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沉寂长达一年的纳斯达克股市终于迎来一个令人欣喜的新力军,创业长达 11 年的云存储公司 Dropbox 终于敲响了上市的钟声。
市场的反应也相当积极,上市首日 Dropbox 的股价盘中一度冲高至 31.60 美元,较 21美元的 IPO 价格上涨大约 50.5 %。接下来几天,如下图所示,股价曾接近 34 美元,尽管稍有调整,但市值维持在 120 亿美元之上。
根据多个媒体之前的报道,Dropbox IPO 前夕就受到众多投资者的追捧,其 IPO 发行价也从最早的每股 16 美元,一路上涨到周五上市时的 21 美元,即便如此,其股票也被超额认购,展现出市场对于这家公司的良好预期。
这也留个市场以及云存储从业者们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慢公司」(从成立到 IPO 花了 11 年),做着一个几乎所有巨头们(包括苹果、Google、微软)几乎一样的云存储服务,能够一路杀出重围,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财务报表,并最终上市成功?
或者换个角度发问:Dropbox 这家公司到底给这个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免费增值的真谛是什么?
自成立至今,Dropbox 的商业模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依然遵循着免费增值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有两点,其一是免费,这是几乎互联网公司获取用户的普遍方式,十年时间(2007——2017)内,Dropbox 的用户规模从 0 发展到 5 亿用户。
其二则是增值付费,Dropbox 的付费转化率高达 2%,这意味着其付费用户规模为 1100 万,根据 Dropbox S-1 报告中的几个数字,平均每人每月付费 9.3 美元,其 90% 的收入都源自于自服务渠道,2017 年的收入达到 11 亿美元。
硅谷风险投资人 Tom Tunguz 将 Dropbox 称之为「The King Of Freemium」,他尤其对该公司的成本控制赞不绝口:
More impressive still: the company has managed to nearly double revenues while decreasing the amount they spent on COGs annually. COGs stands for cost of goods sold. Images of Dropbox, which stores billions of files, hard disks and storage ar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of COGs.
This decrease is driven by user policy changes that affect users who have been inactive for a year or more, and a shift to operating their own data centers instead of using cloud providers.
而且,与其他 SaaS 公司不同,Dropbox 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工程和研发,而非销售和营销,如下图所示,Dropbox 的销售效率非常高。
事实上,免费增值也是国内云存储企业的基本商业模式。不管是成立于 2011 年的坚果云,还是后来进入云存储行业的百度云、微云以及其他已经消失的云存储公司,他们都无力例外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这样的商业模式。
然而正如上文所言,Dropbox 的免费增值模式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国内绝大多数公司只做到了「免费」,却无法突破「增值」的魔咒,而云存储又是一门烧钱的生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过去几年国内众多网盘、云存储服务消失了。
一场场网盘大战之后,「幸存」下来的几个公司中,百度云、微云自然不用多说,其背后都有一个不差钱的母公司。
云服务到底在拼什么?
