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财报密集发布的一个时期,包括 Google、亚马逊、苹果、阿里巴巴、微软、Facebook 等相继发布了季度财报,其中,Facebook、苹果、微软、亚马逊、Google 的 2017 财年全年财报也相继出炉。这期的人工智能商业内参,我将集中解读本周各家公司财报中,关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的相关数字及其寓意。
云服务的大丰收:国际化与本地市场的博弈
全球云服务的四大巨头,亚马逊、微软、阿里云、Google 都在本周公布了自己的成绩单。
- 亚马逊: AWS 在 2017 年第四季度净销售额为 51.13 亿美元,相比 2016 年同期的 35.36 亿美元,增长 45%;2017 年全年,亚马逊云服务净销售额为 174.59 亿美元,相比 2016 年的 122.19 亿美元增长 43%;
- 微软:微软智能云业务营收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5.3 %,达到 78 亿美元。其中 Azure 云业务的环比增长幅度高达 98 %,这已经是 Azure 连续 10 个季度保持超过 90% 的营收增长率;
- 阿里云:受付费用户增长、多元化收入结构驱动,这一季度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 104% 至人民币 35.99 亿元(约同5.53亿美元);过去的三个季度中,阿里云季度营收分别为 21.63亿、24.31 亿和 29.75 亿元。以此计算,去年阿里云累计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并持续保持三位数的增长;
- Google Cloud:Google 云计算业务目前和智能硬件并列在非广告业务中,这一季收入接近 47 亿美元,根据其 CEO Sundar Pichai 的说法,包括 Google Cloud 云平台和 GSuite应用(办公套件)的云业务「已经成了每季度10 亿美元的业务」。
上文可以看出,这个季度可谓云服务服务的大丰收季度,但基本的竞争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亚马逊继续一骑绝尘、微软步步跟随,阿里云和 Google Cloud 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十分清晰,这一方面是因为 Google Cloud 从未公布过具体数字,另一方面则是包括 IDC、德银在内的分析机构,都将阿里云列为全球第三。
而在过去的这个季度,除 Google Cloud 外,AWS、微软 Azure 也加大了对于中国市场的投入。2017 年 11 月,微软宣布会在半年内扩大 Auzre 云计算业务的在华规模;一个月后,AWS 开辟了宁夏区域,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二个运营区域。
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阿里云的反击,比如多次的价格战,11 月底阿里云的 CDN 价格几乎成为国内最低价;同时阿里云在 ET 大脑的产业落地速度上也不断加速,其中城市大脑作为最成熟的产品,也在本周落地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并推出了一系列围绕城市大脑生态的产品和计划。
事实上,AWS、Azure 在华扩大规模与阿里云推进东南亚市场,本质上都是云服务的全球化扩张。在数据主权意识越发明显的当下,云计算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首要挑战也是数据归属的挑战,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亚马逊 AWS 会将自己的硬件服务器一口气全部卖给中国的合作伙伴,而阿里云,又为何在新加坡的数据中心之外,单独为马来西亚建造一个数据中心。
其次,阿里云在国内的价格战事实上会杀死不少创业公司,同时,随着阿里云开始进入大客户市场,其未来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华为云将是一个难啃的骨头。根据华为云官方公开透露的消息,其云服务在过去的 2017 年实现销售收入 5 亿美元,并且利用其在海外强大的电信运营商资源,和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推进欧洲市场以及拉美市场的云服务。
而当我将「云计算市场的价格战是否会给华为云造成影响?」的问题抛给华为云的一位高管时,这位高管直截了当地回答:「不会,因为华为的目标客户对价格不敏感。」换言之,华为聚焦大客户的云计算战略可以躲开了价格战的厮杀。但到了 2018 年,华为云与阿里云之间,终将有一场决战。
Facebook、苹果与搜狗都选择了一条相同路线
将这三家公司放在一起讨论,不管是产品类型还是市值,看起来似乎并不相关,但如果仔细去看三家公司财报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或许可以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先看财报中的核心数字:
