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忘却的 iPod 以及苹果的音乐帝国野心图
刚刚过去的 10 月份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是个颇具意义的月份:1991 年 10 月,苹果公司正式推出 PowerBook 笔记本电脑,以一贯以来的外形设计成功引领了笔记本电脑设计潮流,但随着基于 Windows 的PC 产业链条的逐渐完善,PowerBook 并未真正改变苹果在 90 年代前期衰落的命运;2001 年的 10月,苹果推出第一代 iPod,不仅一举改变了音乐行业的面貌,更启动了苹果帝国改变世界的宏伟计划。
时光荏苒,在上月苹果发布会上,我们只看到了苹果对于 PowerBook 的回顾和记忆,当然,在一场以笔记本电脑为主题的发布会上,倘若拿出 15 年前的一款音乐播放器并不合时宜,但即便是在 15 年前 iPod 发布的当天,2016 年 10 月 23 日,你也没有看到任何关于 iPod 的官方纪念活动。
为此 ,美国硅谷资深记者 Steven Levy 似乎有点看不下去,他在 10 月 28 日写了一篇长文:
The fifteenth anniversary of the iPod crept up on me. I should have seen it coming, because I’ve spent a lot of time thinking and writing about the device. Given that the iPod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trajectory of Apple from a veteran computer company struggling for relevance to the premier manufacturer of digital products, I feel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milestone. October 23, 2001 was a signal day in the history of tech. Fifteen years later, it’s worth a look back. After all, I was there…sort of.
Levy 翻出 15 年前发布会前后与苹果公司公关部门以及乔布斯的邮件,其中在乔布斯回复给 Levy 的邮件中,乔布斯向 Levy 详细介绍了 iPod 的一些功能和注意事项:
As you know, iPod will not let you “upload” music from your iPod back onto a Mac in any event. And Auto-Sync will allow you to auto-sync with only one iTunes music library at a time.
But you can turn off Auto-Sync and go into Manual mode, where you can manually manipulate iPod’s playlists (from within iTunes) and also download music onto iPod from more than one iTunes music library (ie from more than one Mac).
To do this you must turn off Auto-Sync and do it manually, and you can never upload any music from iPod to your Mac.
Levy 对此颇为感叹,他坦言世人或许只知道那个天才般的乔布斯或者暴君般的乔布斯,但这可能才是日常生活的乔布斯[1]:
…… banging out a fairly arcane answer to a user question that showed his deep familiarity with the product and the level of thought that went into it.
事实上,早在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发布时,iPod 的地位就开始变得尴尬,与 iPhone 一并发布的还有 第一代 iPod Touch。严格意义上上说,iPod Touch 不是音乐播放器,而是一个没有电话功能的 iPhone。而到了 2014 年 9 月, iPod Classic 悄悄下架,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音乐流媒体时代,音乐从一个硬件产品变成一个服务,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的服务。
Pandora、Spotify 作为先行者趟出了一条路,巨头们随后都在加入到这个行业。对于苹果而言,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庞大的 iPhone 用户群体和围绕 iOS 良好的生态体系,使其在音乐流媒体领域拥有不小的竞争力。在下架 iPod Classic 9个月后,苹果很快推出自己的流媒体服务 Apple Music,Neil Cybart 今年 7月 曾在AboveAvalon上详细分析了苹果的音乐帝国梦想:苹果要重新掌控音乐行业。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以下的「四步走」战略:
- Pivot into paid music streaming.
- Leverage a strong balance sheet to control the music narrative.
- Remove oxygen from the music streaming industry by grabbing revenue share.
-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independent artist sustainability.
最后补充一个我自己的感受:两个月前我退订了 Spotify 会员,订阅了 Apple Music,过去两个月的感受就是:不用 Apple Music ,真不知道 Spotify 那么好用……
亚马逊、京东与阿里巴巴
把国内任何电商公司与亚马逊进行比较都是一件扯淡的事情,且不说互联网用户网上购物习惯不同、网络环境差异,仅仅以社会零售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看,中美电商就很难有共同点。以当下中国电商现状去观察美国的情况,其结果往往就是两个字:落后。但在这篇《13 岁的京东和 13 岁的亚马逊》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角度:将两家公司放在一个经过 13 年成长后的基础上去分析两家公司的的相同与不同:
你一定好奇为什么要拿 13 岁出来说事。
2008 年,受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和增速低于预期的影响,亚马逊的股价一年里跌掉了近 100 亿美金,基本上是年初市值的 1/3。随后 8 年,亚马逊的股价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公司市值从 2008 年底的 238 亿美金上涨到最近的 3639 亿美金,增长了 14 倍多。
但是在 13 岁之前,除去刚上市的两年以及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的影响,亚马逊的市值并没有实质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 13 岁之后的绝地反弹呢?所以 13 岁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点。
13 岁京东最近的市值在 360 亿美金左右,相比 2014 年上市时的 280 亿美金上涨了 80 亿美金左右,可以认为基本是处在受市场行情影响的正常变动区间…..
同样是十三岁时,亚马逊和京东又在做什么呢?
- 亚马逊: 2007 年发布 Kindle,全面发力电子图书行业;2008年,亚马逊电商平台几乎成为「万货商店」;同年,亚马逊的 AWS 开始大规模投向市场。
- 京东:三大业务体系,包括电商、金融和京东到家。
一方面亚马逊在 13 岁时着眼于未来的技术部署,比如电子图书(随后掀起了图书行业不小的波澜,甚至还和苹果对簿公堂)、云计算(这将重建一个新的亚马逊)等等,都对后续十年的互联网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另一方面,京东在十三岁时的业务体系还是围绕电商的基本延伸,倘若没有新业务尤其是可以支撑起电商平台饱和后的长期增长性的业务,京东的想象力已经很小了。
在这个层面,阿里巴巴或许是最接近亚马逊的公司。随着马云宣布明年起,阿里官方不再提「电商」一词,阿里巴巴已经将未来发展的动力放在金融(蚂蚁金服)、云计算(阿里云)、文化产业(阿里大文娱)。依靠政策红利,阿里巴巴这三块业务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未来五到十年,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发展,至于国际影响力,还是个未知数。
- 我推荐 Brent Schlender 的《Becoming Steve Jobs》,你或许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乔布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神坛的,这本书的核心是「Becoming(成为)」。当然本书有中文版,没有翻过不好评价,不过还是强烈建议大家阅读英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