEE 的这张信息图全面展示了医疗不同领域里,人工智能与人类医生竞赛后的胜负关系。(链接
  2. 当医疗影像交给机器之后。围绕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医疗影像争夺战正在扩大,AT 两大巨头的布局与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但摆在所有公司面前的挑战几乎是一样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有用数据。「深科技」的这篇文章相对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医疗影像领域的全景图,而「新经济 100 人」的文章则聚焦一家创业公司。(链接1)(链接2
  3. 1997 与 2017,不同时空的人与事。年底的回顾类文章非常多,这篇来自微信公众号「野玩儿」的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文章以一种时空交错的方式讲述 1997 和 2017 两个时间节点上的人和事儿,读起来当然很过瘾,这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中国社会巨变的二十年,如果说 1997 年给当时人们留下了诸多憧憬,那么过去的 2017 年,则让我们这代人感受到了太多不安与无奈,若干年后,我们是否也会模仿当年的葛优,为 2017 年的所见所历说出一句评价呢?(链接
  4. 零工经济是不是个骗局?过去几年,打着「共享经济」的名义,大量互联网公司依靠社会廉价劳动力获得巨大成功,对于这些从业者而言,绝大多数都是被「零工就能挣大钱」的口号所吸引,但如今来看,这一切都是一个巨大的谎言,这篇文章以 Uber 司机为例,阐述了零工经济背后的猫腻,比如,零工从业者从来都不是自己的老板,真正的老板也不是人,而是一套算法。(链接
  5. 荐书:懂得《纽约时报》的运作机密也无法掌控新闻业的未来。《纽约时报》作为古典新闻的代名词,其制作新闻的方式也被全球媒体所效仿,但这样的「新闻专业主义」在互联网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过往的规则还能适配新一代的读者阅读场景吗?至少,我是很怀疑的。(链接
  6. Google 失败案例考:为什么这家公司如此「不成熟」?Google 是典型的「0 到 1 」公司,他们比谁都能更快预感到新技术即将降临,但 Google 却非常不擅长「1 到 N」,这意味着他们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以及产品的迭代方面非常缓慢。Wired 这篇文章回顾了 Google 在增强现实领域的一个失败案例,同样也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链接
  7. iPad(iOS)应用的年度盘点。2017 年可以说是苹果产品线发生重大调整的一年,从硬件到软件,从外观设计到内在交互,2017 年的苹果产品里里外外有了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17 年会成为苹果产品(尤其是 iOS 产品线)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围绕 iOS 以及 iOS 设备更新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应用。推荐的两篇文章一篇来自 Macstories 创始人 Federico Viticci 的年度 iOS 盘点,另一篇是我对 iPad Pro 应用的年终回顾。(链接1)(链接2
  8. 视频对话:人工智能的现实。TED 的这个视频是个对话,一方是前 Wired 主编 Chris Anderson,另一方是 Google 自动驾驶奠基者 Sebastian Thrun,两人的谈话围绕人工智能带来了哪些机会,尤其是谈到深度学习的进步和不足。这个对话质量上乘,从专业性和大众接受度上实现了统一,非常值得一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