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本周的「人工智能商业内参」,你会看到:43 岁的微软如何定义自己的未来、李彦宏的争议言论反映了互联网行业怎样的分裂现实、法国政府人工智能规划、阿里进军物联网后,华为的欢迎词是什么以及 Waymo 定义的自动驾驶未来……
微软重组的野心
本周,43 岁的微软迎来近年来一次重要的架构调整,根据其 CEO Satya Nadella 的内部邮件,微软重新调整了三个主要部门,包括:
- 体验和设备部门,负责 Windows、Office、硬件等;
- 云和 AI 部门,负责 Azure 云服务、企业服务,并将 Windows 一些涉及到企业服务的产品以及微软应用商店整合进来,还包括 AI 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落地项目;
- AI 与研究部门,更侧重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
这个重组计划意义重大。一方面,重组后,过去 40 多年来微软核心项目—— Windows 和 Office ——正在被「边缘化」,作为调整的一部分,Windows业务主管、微软元老特里·迈尔森(Terry Myerson)也会离职。
不过,正如 The Verge 一篇评论所言,Windows 并非「死亡」(dead),而是不再重要,这个变化的背后,是行业变化的大趋势,比如软件订阅的兴起,比如云端服务的火热:
Windows is being adapted for new devices and scenarios, but it’s not the core of Microsoft’s business anymore and hasn’t been for years. Nadella says “the future of Windows is bright,” but in the same sentence he says Microsoft will “more deeply” connect Windows to its Microsoft 365 offering. Microsoft 365 lets companies purchase Office and Windows together in a single subscription.
此次重组的另一意义,则是微软将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落地分成了两大部门,并将云计算与人工智能落地牢牢绑定在一起,这成为微软未来的重要战略方向。
与之遥相呼应的,则是今年 2 月份微软最新一季财报里的数字,包括 Azure、Windows Server 和SQL Server 在内的智能云业务部门营收增长 15% 至 78亿美元,其中,Azure 智能云业务当季收入 70.8亿 美元,增幅高达 98%。
包括 Windows、设备、游戏和搜索广告在内的个人电脑部门营收为 121.7 亿美元,增长幅度仅为 2%。
市场的变化也体现在微软的「座次表」里,2017 年的 Build 大会上,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演讲之后,当时负责 Azure 和企业服务的微软执行副总裁 Scott Guthrie 上台演讲了一个多小时,随后上台的是负责微软人工智能的沈向洋。
所有这些,也让我们更期待即将到来的 2018 Build 大会。
言论争议:数据隐私以及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
百度本周发布的智能音箱差点被李彦宏的言论抢了头条,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峰论坛时,李彦宏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使用者受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
这番言论被众多媒体以「隐私交换便捷」为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报道,引发众多讨论,且不说这些讨论有多少是被友商的公关带节奏,至少有三点值得去深思。
其一,国人对于自己在互联网的数据隐私认知已经有了较大提升。正因为这样的认知提升,才会促使讨论者发出诸如「我的数据资料被谁使用」、「我的数据被用到哪里」的疑问。
其二,在李彦宏这番话的后半部分,他提到了百度在使用用户数据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表态,意味着当下各个互联网公司对于用户数据的使用标准是完全主观的,而这一切在「不作恶就无法生存」的中文互联网语境下,更显得可怕。
其三,如果把视野放在全球市场,当 FB 被数据滥用遭受美英以及欧盟的调查时,当 Google 等公司重新修正用户数据保护规则时,百度这样的中文互联网巨头的表态,令人无法想象其未来还会有怎样的全球化思考。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数据保护法律将首先出现在欧盟地区。这个名叫《常规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简称 GDPR)的法律,将成为全球其他地区制定相关法律的重要参考。深科技这样介绍 GDPR:
理论上来说,GDPR 的适用区仅限欧洲,然而互联网本身的全球性使得 GDPR 变成了一项覆盖全球的法案。
GDPR 第 3 条强调,无论数据处理的活动是否发生在欧盟境内,都统一遵循 GDPR。对于设立在欧盟外的机构来说,则适用属人因素。只要其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处理了欧盟境内个体的个人数据,那么该企业将同样受制于 GDPR。这也正是上文提到的那些美国公司转变的理由。
然而这其实很难理解,进一步翻译 GDPR 第 3 条的话就是“任何网站甚至 APP 只要能够被欧盟境内的个人消费者访问、使用的语言是英语或者欧盟成员国语言、服务或者产品价格为欧元标准”,则都可以被理解为服务于欧盟境内用户,因此受到 GDPR 管辖。当然,如果互联网企业选择放弃 5 亿发达人口市场的欧盟国家,那么他们将不用理会 GDPR。
当然,考虑到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绝大多数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人工智能公司可以「战略性」放弃欧盟市场,我在上周会员计划的「人工智能商业内参」里有过详细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以百度目前的两大核心业务为例,自动驾驶平台 Apollo 和人机交互平台 DuerOS 都有着巨大的数据使用隐患。相对而言,由于自动驾驶是和汽车厂商进行合作,其数据使用、保护会有一定保障,而 DuerOS 瞄准的是家庭物联网,或者说是智能家居市场,其数据隐私的问题也更大。
这是因为,DuerOS 是一个基于语音的交互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多个品牌的家电之中,用户当然可以用语音直接唤醒这些设备,但这意味着,你的声音会在云端被存储、被分析,这些远程存储的音频文件,到底所有权归属于谁?
