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黑镜》第三季回归,姑且不说这次的剧情如何,这一季的《黑镜》依然以一种「近未来」的视角叙事,所谓「近未来」,可以简单理解为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未来,比如当下我们与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关系。在「近未来」里,相比于机器快速进化,不仅包括计算能力也包括智能水平,人类的进化非常缓慢,当越来越多不适应新机器的人成为边缘人物,一如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利,异化、变形或成为新的社会现象,这也是我编辑整理本文的目的所在,在潜在的灾难来临前,认识你所处的世界。
人类总有一种错觉,比如我们沉浸在手机里或者被手机分散注意力的时候,我们通常认为这仅仅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以相对专业的的术语来解释这一切:这是因为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利用人类固有的心理学偏见和内心的脆弱感所造成的结果。
智能手机并非唯一一个利用人类心理偏见「牟利」的行业,还有古老的魔术行业。魔术师们长期以来研究人类的视线的盲点、心理的盲区——这些都是人类长期以来固有的「缺陷」。利用这些「缺陷」,魔术师可以自由掌控观众所见甚至所思所想。如今,类似这样的套路又披上高科技的外衣,成为左右当下人类注意力的「恶魔」。
手机 = 口袋里「老虎机」
每个应用开发者最在意的一个词就是「活跃用户量」,再细化一下就是「日活」(每天的活跃用户)和「月活」(每月的活跃用户),这个数字直接反映了用户对于一款应用的使用频率,或者说上瘾程度。
想要用户频发打开你的应用,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变成一台老虎机。
用户平均每天要检查 150 次自己的手机。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用户每次检查自己手机的行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吗?显然不是这样,用户之所以频繁检查手机的主要原因和老虎机吸引人的原因类似:提供间歇变化奖励。
这是利用一种心理学原理:在同样的输入下,输出的是一个变化的量。相比于准确的「If This Then That」的因果关系,变化的输入输出关系更能使人着迷。
这真的管用吗?
事实上,老虎机在全美的收入已经超过篮球、电影以及主题公园收入的总和!而根据纽约大学教授 Natasha Dow Schüll 在《Addiction by Design.》一书里的介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赌博,人们几乎会病态地陷入老虎机的游戏中,其速度其他游戏的三到四倍。
利用该原理的移动应用非常多,比如近几年很多新闻客户端提供的「下滑更新」的功能,当用户每次向下滑动都能看到不同的新闻更新时,也在不断塑造用户与该应用之间的关系。再比如类似 Pinterest 的瀑布流设计,你永远不知道页面底部会产生怎样的「惊喜」。
社会归属感
智能手机的应用里,社交媒体应用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而通过创造一种社交归属感,则能创造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瘾」。
比如有的社交媒体应用中会发布推送一条消息说:「你的朋友 Marc 在一张照片里标记了你。」类似这样消息会让用户感觉到某种社交归属。而社交媒体们,包括 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 则更进一步地要操作用户的行为。这些社交媒体会不断向用户,比如 Marc,推荐他朋友 Jim 的照片,暗示 Marc 可以在照片里做标记,而当 Marc 回应这个程序发来的「请求」时,事实上形成的结果则是:Jim 看到了 Marc 为自己照片做了标记,Jim 和 Marc 的关系似乎更近了!
