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年一度的 CES 在拉斯维加斯举行。尽管近年来 CES 的影响力开始下滑,但作为开年第一场消费电子盛会,CES 依然是行业变化的风向标,比如 2017 年大会上「无处不在的 Alexa」,就让语音交互成为整个 2017 年全球巨头争夺的焦点。这种热度也延续到了 2018 年,随着 Google 加入这场大战,围绕语音交互、智能家居的博弈也会成为贯穿 2018 年的关键词。
一如既往,智能手机依然被「排除」在 CES 的主角之外。部分原因在于,智能手机已经是一个「老古董」,如果从 iPhone 问世的 2007 年开始算起,到今年足足过去了 11 年,在一个「喜新厌旧」的电子消费品世界,智能手机得不到关注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但很显然,自 2007 年开始的智能手机革命还远未结束,特别是 2017 年出现的诸多变化,就像是一个全新的引擎,让这个略显「古老」的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个引擎就是人工智能。
日前,咨询公司 Gartner 在一份预测中表示,预计到 2022 年底,拥有人工智能特性的智能手机会占据整个智能手机出货量的 80%,这个数字在 2017 年的时候,只有 10%。
在 Gartner 的语境里,所谓「人工智能特性」的手机,大致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 用户行为预测
- 用户身份验证
- 情感识别
- 自然语言理解
- 增强现实与机器视觉
- 设备管理
- 个性化账号
- 内容监测
- 个性化拍照
- 声音分析
Gartner 认为,到 2020 年,上述十大特性就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细心去看这个预测,所有的特性都是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个人计算设备(智能手机)结合后的产物,而要实现上述预测里的各个功能,还需要三个层面的努力。
1. 硬件层面:当处理器具有人工智能属性
2017 的下半年,围绕智能手机的关键词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或者更准确一点的描述,应该是「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
9 月初,华为发布麒麟 970 处理器,这个被称为业界首款集成 NPU 的处理器吸睛无数。9 月中旬,与苹果发布会上三款 iPhone 一起亮相的,则是几乎全部来自苹果自主研发的 A11 Bionic 处理器,这颗处理器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有了 NPU。
坦率来说,在 2017 年被所谓「真假全面屏」刷屏的时间里,不管是苹果还是华为,这种来自芯片层面的创新并没有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对于绝大多数用户而言,iPhone X 的 Face ID 与华为 Mate 10 的徕卡镜头,似乎更具吸引力。
但行业的变化风向已经悄然开始。12 月,高通发布面向下一代智能手机的骁龙 845 处理器,而在高通看来,这是高通针对移动设备的「第三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换句话说,高通认为自己才是所谓人工智能手机最早的布局者。
12 月底,联发科透过媒体年终见面会向外界表示,该公司将在 2018 年推出全新的 P 系列处理器,新的 P 系列处理器将围绕边缘人工智能(Edge AI)进行创新,整合 CPU、GPU、VPU 和 DLA 等计算单元。
上周,三星发布面向下一代 Galaxy 旗舰手机的处理器,这款编号为「猎户座 9810」的处理器,最大亮点则是设计了针对机器学习的加速架构,从而也让新一代 Galaxy S9 系列具有类似 iPhone X 一样的图像计算能力,比如,有望实现类似 Face ID 的功能。
至此,正如下图所示,移动计算设备的所有处理器都已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2. 软件层面:OS 的现实与梦想
如果以是否具有 NPU 来判断,过去的 2017 年,只有 iPhone X 和华为 Mate 10 系列[1]算得上人工智能手机,两款手机又分别搭载 iOS、Android 两大操作系统,因此,将这两个手机放在一起,从操作系统层面做一番简单对比,或许可以勾勒出人工智能手机在系统层面的现实与梦想。
首先,两大产品都在可以被用户感知的痛点做足文章。iPhone X 标志性的 Face ID、Mate 10 相机拍照时可以自动检测拍照主体,这些功能的底层驱动都来自 NPU 的强大图像处理能力,可以让智能手机具备人脸/图像的识别,并进一步延伸出新的功能模块,如解锁或拍照。
也正是这样可以被用户第一时间所感知的「魔法」,使得华为在官方宣传里,用各种词语堆积所谓人工智能手机的强大之处。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无论是 iOS 还是华为 Emui,依托神经网络带来的处理能力,手机越来越有理解用户操作习惯的能力。我曾在去年的一篇会员通讯里讨论过这个话题,当时我以 iOS 11 为例:
iOS 11 里,苹果通过 Siri 的搜索建议和查询建议,试图颠覆过往用户对于智能手机就是 App 的体验,其数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系统级别应用,如 Safari 浏览历史、电子邮件、信息、联系人;
- 已经下载安装的第三方应用信息;
你可以在 iOS 11 的设置里,找到 Siri 与搜索,向下拉就会看到支持 Siri 搜索和建议的第三方应用列表,你可以自由定制是否启用。
