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VS 微信、移动互联网为何不再中立、预装刷榜之后的新武器又是什么?

上周今日头条被微信朋友圈封杀引发关注,为什么过去几年,我们会时不时地听到、看到或感受到某个服务/产品被另一个服务/产品屏蔽?更进一步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服务/产品之间的互相屏蔽,皆是发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

今日头条 VS 微信

上周五的时候,微信朋友圈屏蔽来自今日头条链接的新闻被各大科技媒体广泛报道,搜狐科技的报道:

16点29分,一位使用苹果手机的网友发现,从今日头条分享到朋友圈的链接《骄傲!全世界唯一上榜的中国城市:成都!》仅能被自己所见,朋友圈其他好友看不到该链接。

17点25分,另外一位使用安卓手机的网友发现,从今日头条分享到朋友圈的文章变成了“文章题图+标题+链接”的格式,朋友圈其他好友可以看见图片,但只能通过网址访问文章。

搜狐随后也联系了今日头条和微信的相关部门,今日头条的回应很有趣:「微信会间歇性的屏蔽,目前看只是转发的看不到,不知道原因,微博是去年封停了今日头条账号,原因不知道。」

而微信官方的回应也意味深长:

微信明确禁止诱导分享等行为。这些链接所使用的域名近期违反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及《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的规定,严重影响朋友圈、群聊等功能的用户体验。

这并非微信对今日头条第一次动手,也不是微信第一次「整顿」朋友圈。

早在 2015 年,今日头条的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链接就经常出现「您未安装微信」的提醒,同理,从朋友圈打开今日头条也会出现「未安装今日头条」的提醒。

今年春节前夕,微信官方将拼多多、今日头条、京东、饿了么等平台发到朋友圈的红包、会员、优惠券的链接都封杀。

在微信官方的《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里,列举了数十种「禁止」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但再回去头去看此次今日头条被屏蔽的内容,却仅仅只是一条资讯,这不仅打了微信官方回应的脸,也再一次放大了微信对于外部内容屏蔽机制的不透明性。

此事件发生之后,诸多媒体、自媒体都将其解读为「腾讯、今日头条 2018 必有一战」的前哨,考虑到年初各个渠道流传的百度和今日头条的口水战,甚至也被一些媒体进一步延伸为:面对各种「打头办」,今日头条如何才能突围?

这当然比较容易理解,根据艾瑞咨询的一份数据,2017 年信息流广告市场规模达557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近千亿量级,这其中,今日头条、百度和腾讯都是广告流的重要玩家,从商业逻辑的推演来说,这场战役似乎不可避免。

但有一个问题却被选择性忽视了,为什么过去几年,我们会时不时地听到、看到或感受到某个服务/产品被另一个服务/产品屏蔽? 更进一步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服务/产品之间的互相屏蔽,皆是发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

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当然离不开智能手机,而理解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关键要素则是 App 经济。

在 PC 互联网时期,除了工具类的产品,如浏览器、办公工具、输入法,鲜有服务类、资讯类的产品以独立应用的角色出现。更多的时候,内容消费类的服务/产品都被「寄生」在浏览器里,比如微博,虽然一度出现各种桌面客户端,但基于 Web 的微博网页依然是主流消费形式。再比如淘宝、京东这样的电商购物平台,其在 PC 时代的「唯一」呈现形式就是浏览器的网页。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浏览器在 PC 互联网时代是绝对的超级工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国内的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有一款自己的浏览器 ;另一个可以说明浏览器重要性的指标则是,大量网址导航类的网站都被卖出了天价:

  • 2004 年,hao 123 被百度 5000 万收购;
  • 2007 年,网址导航网站 265 被 Google 中国收购;

这些网址导航之所以可以卖出高价,原因就在于,通过人为选择、编辑、调整不同类型网站的排序,可以增加个别网站的权重,比如将百度排列在 Google 之前,或者将天猫拍在京东之前,都可以实现对于用户行为的控制,这一行为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几乎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的生死。

移动互联网的操作逻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首先,移动操作系统不再是中立平台。乔布斯当年曾一度认为,只有苹果自身开发的应用才是独立的手机应用,其他第三方应用只能是基于浏览器的 HTML 5 的程序。这一想法无疑是从 PC 互联网延续下来的想法,乔布斯希望,苹果可以像微软一样,掌控整个 iOS(当时叫 iPhone OS)的话语权。

尽管随后乔布斯向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做了「妥协」,将第三方应用的权重等同于 iOS 的系统应用,但苹果还是设计了一个应用商店(App Store)来控制哪些应用可以上架、哪些会被下架。但不管怎样,iPhone 应用商店的出现,也开启了一个属于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在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逻辑里,如下图所示,底层是操作系统,系统应用和应用商店成为第二层,最上一层则是各种系统应用和第三方应用。两者之间也不是绝对的平衡,在某些功能上,第三方应用必须向系统应用「申请」功能,比如在 iOS 中,任何应用想要调取手机相机,都需要提出申请,用户点击同意之后才能使用。

如果说浏览器是 PC 时代的超级应用,那么 App Store 所扮演的,也是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应用,但和 PC 互联网不同,苹果没有像微软那样,可以让人随意开发超级应用,在苹果的规则里,只有苹果才能有应用商店的开发全县,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出现任何带有「应用分发」的暗示。

某种意义上说,国内外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不得不被限制在由苹果设置的移动互联网的行业规则里,也正因此,Google 需要不顾一切地研发 Android 操作系统,虽然 Google 没有像苹果那样强势地设置了一个 App Store 限制,但利用 Android 应用授权协议,Android 厂商可以「免费」使用 Android 系统,但必须接受 Google 强制安装的应用,根据早先的报道:

