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新思维模式:从网络(Network)到蜂群(Hive)

本文原刊于 Medium,作者 Arjun Sethi。阐述了网络思维模式的局限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一代的思维模式将是蜂群思维。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 这些具有革命性的社交网络曾经引领人们的生活,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发展至在线的虚拟网络。如今,这些应用程序日趋成熟起来,推动传统社交网络平台不断革新。

随着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这类社交网络软件不断发展,它们的发展模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离,有的超级节点的重点倾向于名人,有的倾向模因(模因也称为米姆、弥、弥因、弥母、迷因、以及谜米等等,是文化资讯传承时的单位。这个词是在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将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类比。——译者注),还有的倾向于营销账户。据估计,全球有8%的账户是由邮件机器人注册的垃圾账号。

一般而言,Instagram用户每天发布照片的次数是2.69次,而那些拥有超过100万粉丝的用户每天的发布照片次数为8.58次。这样,每天就有8000万张照片被发布在Instagram的社交平台上,但是,平均每张照片发布的参与率仅仅1.1%。在Instagram上,有一半的照片都是由不到 3%的账户发布的。Facebook则相对稳定一些,因为每个账户能够拥有的好友数量有上限。比如在Facebook上,用户发照片或是更新状态这类原创分享的数量正在以每年21 %的速度减少。

如今看来,「连接世界」还远远不够。

如果你想要生存,不能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络。你得建立一个蜂群,形成蜂群思维。

网络的生存危机

即使有些社交网络平台囊括了上亿的用户,但人们的互动量并没有相应地提升。即使你可以添加好友或是关注别人,真正和你聊天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拥有超过500个好友的 Facebook 用户也就和其中的10到20个经常聊天。同样地,拥有超过1000个粉丝的 Twitter 用户也只是和其中的50个粉丝有着较为频繁的互动。

Myspace 的用户数量增长很快,但后来减少的速度也很快。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用户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商业价值的上升。网络不能只是中立的,它必须作为一种工具使用。

网络将不同的人联系起来,提供给他们交流以及交易的机会。网络是复合部件(组成一个系统)如何连接起来的一个中立的表达。随着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我们开始看到一些全新的东西出现。

比如自驾游:

Google地图为我们算出A地到B地间的距离,但是Uber却能使我们更快地从A地到达B地。

说起社交:

Facebook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联系的方式,但是Messenger让我们更深入地沟通。

说起购物:

eBay能够让我们在网上购买任何东西,但是Amazon Prime却可以在我们需要某样东西时马上提供给我们。

被连接的价值不在于网络化,而是对一个成果有想法并付诸行动。

蜂群

一只蜜蜂重量约十分之一克。若是将一个蜂窝中所有的蜜蜂加起来,你可以得到大约5到8磅重的蜂蜜 —但不包括蜂群本身的重量。包含所有蜜蜂的蜂群重量达到80磅,不只是如此。

蜂群是一个更智能、进化了的网络系统,它比其个体组合起来更庞大。蜂群能够:

  • 增加节点之间交互的频率,在巢内创造更多的接触点。蜂群就是这样学习并作出相应的决定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
  • 减少节点之间的摩擦,在蜂群的内部成员之间建立更高层次的同步性。这使得个体成员之间有了更深的联系,让蜂群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开始运作。

正是由于交互频率的增加,蜂群变得更加智能化。也正是因为节点之间摩擦的减少,蜂群可以做到的不仅仅是传输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它能够做出响应,并向更高层次进化。蜂群不仅仅是更加深层次的网络化,它更是像由无数有机、活跃的网络数据紧密结合起来的整体。

表面上虽不明显,蜂群网络已潜移默化成为我们思考、举止、交流方式的最重要的部分。要想了解人类社会中应运而生的蜂群,最佳方式就是观察自然界中的蜂群是如何运作的。

增加互动频率:蚁群同步行动 兼具流动性和一致性

一个蚁群可以达到极高的同步性,以至于它们大多数团结起来就像是一个固体,或是如液体般向前流动。若仅仅是相互依附或脱离彼此,蚁群的那种联系在一起的毅力就变了。它们能如此团结,正是因为蚂蚁之间有很高的互动频率。