2013 年开始,国内的云服务市场曾掀起一场场容量大战,也正如上文所言,很多企业以免费、大容量的噱头,为自己的网盘服务吸引眼球和流量,从早年的 5G 免费空间到后来的 10G、100G 甚至 1T、2T,一时间好不热闹。
巴菲特曾有一句话:只有潮水褪去,才会发现谁在裸泳。仅仅在 2016 年 4 月到 11 月的 7 个月时间内,国内前后有 8 家网盘公司暂停个人服务或关闭。
纵观这些网盘产品,其本质上都是数据存储,这是一种毫无技术门槛的生意,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在短短几年就出现几百个网盘。但提供网盘服务的成本非常昂贵。无论是带宽、硬件还是维护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国内排名靠前的网盘服务用户动辄过亿,巨大的用户量意味着更加庞大的成本。
有媒体当时指出一点:这些暂停或关闭的云存储公司都没有盈利,但并非没有盈利的可能性。
Dropbox 起步于云存储。彼时,用户注册后,可以免费享用 2G 的免费空间,可实现多台设备之间的数据同步。当 2011 年,乔布斯代表苹果,向 Dropbox 伸出收购的橄榄枝,被拒绝后他曾抛出一个名言:「Dropbox 只是一个功能,而不是产品。」
苹果后来推出了 iCloud,不久之后,Google 发布 Google Drive,但这些产品本质上都是一种数据存储服务,iCloud 解决的是苹果不同设备上的数据同步,Google Drive 不过是 Google 办公套件的补充,但 Dropbox 却让自己成为了用户与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中心」。
这对用户和应用开发者们意义重大。一方面,Dropbox 在不同终端上都有完善的覆盖能力,能够减少用户在不同设备上同步数据的切换成本;另一方面,大量应用开发者,利用 Dropbox 的开放接口,可以快速搭建应用的数据存储渠道,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更准确的说,Dropbox 颠覆了网络存储仅仅是「存数据」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而是让数据成为一种资源,鼓励应用开发者和用户,重新发掘数据的价值。
这个逻辑显然和百度网盘、微云的产品理念是不同的,无论是百度网盘和微云,更侧重用户的备份,其大容量甚至不限量的空间更适合诸如电影、照片的存储,也因此,百度网盘、微云和 Dropbox 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产品。
如今,Dropbox 已经从苹果、Google 等巨头的包围里杀出一条「非典型网盘」的道路,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其战略的正确性,
围绕数据还能做些什么?
从 2013 年开始,Dropbox 鼓励第三方应开发者将 Dropbox 接入到自己的 App 中,从社交网络到邮件再到游戏数据,这让用户在不同设备的应用数据同步变得足够简单,而随着用户不断在 Dropbox 里存数据,事实上也形成了一种粘性,也有了付费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存储真的只是 Dropbox 的一个「功能」,而围绕数据,Dropbox 构建一整套连接用户、应用的生态。
第一,数据输入和管理。历史上,Dropbox 有过多次并购经历。除却 Mailbox 这样一个不太成功的产品,近几年来,Dropbox 都在围绕数据输入和管理来做展开并购计划。比如在 2014 年,Dropbox 一口气完成七笔收购,包括 3D 照片公司 Bubbli、企业数据分析公司 Parastructure 等等。
这些并购,让 Dropbox 具备了更大规模数据的触达能力,接下来就是围绕数据管理的创新。
很多 Dropbox 和坚果云用户会将增量备份和历史版本作为其杀手锏功能。前者,保证了大文档修改后的同步速度,后者,则为文档修改提供了一剂「后悔药」。
在面向企业团队的产品里,Dropbox 还开发了数据的智能同步功能(Smart Sync),官方的介绍是「仅供在线访问的内容会显示在电脑上的 Dropbox 文件夹中,不过不占用文件原本所需的空间。」
其二,数据流动与共享。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数据的共享,比如个人用户将一个文档分享给朋友,另一个层面则是企业团队内部的文档共享。
对于个人数据分享,Dropbox 可以灵活设置单个文档以及整个文件夹的共享,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文档的查看或修改权限。
而针对企业客户,Dropbox 推出了团队协作平台 Paper,着是一款运行在浏览器里的 Web 应用(移动平台上有客户端),用户进去之后会发现自己不但可以创建在线文档,也可以邀请其他人和自己一起编辑。
很多人会将 Paper 与 Google Doc 对比,但这多少有失公允,这更像是一个团队整理文档的工具,Dropbox 希望用户通过 Paper,进一步挖掘用户在 Dropbpx 里的数据价值,一如官方做出的解释:「……teams have really wanted a single surface to bring all of those ideas into a single place. 」
尾巴
Dropbox 自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一个年头。这十一年里,互联网从 PC 互联网时代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取代 PC,成为每个人手中的「超级计算机」;十一年里,云存储的战场上你来我往,巨头们打造自己的封闭花园、创业公司们死的死、跑的跑,云存储的商业模式也被人诟病。
然而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围绕数据的管理和流动才是云存储的核心,这考验的是各家公司的技术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生态整合能力,谁能把握上述几点,谁就能坚持到最后,Dropbox 的上市,也将会成为今年云存储市场的一剂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