想象一下,当 FB 这样的社交媒体可以操纵数以亿计的用户此类行为时,其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的确,每个用户似乎都找到了某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却又造成了用户在虚拟环境里不切实际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现实社会不如意的人,社交网络里错误的自我认知只会让这些人的现实生活更加艰难。
还有一个特别的场景。在社交媒体上,用户更换头像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户场景。从用户的角度而言,更换社交媒体头像的时候是其内心最脆弱的时刻——有没人注意到我换了头像?有没有人会喜欢这个头像?谁会第一个点赞?诸如此类的内心独白也被 FB 满足了。在 FB 的 News Feed 中,用户更换头像的消息等级会非常高,这意味着当 Marc 更换头像之后,他的朋友们会第一时间看到,同时如果这些朋友主动或被动(比如上文提到的情形)回应了这条消息,毫无疑问,Marc 的社会归属感会得到充分满足。
「自由意志的终结」
LinkedIn 是另一个深谙心理学的社交媒体。在 LinkedIn 上,用户常常会收到类似下图的邮件:
一个正常人看到上面这封邮件都会以为是这些人主动加了你,而且在常识中,利用 LinkedIn 加好友是一件经过深思熟虑的事情,毕竟这是一个职场社交应用,每个人都会考虑添加一个好友后的影响。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LinkeddIn 通过某种算法,几乎同时向这些人推送类似这样的邮件,换句话说,LinkedIn 让所有可能有关系的用户以为是对方添加了自己作为好友。
西方文化长期以来由「自由意志」作为支撑,在理性的选择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 LinkedIn 则是在公然挑战这一原则,通过所谓「巧妙」的设计,让用户在看似自由选择的情形里,做出了一个最不自由的选择。
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当你使用 Yelp、大众点评的时候。周末,你计划约朋友见面吃饭,同时还想深入聊聊天,你一般会打开 Yelp 或大众点评搜索餐厅。此时,你看到手机屏幕上周围餐厅的列表,这个列表被切割成多个要素,包括价格、环境、服务态度等等,当然免不了各种各样的照片比较。而当你用手滑来滑去,在不同的餐厅之间对比比较细节时,你的操作事实上已经转变为餐厅比较,而不再是一开始的哪个目标:「我要和朋友安静地吃个饭,聊聊天。」
更进一步来看,我们现实生活的中的诸多选择都在无形中被操纵。看起来,你的每一个需求都有一个所谓的目录来满足——就像饭店里的菜单,但这些个菜单的选择权并不在你,而在与制造菜单的那些人。
- 「我想找个单身的人来约会」转变为你在 Tinder 的「菜单」里浏览一张张陌生的照片;
- 「今晚和谁出去吃饭?」转变为你在消息应用的最近聊天的「菜单」里搜索每个人的状态;
- 「世界现在发生了什么?」转变为你在新闻客户端的「菜单」里各种实时更新的消息。
创造饥饿感
康奈尔大学教授 Brian Wansink 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发现,当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们开始使用无底碗之后,其摄入卡路里的数量比使用普通碗摄入卡路里多 73%。
移动应用开发者们也在有意无意通过使用「无敌碗」的方式来增加用户使用 App 时的时间。实现这个方式其实很简单,设计一系列用户交互时呈现的海量流动信息的错觉,让用户的每一次完成交互都变为新交互的开始。上文提到的「下滑刷新」和瀑布流,以及最近几年出现的基于兴趣推荐的新闻客户端都是这类理念的实践者。
另一种制造无敌碗的方式则是视频网站的「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在 YouTube、Netflix 以及 Facebook 上,用户完全可以一直观看视频,直到用户主动选择停止。
创造打扰
社交媒体应用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提升用户体验」。但对这些公司来说,重要的并非用户在其平台上收获了什么,而是要加速这些用户在平台的流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社交应用或消息应用会提供了快速回复的功能[1]。
另一个打扰机制则是「万恶」的阅读回执功能,Facebook 会自动标记用户是否阅读了消息,并将其自动发送给消息发布者,这也逼迫用户有了必须回复信息的义务。
如果以全球的视野来看,每天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在一声声的打扰中醒来,又在一次次的消息 Push 里结束。在社交媒体等应用开发者的精心谋划下,时间被分割成了诸多细小块,像是无敌的黑洞,吞噬了你我的注意力。
- 这个功能也取决与移动操作系统是否支持,比如 iOS 10 就开放了诸多快速回复的第三方接口,使得 Telegram、Whatsapp 等第三方应用拥有了此类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