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物联网潜在的网络攻击风险,由于家庭物联网数据更具私密性,其被黑客攻击后的收益也更大。比如在百度此次发布的智能视频音箱里,「一键呼通」的功能可以在「强制」打开家庭里的智能音箱摄像头,想象一下,这个功能被黑掉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
与百度智能视频音箱高调发布所不同,Facebook 已经推迟了其智能视频音频的发布日期,这可能是中美在互联网领域的最大不同吧。
其他
本周,人工智能领域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事件。
法国政府公布全新的人工智能战略规划。预计到 2022 年,政府会投入 15 亿欧元用于该行业,同时要发挥法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吸引全球人才到法国接受相关教育。
与此同时,根据 TechCrunch 的报道,目前全球范围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法国有了分公司:
many private companies have opened or plan to open AI research centers in France. Facebook and Google already work with hundreds of researchers in Paris. Today, Samsung, Fujitsu, DeepMind, IBM and Microsoft all announced plans to open offices in France to focus on AI research.
阿里巴巴进军物联网,或提前遭遇华为阻击战。本周的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巴巴宣布进军物联网领域,物联网成为电商、金融、物流和云计算后的「新赛道」。
阿里云掌舵者胡晓明这样介绍物联网的重要性:
互联网的上半场是将人类活动数字化,比如电商、社交、文化娱乐等,催生了今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市场,背后是全球40亿网民。互联网的下半场是将整个物理世界数字化,道路、汽车、森林、河流、厂房……抽象到数字世界,连到互联网上,实现物物交流,人物交互,这会是一场全新的生产力革命
具体的战术层面,包括:
- 支持 2/3/4G、LoRa、NB-IoT、eMTC等 95% 的通信协议;
- 提供人工智能的多项核心技术,包括视频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声纹识别、人脸识别等;
- 打通云、边、端,整合包括物联网操作系统 AliOS Things、IoT 边缘计算产品、通用物联网平台,实现物的实时决策和自主协作;
胡晓明还提了一个「小目标」,阿里云计划在未来 5 年内连接 100 亿台设备。
事实上,物联网提了这么多年,早已成为一个拥挤的战场,腾讯、百度、华为已经在不同细分领域耕耘多年。今年 AWE 上,华为发布了家居物联网 HiLink,官方数字透露,截止至 2018 年华为 HiLink 的注册数量达到了 1500 万台,设备激活数达到了 70%。
而在阿里云发布物联网计划之后,华为的 PR 发布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图片:
Waymo 结盟捷豹,自动驾驶的竞争进一步升级。本周,Google 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宣布和捷豹正式合作,双方将在未来几年打造 2 万辆基于捷豹 I-PACE 纯电动汽车平台的自动驾驶汽车。
这次合作有几个要点和细节:
- 到 2020 年,20000 辆I-PACE自动驾驶汽车将加入到 Waymo 自动驾驶车队正式运营;
- Waymo 的自动驾驶的落地方式将是共享出行;
- Waymo 运营的自动驾驶汽车出行服务频次有机会达到 100万次/天;
- Waymo 宣称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将支持用户在上下班途中远程办公、与朋友一起用餐甚至午睡。这也就意味着,Waymo 所指为 SAE Level 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1。
与此同时,Waymo 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 Uber,则自本周宣布暂停向加州汽车管理部门申请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同时也暂停了多个地区的公共道路测试。
另据多家媒体的报道称,Uber 自动驾驶做合作伙伴之一的英伟达,也暂停全球范围内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受此影响,英伟达股价周二大跌7.8%,报225.52美元,市值蒸发超110亿美元。
在国内,工信部27日公布了《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要点》提出,尽快启动汽车网联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工信部要求,2018年将积极开展自动驾驶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尽快完成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立项及研究工作,启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横纵向组合控制等2项测试评价类关键标准及自动驾驶记录、报警信号优先度、人机交互失效保护等3项自动驾驶通用标准的预研,并根据预研进度提出标准立项。
最后补充一个小广告:I/O 会员计划最近低调上线了一个免费邮件列表:Daily Me。这个服务每天提供一份经我筛选的、「有品味」的阅读清单,欢迎点击这里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