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人的悲哀:把乐视意淫成苹果
这几天围绕乐视公司商业模式的讨论最后居然成了几个阵营的胡撕大战,实在令人遗憾。作为一个长期不看好乐视的人,我对乐视当前的困境没有一点惊讶,这个极端不靠谱的公司在过去几年笼络了太多媒体和自媒体人,但就目前的形势来说,恐怕再多的公关也难救其商业模式无法延续的危机。
撇开乐视所谓的「生态化反」等令人厌恶的词汇,单就其产品结构来说,微信公众号「君临」做了以下的梳理:

这个格局的确非常大,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分类,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 软件(应用、内容):视频、电影、体育直播等;
- 硬件(设备层面):电视、手机、汽车等;
- 平台:应用商店、乐视网等;
仔细看,这种业务构成满足了一些人对于「完美如苹果」的业务模式,也着构成了很多人意淫「乐视生态」商业模式必将成为未来赢家的出发点。
苹果的产品结构里:
- 软件(应用、内容):Apple Music、iTunes 音乐、电影、图书等;
- 硬件(设备层面):iPhone、iPad、Mac 系列、Apple Watch、汽车(传闻);
- 平台:App Store、iTunes ;
那么乐视能否构成苹果的生态呢?
公众真正开始关注苹果服务收入是在 2016 年 1月份,彼时,苹果正迎来一个非常难看的财报阶段,尤其是 iPhone 的销量同比首次出现下滑,再加上 iPod、iPad 的销量持续下滑,过去支撑苹果快速增长的硬件收入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让华尔街分析师更好地理解苹果的业务结构,苹果的管理层开始在财报中加入一种所谓「Installed Base Related Purchases」新指标,代表了来自 iOS、macOS 以及 watchOS 中的内容和服务收入,包括应用、音乐、影视等等。当时展示的良好势头如下图所示:

在上月第四财季财报中,包括 iPhone 在内的所有硬件业务全部下滑,唯有服务这块的收入是整个财报的亮点:

根据 Above Avalon 在今年 2 月统计,苹果的核心用户群体大约有 7.5亿,这部分用户在 iOS 应用和内容的消费支撑了苹果服务收入的快速增长,比如流媒体方面的收入,未来,苹果有望实现了年度 20% 的增长,达到 200 亿美金。换句话说,即便在 iPhone 、iPad 增长进入天花板的情况下,依靠现有海量的用户,苹果依然有望在服务层面创造不小的营收。但乐视并不具备这些优势,且不说所谓的版权优势都是国内版权,根本无法扩展到国外,仅就其这几年风生水起的硬件——手机、电视来说,其市场占有率到底有多少,也尚无具体统计数字……因此,你如何能信任这样一家满口未来而不敢言说现实的公司?
最后,想借钛媒体今天回应乐视对其启动法律措施的一句话:
茨威格说:将人生投于赌博的赌徒,当他们胆敢妄为的时候,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并且认为大胆的冒险是唯一的形式。而德莱塞同样说过,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贝佐斯 17 年前规划了 Echo 的雏形
17 年前,《连线》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报道。彼时,亚马逊刚刚开始售卖玩具和电子产品,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在线书商」亚马逊扩张的信号。贝佐斯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一个观点:
当被问到是否有一种已经存在的技术能够大幅提升亚马逊网站的用户体验时,贝佐斯说道:「Windows 随开即用(instant on)」——这意味个人电脑可以像普通电视那样随时快速开启使用。贝佐斯进一步说道:「因为 90 秒或者两分钟的延迟,我常常忘记我要买什么了。」
17 年后去看这段话令人感慨颇多,在那个年代,贝佐斯担心的是「想要什么」的念头与「购买」动作之间的「时差」。1999 年,美国的网民们如果发现冰箱里的牛奶喝完了,需要花 2 分钟打开电脑(事实上,2分钟开机已经很快乐),找到一个名叫kozmo 的网站(当时亚马逊还不提供百货产品),然后选择购买。贝佐斯的担心不无道理,当你用 2 分钟打开电脑之后,你很可能去查看电子邮件而忘记自己开电脑的真正目的了。
那么现在呢?随着技术的进步,不管是桌面电脑、笔记本还是你手里的智能手机,都真正实现了「随开即用」,但还有一个步骤没有节省,那就是你仍然需要用设备打开电商网页或者某个电商应用,然后下单订购商品。
很显然,贝佐斯或者亚马逊想让这个步骤也节省了,于是有了 Echo,你只需对着空气说话,就实现了这个步骤:
Alexa,重新订购一盒牛奶
这可能只需要 3 秒时间,当然,你需要在亚马逊上有足够多的购买记录,这也 Alexa 才会更「了解」你,从而「做主」订购更符合你「口味」的牛奶。不过,仅仅 3 秒钟的时间,你就完成了从「想要什么」到「买到什么」的过程,毫无疑问,让用户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现代人来说说,脑子里时时刻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需求,举几个例子:我希望冰箱永远不会空;我想预订一辆明天的出租车;我想知道明天我的行程安排如何;我想知道何时下班回家最不容易堵车;未来几天会下雨吗?
所有这些计划或者想法要不会转化为行动,比如你打开网约车 app,订了一辆车,可能是短暂地消失在脑海里。这在当下海量信息冲击的大背景下十分常见,很多人就是因为「想做什么」与「做什么」之间的时间太长而选择放弃,而如何缩短这个距离呢?
一个最简单的做法:招一个助理。这对绝大多数人并不现实。对于普通人来说,科技公司正在通过产品创新实现「想做什么」与「做什么」之间的距离,这也恰恰成了类似亚马逊 Echo、Facebook Messager 等 Chatbot 或虚拟助理出现的原因。
举个简单例子,通常来说,日用百货、出租车、天气会是三个功能完全不同的 App,这也意味着用户需要打开三个 App 才能完成想法的转化,可谓耗时耗力。那么一段对话可否实现呢?
我:下周二我到达酒店的时间大概会是几点?
助理:你的航班 4 点落地,根据日常交通拥堵情况,你大概会在 5点半到达酒店。
我:我上次去呆过一个非常希腊风格的地方叫什么名字?
助理:是在xx 街 10号,需要我帮你预定吗?
我:我不确定,那里的天气如何?
助理:在下雨,有点阴冷。
我:帮我预定一个离酒店近一点吃饭的地方,最好能有好喝的汤。
这是一个典型的 Chatbot 的对话界面。姑且不说这是在哪个应用里实现的,仅仅这样的交互就让过去可能需要三个 App 完成的工作只需要一个 App 就实现了;另一方面,虽然只有文字对话,但 Chatbot 对话式的交互还是从根本上改变了 App 与人的交互模式,对用户来说,他/她只是在「对话」。
所以,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流行的 Chatbot 以及虚拟助理热潮,最后都将归结于以下三个阶段:
- 利用流量优势,将各项服务集成到一个产品中,比如微信或者 Facebook Messager;
- 通过统一的「语言」完成交互,可以是语音、可以是文字甚至 Emoji;
- 拥有自我学习能力,在不断交互中减少用户询问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