- Facebook:Facebook 第四季度营收为 129.72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 88.09 亿美元增长 47%,Facebook 第四季度净利润为 42.68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净利润 35.68 亿美元增长 20%。同时,在 2017 财年Facebook 营收为 406.53 亿美元,比 2016 财年的 276.38 亿美元增长 47%,Facebook 2017 财年净利润为 159.34 亿美元,比 2016 财年的 102.17 亿美元增长 56%。
- 苹果:公司第一财季净营收为 882.93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783.51 亿美元增长 13%;净利润为 200.65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178.91 亿美元增长 12%。季度每股摊薄收益为 3.89 美元,同比增长16%,创历史新高。
- 搜狗:2017年搜狗实现营收 9.084亿美元,同比增长 38%。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 1.0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54%。2017 年第四季度营收 2.778 亿美元,同比增长62%。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3790 万美元,同比增长80%。
表面看起来,三家公司的财报数字似乎都不错,可如果从三家公司安身立命的商业模式角度去看,各自又有非常大的隐患,有趣的是,三家选择的策略也基本类似:扩大和用户交互的硬件终端覆盖,让用户在统一硬件上购买更多定制化服务。
首先,支撑 FB 业务增长的并不仅仅是用户数量或活跃用户数量,而是用户的增长速度,后者决定了 FB 的天花板高度。过去的这个季度,FB 用户增长已经明显放缓,一方面很多老用户早已删掉了 FB 账号,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市场的缺失。
对于 FB 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让大家重新燃起使用 FB 的兴趣。为此,FB 前不久公开宣布调整 NewsFeed 算法,为个人用户筛选定制更多普通朋友而非机构媒体的消息。
更进一步,FB 还在谋划一款全新的交互硬件,智能音箱。根据媒体上月的报道,FB 会在今年 5 月份的 F8[1] 上发布一款名叫「Portal」 的智能音箱,这个音箱将带有摄像头,定位于朋友之间的沟通,售价为 499 美元。
简单地将这款音箱看作 Echo 系列竞争对手是不合时宜的,对于 Facebook 而言,通过一款专属硬件构建起新的社交关系,从而唤起那些早已放弃 FB 的用户的兴趣,才是这个产品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其次,在苹果这一季的亮眼财报中,最关键的一个指标,iPhone 销量出现下滑,第一财季苹果共卖出 7731.6 万部 iPhone,与去年同期的 7829 万部相比下滑 1%。苹果没有公开各个型号的销售数据,但库克在财报发布后表示,iPhone X 的销量完全超过预期。
但摆在苹果面前的依然是一个老命题:假如 iPhone 卖不动了到底怎么办? 苹果作为一家典型的「硬件触达型公司」,其硬件产品承担着各种增值服务触达用户的重任。以 iPhone 为例,一台 iPhone 带来的收入,不仅包括硬件销售收入,更包括用户使用 App Store 购买服务的收入;更进一步,新用户对于 iPhone 的消费,甚至还可以涵盖包括 AirPods、iPad 等产品,所谓「苹果全家桶」效应,其核心就是一个核心硬件,如 iPhone 所催生的一系列购买行为。
过去几年,库克的苹果在 iPhone 之外,打造了 iPad Pro、Apple Watch、全新的 MacBook 系列以及 HomePod ,所有这些产品的终极目的,是不断扩大苹果硬件在家庭、工作场景中的覆盖,其中,HomePod 被认为是苹果在家庭物联网布局的重要棋子,这款姗姗来迟的产品将在本月正式发售,也会成为下一财季的重要观察品类。
第三,对于搜狗而言,输入法正在成为公司的核心产品。王小川曾引以为豪的输入法、搜索、浏览器的三级火箭已经宣告死亡,留给搜狗的机会,可能也是唯一机会,只剩下了输入法。
王小川在采访中提到他对未来的思考,触达依然是核心:
对搜狗来讲,我们的战略是构建新的和用户接触点的入口。从PC到无线互联网时代,输入法和搜索是离用户是近的,但是在未来布局里,我们需要找到更近的入口,而且是实体化的入口。智能音箱(市场)抢的很厉害,我们找的入口,之前的切入点是做糖猫儿童手表,去年卖了100万台,现在做旅行翻译机(搜狗旅行翻译宝),它在一个场景里甚至会变成你的导游。
综上,FB、苹果和搜狗,三家公司都在做一件事情:用硬件触达更多的用户。三家市值相差悬殊的公司,却如此巧合地做着同一事情,其背后的逻辑也耐人寻味,而这,也会成为贯穿行业进化的一个重要线索。
- Facebook 开发者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