对于蚂蚁而言,沟通就是生存之道。如果你对一个蚁群施加物理上的压力,处于接近蚁群顶部的蚂蚁会开始装死,提高其他蚂蚁的流动量,使其更易爬走。施加的压力越大,它们的承压能力越强,它们变得更加灵活。如果蚁群越大,它们合力承压的能力也会越强。

蚂蚁能有如此强的适应能力并不在于它们之间传递信息的内容,而在于蚂蚁间相互施压的方式在蚁群内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就是为什么蚁群可以在水面上形成船一起行动而不会被淹,也是为什么蚁群自身可以合力组成桥梁通过缺口。

蚂蚁的灵活性让它们几乎能够在任何环境生存。它们可以在除了南极洲的任何一个大洲成群存活下来,并且数量占据了地球上陆生动物的15%-25%。

企业消费化:工作中的通力合作

Slack、Github以及 Google Apps 的流行让我们行动起来如同蚁群。这些应用增加了组织内的互动频率。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地交流意见、切换任务,根据已有数据作出更加明智的决定,运用更高级的工具交流。

我们不再独自坐在自己的小隔间里办公,我们像蚁群一样工作,分享办公工具,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用上。

上方左边那幅图展示了惠普研究实验室内电子邮件通信模式在组织层次结构中的运作程序,右边那幅图显示了通过交流开发商的合作模式。有了像电子邮件这样的网络模型,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发送邮件以获取你需要的信息。有了蜂群网络,人们可以进行无缝实时交流。

互动频率高,使得每个人可以在同一页面上同步工作:

  •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蜂群网络中,更高频率互动意味着可以使用一个实时聊天工具(如Slack),在特定基础上分配工作,人们可以根据蜂群网络需要更快地切换工作。一项研究表明,排名前20%的开发者,聊天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 人与数据之间的互动:以前,一些专业知识必须通过技术界面才能知晓,现在,那些知识已经成为可以通过会话界面显现的常识。想象一下用 Lookerbot分析公司内部数据。
  • 数据与数据之间的互动:像蜂群一样的职场网络让我们接触到以前接触不到到的东西。在公司,每个人可以使用工具创建大量数据,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使用工具。在过去,这个工作流数据,作为一个记录系统是有价值的,而今,它能让商业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蜂群网络是一个通过分享同一目标任务而整合起来的精密组织。通过工作者和工具之间更多的互动,企业可以根据蜂群网络的需要从死板变得灵活。

减少交流摩擦:像神经网络一样运行的蜂群

蜂群的行动类似于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的运动。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能够在离开旧巢后几个小时内就能找到新的筑巢位置。

蜂王下达命令后其他蜂群执行命令的这种集中化智能是做不到这样的。相反,通过侦察蜂的低级别沟通,减少整个蜂群的摩擦,从而快速达成集体决策。

一个蜂群在灭亡之前有三天左右的时间去寻找新的筑巢点。要找到正确的筑巢点,必须要在以蜂后为中心,半径一英里的所有可能区域探寻。但是,蜂后不能自己出去找,它也没有能力评估侦察蜂找到的每一个可能的位置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

相反,在蜂群中占有3%的侦察蜂负责选取新的蜂群位置。当蜂群要搬离旧蜂群的时候,大约50只侦察蜂被派出去寻找理想的新巢。当一只侦察蜂找到它喜欢的新巢位置时,它会跳一段「摇摆舞」,向其他侦察蜂发出定位信号。侦察蜂们评估每个新巢位置后,就会在它们认为最有益于蜂群生存的那个位置跳舞。