而当用户下拉屏幕顶部,搜索框下面的 Siri 应用建议则是苹果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推测出的结果,可能是最近使用过应用,或者使用频率高的应用,关于这个模型的具体计算方法还无从知晓。类似地,华为也曾说过 Emui 具备这样的「学习」能力,其核心就是通过分析用户使用应用的习惯和应用点击频率来感知和学习用户习惯,从而形成用户的习惯模型,并在用户下一步操作之前优先调度手机资源。
在 Mate 10 里,华为进一步延伸出一个「情景智能」的功能。如下图所示,系统会自动整合出行、工作、生活中多个需要提醒的事项,实现通知的智能推送。
事实上,这种提醒功能并不新鲜,Google 早几年就有类似尝试,其他国内手机厂商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上述功能。但与过往相比,通过硬件层面带来的能耗优势,结合系统应用之间的协同,能够最大化这种体验的价值。
这种底层的优化尚无法构成用户直接感知的痛点,即便今年大量所谓人工智能智能手机出现,类似的优化也无法直接带来产品卖点。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让手机更懂得用户并非手机厂商、芯片供应商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一个更宏观的语境里,诸如微信、Facebook 这样的超级应用,早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入口,这也涉及到了人工智能手机进化的第三个层面,生态大战。
3. 生态层面:竞与合
早在去年 8 月,华为旗下的荣耀手机就曾和微信之间爆发了一场围绕用户体验的冲突。《华尔街日报》当时写道: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正在通过其荣耀Magic智能手机收集用户活动信息,以打造其人工智能功能,例如使手机能够基于用户的短信内容推荐餐厅。其收集的信息包括热门社交应用微信(WeChat)的聊天信息。
知情人士透露,微信的所有者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认为,华为的上述做法实际上夺取了腾讯的数据,并侵犯了微信用户的隐私。知情人士称,腾讯已要求中国政府介入此事。
华为在发给《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则声明中否认侵犯用户隐私,该公司表示,其仅在用户通过手机设置予以授权的情况下收集用户活动信息。
华为称,所有用户数据都属于用户,而不属于微信或是荣耀Magic,该公司在荣耀Magic设备上处理用户数据之前经过了用户的授权。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户数据的争夺将成为随后几年贯穿人工智能与智能手机结合过程的关键词。
这些沉淀在智能手机上用户数据/操作习惯,手机设备制造商、手机应用提供商各有各的想法,撇开各方信誓旦旦的隐私表态,对于人工智能手机的未来发展来说,一个不断竞争与合作共生的生态将成为主流,有三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其一,硬件层面的集成合作会越来越多。去年 12 月,百度宣布将旗下 DuerOS 深度集成到高通新一代骁龙 845 处理器中。这意味着,通过搭载骁龙 845 的智能手机,DuerOS 会成为全新的交互入口,这个入口的背后则是百度系庞大的生态。
其二,OS 与超级应用之间的协同效应会愈发增强。即便是苹果,也在深度整合来自中国的超级应用,iOS 的 Siri 技能体系里,滴滴、大众点评、微信等功能不断增加,电话/短信的权限也向腾讯部分开放,这些变化都是 OS 与超级应用之间的协同效应,其最终结果会让 iOS 更本土化,也更符合一般受众的需求。
其三,生态会成为新一代智能手机洗牌的关键要素。高通、联发科等上游厂商打造了几乎统一的硬件供应体系,智能手机硬件层面的竞争其实在过去几年几乎已经停止,国内手机厂商更多还是拼软件,也就是 OS 的竞争。
小米的 MIUI、华为 EMUI、锤子的 Smartisan OS、魅族的 Flyme,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各家的护城河,但这种护城河都是通过功能的堆积实现的,而当智能手机在处理器层面具备更多机器学习的属性,如何定制全新功能,实现差异化的用户体验,会加快这个行业的洗牌速度。
这一方面,需要各大手机巨头的生态整合能力,比如哪家手机厂商可以将微信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毫无疑问会构成强大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第三方开发者阵营的打造,这也不难理解为何高通、华为会在发布处理器后,不遗余力地宣传各自「AI 计算平台」,号召全球开发者加入其中。
写在最后
当我们完成从手机处理器、OS 与生态的现状与愿景的思考之后,回头再去看 Gartner 的预测,颇有一些悲观失望,至少站在 2018 年年初这个时间节点,一台几乎上万的 iPhone X 还是一台「人工智障」手机。而如果你细心看了高通新一代处理器的特性,也可以进一步推断出 2018 年上半年的 Android 旗舰机也无法具有更多「智能」。
这恰好也是这个行业全新起航的机会。从计算设备的演进方向来看,一个更私人化的设备依然是主流,iPhone 的出现让便携式计算设备具有了流行价值,成为一种带有个人标签的时尚产品,十年的轮回之后,接下来的计算设备,将是一个个更懂用户的智能延伸,而这些,都还在路上。
- 我在过去一个月里重度使用并体验了 iPhone X 和 Mate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