Google在协议中将预装应用分为两类:一类Google应用是OEM厂商必须预装的,否则就不允许厂商预装任何Google应用;另一类Google应用是厂商可自由选择预装与否的。

Google强制OEM厂商安装的应用包括:与Google Play内容相关的应用(电影、音乐、书籍等)、Google+、Google Play服务和Chrome。

至此,Google 为 Android 设置了另一套规则。如下图所示,尽管加入了不少 Android 厂商,但基本规则没有发生变化,Google 作为操作系统提供者,利用 Google 服务掌控一切,而 Android 阵营的第三方应用,则有了新的突破口。

预装、刷榜与定向流量卡

这个突破口就是预装。根据 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在 2016 年的统计,2016年,Android 手机平均预装软件数量约为 9.2 款,手机预装软件平均占用手机存储空间为 634.4 MB;79.2% 的用户不会使用或仅会使用少部分预装软件。

这份数字并没有提及所谓预装应用到底是系统预装,还是第三方预装。事实上,来自第三方应用的预装一度成为 Android 手机厂商的重要收入来源,这其中包括:

  • 预装应用费用;
  • 搜索工具的的广告分成;
  • 购物应用里的销售额分成;

下面是一组 2016 年的数字

对预装的搜索软件,手机厂商会按照“千次搜索量”计算分成:用户使用该的搜索软件搜索某个关键词达到 1000 次,软件厂商会获得 80 元的利润,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就会分得 15 元的分红。

而在 iOS 上,刷榜成为第三方应用快速突围的唯一方式,通过研究 iOS 应用商店,也就是 App Store 的算法,从应用名称、关键词、评论数等方面作出所谓的「优化」,从而能在各个类型的应用中排名靠前,从而获得用户关注。

知乎上曾有一个关于刷榜的「故事集」,你会看到各种刷榜的套路和技巧,但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苹果在 2017 年全面改版 App Store,刷榜这门生意开始变得极度困难,界面的一篇报道中提到了新版 App Store的主要变化:

在新版本App Store主界面变化之后,排行榜单的一级入口取消,放置于游戏和应用标签页的第三屏,并只显示付费榜和免费榜前三位,对于大部分非头部应用而言,榜单基本可以从大流量入口名单里剔除掉了。

而榜单的弱化,意味着过去盛行一时的有刷榜和自充不再如过去有效。

然而,预装和刷榜,还仅仅是让用户了解或安装了一款应用,如何留住用户并黏住用户,才是最大的考验。这个难题其实也是如何让用户对一款产品上瘾,在一本名叫《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的图书里有诸多案例分析,在此我并不过度展开。

近一年多来,另一种粘住用户的方法也悄然出现,这就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定制手机流量卡服务。所谓「定向手机流量卡」,是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巨头联合推出的,针对某些特定服务的流量实行费用减免甚至 0 资费的产品,目前流行的「定向手机流量卡」包括支付宝的阿里宝卡、腾讯王卡、阿里鱼卡等等1

这些形形色色的「定向手机流量卡」一方面给中国广大群众带来了流量大减价,譬如阿里宝卡将每 1G 的全国流量费用降低到 10 元2,而在各种日租卡里,从 1 元 500 M 本地流量到现在日益普及的 1 元 800 M 甚至 1G 本地流量,这些流量卡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上网费用。

另一方面,「定向手机流量卡」提供了一定范围内的免流量优惠,比如腾讯王卡支持诸多腾讯自家产品、投资产品的免流量,而阿里系的宝卡和鱼卡,则都让淘宝、支付宝、优酷变成了「免费」产品,这些产品也在无形中影响着用户对于手机应用的使用习惯。

一位叫「评论尸」的作者记录了自己使用腾讯王卡后的行为变化

几个月的体验下来之后,我的流量费被有效的控制在了50元以内。以前每到月底,光是50元1G的流量包就要买上几次。

在我买这张卡之前并没有觉得它能对我的日常使用造成什么影响,我看中的也是它1元500M的日租功能。但是当我真正开始使用大王卡之后,我对手机App的使用频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开始以微信语音通话替代手机的直接电话拨打,开始用应用宝替代豌豆荚,开始用QQ音乐替代虾米音乐,无聊的时候不再刷今日头条和微博而是看微信里的“看一看”,原本用百度云备份手机照片也切换成了腾讯微云……

我被站队了。

这的确是一个很讨巧的办法,看起来也似乎是个三赢的局面:对用户来说,资费降低了,对互联网呢,则是用户粘性提升,而在运营商眼里,利用各种合作卡,可以大幅提升用户规模。

但一个必须要承认事实:这些流量卡用流量入口的筛选机制,实现了对用户使用哪些应用的故意引导和操控,也就是所谓「站队效应」,从而也让移动互联网的「网络中立」不复存在。

至此,我们梳理了移动互联网的 App 经济所形成的独特产业逻辑以及背后的各种名规则和潜规则的利益博弈,此时,如果再将目光转移到今日头条和百度、腾讯的各种屏蔽和反屏蔽争议,则可以更清晰的理解,其一切争议都是围绕用户注意力、流量变现的商业大战。

早年的预装、刷榜圈住了早期用户,各种市场推广、品牌宣传吸引到更多用户,而利用流量卡以及各种触达人性的算法,引导用户使用习惯,最终让用户沉浸在自家应用或自己生态的应用里「醉生梦死」,在微博上读到一段话,以今日头条的张一鸣为例,深刻阐述了这些伎俩:


  1. 更多的定向流量卡对比,可以参见这篇少数派的文章。  ↩
  2. 早先,联通 1G/月 的流量资费是 50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