只要约30只侦察蜂聚集在这个新巢位置,旧蜂群的其他蜂群已经飞离旧巢。

蜜蜂的决策过程减少了摩擦,让大量个体群体快速智能地评估输入的信息。最终,30只蜜蜂决定了10000只蜜蜂的命运。

移动消息应用:微信蜂群网络的形成

虽然人们对像Instagram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使用热度逐渐降低,但像微信这种消息应用却在疯狂崛起,形成了自己的领地。像侦察蜂一样,消息应用程序减少了中心节点的摩擦,使用的是单个节点之间一对一交流,并允许突发行为存在。

五年前,微信开始提供消息服务。今天,你可以使用它来预订街头摊贩的饺子、叫出租车、读新闻、甚至买房子。

通过微信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产品的商业化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实现网络的蜂群化:缺乏阶段,需求阶段和实用阶段。在每个阶段,微信致力于通过为用户提供基础设施来减少摩擦。在微信上,只要一个关键的群体有了新的想法,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实用程序,有利于整个蜂群网络。

缺乏阶段-2011年:当微信刚刚推出时,人们只能用它发信息,传语音和传照片。第二年,中国从2G网络转向3G网络,微信具有语音和视频通话的功能。 此外,微信还可以自动压缩上传的视频以节省移动数据。人们希望使用微信,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轻松便宜地与他人交流。

需求阶段— 2012年:中国的微信用户往往不愿意下载独立的应用程序,因为数据成本太高。在这些限制条件下,「官方帐号」或聊天机发布了。人们可以通过正式帐户的短信阅读新闻或检查银行对账单。他们的需求在微信的平台上完全可以满足。

实用阶段—2013年:移动支付和微信钱包功能的增加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层次的实用程序,使微信平台更趋广泛的商业化。一群中国学生认为校园里的其他水果摊卖的水果很贵,而且质量差,又不方便,于是在微信上建了一个水果送货业务。在接受采访时,一位学生指出「微信比淘宝更加灵活。每个人在微信上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品牌。」

随着微信的发展,新的实用工具不断出现在平台上。每个新添的应用都能增加用户在微信平台上花费的时间,从而减少用户之间的摩擦。最新的进展是Applets的推出,这将允许开发者在微信上构建完整的HTML5应用程序。

推动微信发展的并不是任何一个新功能的推出,而是那些通过微信让生活更方便的个别水果铺,出租车和小零售店。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才是成功的策略。

2015年,每天有1.2万家新公司出现在微信平台上。蜂群网络不是通过访问新功能而形成的,但那些新功能可以创造新的经济机会。

网络到蜂群网络的转型

蜂群互动频率的增加和交流摩擦的减少和历史上故事在人们之间传播的形式十分相似。以前,一个故事代代相传,一千年后就变成神话。写作的发明和第一次读写能力的普及可以让历史在书本中继续传播。

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之间的延迟已大大减少。一条一条的道路,让信使传递信息更快捷,而沿着这些道路铺设的电缆,使电报和无线电广播成为可能。现在,你能够收到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短信,使用拍照手机,还能观看流畅的直播视频。

随着信息网络从巨型信息中心向各蜂窝基站和云端分布,个人可用的宽带变大了。我们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无线电广播模型,这种模型是通过多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来传送同一信号。在今天,通过文本,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我们可以更频繁地接收,发送大量数据。我们可以和他人时刻连接。

正是如此,网络转变成像蜂群一样的群组,把个人与群体相连。

社交网络的工具化

社交网络的功能是在人们之间建立联系并扩大这一联系。最初社交网络是为增加连接量,而现在则专注于给人们提供更舒适,更快捷的网络体验。

Facebook在2012年提出的口号是:

让世界更加开放,联系更加紧密,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Facebook在2016年的口号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提供有用且可参与的平台,让人们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和个人电脑来做到互相连接和信息共享。

在2012年,Snapchat 在自己的网站上这样描述自己:

Snapchat 的传输速度比彩信快十倍,是用iPhone实现瞬时共享的最快方式。
现在,更名后的Snap Inc.在网站上写道:

我们相信改善人类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的绝好机会是重新发明相机。

Facebook 和Snap Inc.都通过建立一系列子品牌来帮助人们进行沟通,分享经验。

一开始的时候,Snapchat将自己建立在相机和用户体验之上。随着公司从一比一的沟通转向更为广泛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一模式仍未改变。

Facebook努力模仿Snapchat阅后即焚的通讯技术,诸如Instagram Stories之类的产品,以及通过收购Oculus Rift来进军虚拟现实领域的策略,所有这些努力都表明了一种趋势,即:逐渐摆脱网络,发展像蜂群一样以实时驱动为目标的群组。

在Facebook 上的最初体验是感觉与外界联系更紧密,实际上这却是一种孤独的体验。你在网上是一种样子,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另一种样子。最初Facebook展现给人们一个自己想要看到的自己。

现今,Facebook and Snap公司的愿景是创造真实的共享体验,把人们真真正正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让人们更加疏远。

Google, Uber ,特斯拉和无人驾驶汽车

地图可能是最接近网络字面意义的表现。地图把现实中的地点连在一起,为你提供导航,指导你应该如何从一处前往另一处。无人驾驶汽车建立在地图之上,但它只是个把你从一处带往另一处的工具。

  • 无人驾驶汽车在未来是可能实现的,因为它是建立在Google 地图和街景的信息网络之上,这些都是 Google 负责组织的全球信息。
  • 特斯拉以汽车销售,服务中心和超级充电站为基础发展无人驾驶的电动汽车。通过每辆车上所安装的传感器,特斯拉已经收集了一亿英里的无人驾驶数据和7.8英里的人工驾驶数据。
  • 同时, Uber 也通过已建立的拼车市场来发展无人驾驶汽车项目。通过 Uber 的应用,该公司每天可收集一亿英里的驾驶数据。相比之下,平均每个美国人一生的驾驶里程也只有15000英里。

为什么这些差别巨大的公司都关注无人驾驶汽车项目?那是因为这些公司关注的是平台和像蜂群一样的群组,而不仅仅是没有司机的公路。

2016年谷歌的 10-K文件:

从一开始,本公司一直致力于更充分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努力去做更多,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

2016年 Uber 的一篇博客写道:

以前的 Uber 是黑白两色的,冰冷而又有距离感。这违背了 Uber 的初衷:发展成为一个融入城市及城市通行的交通网络工具。我们一定要增加颜色和图案来展现我们人性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对于搜索引擎的巨头 Google 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信息帮助人们工作,然后反馈给系统。同时, Uber 也已从一个打车服务软件发展成一个像蜂群一样的交通系统。Uber 的界面简洁高效,通过算法为人们提供更高效的出行指导。 Uber 的下一步计划是无人驾驶汽车,这是合情合理的。

通过为汽车从A点开到B点提供准确导航,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减少在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数量,降低因车祸造成的死亡人数和保险的理赔金额。模拟蜂群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共同去解决这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未来将是蜂群思维的天下

传统意义上,网络的价值常与「更多」这一概念相联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效应。参与网络的人和事越多,他们越有可能相互联系起来,网络扩张的价值就越大。

然而,现在我们的世界面临越来越多「更少」。全球变暖和干旱意味着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同时,美国和欧洲的人口增长开始停滞,「免费午餐」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人口的增加。

蜂群的整体效率大于其部分功能之和。在蜂群中,可以以司机和乘客所在的网络为基础建立其他服务,对于那些像蜂群一样运作的公司来说,纯粹的数量的重要性并不如对传统公司那样重要。通过增加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减少节点间的相互摩擦,公司几乎可以无限制地获取实时数据,连接个体,从而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

蜂群的扩张时自发性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很多公司向同一趋势发展。发展方向趋同是有据可依的,下一代大公司的发展不仅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还要抓住时机和其他部分同步发展。公司不仅仅是蜂群,还要具有蜂群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