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阿里云栖大会不仅正改变着阿里巴巴这家外人看来电商公司的基因,也开始改变杭州——这个曾经辉煌又被人短暂遗忘的古城面貌。云栖小镇,这个本来在行政区划里不存在的名字,俨然成了杭州乃至中国云计算的代名词。
阿里云栖大会始于 2009 年的中国地方网站发展论坛,2010 年,更名为站长大会,2011 年开始,阿里云开发者大会成为大会名称,直到 2015 年,开发者大会正式更名为云栖大会。
从这些名字的变化也展现出中国云计算的发展轨迹:从服务网站站长,一步步转向对独立开发者、中小企业创业公司。换句话说,差不多 7 年前,整个中国的互联网草根创业还停在网站——桌面互联网层面,而现在,基于手机、VR、AR、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或平台的创业创业已成创业主流。
马云在 2015 年云栖大会开幕的一段演讲很好说明了这种变化:
从最初400人参加的站长大会到云栖大会,我每年来云栖小镇,又激动、又恐慌、又感动。激动的是在这里开启了梦想之旅,正如15年前我们所希望的创业热朝。恐慌的是很多创意我几乎看不懂,越看越慌,记得有一次回家路上在想,幸好我是二十年以前创业,如果现在创业,估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根本没法跟这些年轻人竞争。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都是计算的发展。过去六十多年来,摩尔定律长期作为计算发展的「代言人」:
正是计算的发展催生了云计算,随后又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新动力。注意两个时间点:
- 2006 年,亚马逊先后发布存储产品 S3、弹性计算引擎 EC2,云计算时代至此开始;
- 2007 年 1 月,乔布斯展示苹果对于智能手机的重新想象力,推出 iPhone。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在随后的某个时空中发生了交叉。当 2008 年苹果发布 App Store 时,或许连苹果也不清楚这个产品最终会走向何方,而且公开资料显示,乔布斯甚至对于让第三方开发者开发 App 感到「厌恶」;同样,当 Mike Kriege 开始使用亚马逊的云计算运维 Instagram 时,他同样不知道「未来」这个盒子装的到底是什么。事实上,他只是敏锐看到了当年 iPhone 4 跨时代的意义:Retina屏幕、800万像素的摄像头。
而对 Mike Kriege 来说,利用云计算带来的便利,他的团队可以轻松调取大量资源,快速开发、部署。instagram的创业历程中,团队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做产品原型,随后的两个月就是Beta版测试、修复bug,到第十周的周一,产品正式上线,这款应用当时还存在很多BUG,成员手忙脚乱地调试了半天的时间,但最终的火爆程度远远超出他们的想像。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创业不到 3 年,Instagram 最终以 10 亿美金「下嫁」 Facebook,此时,这家公司只有 13 个员工。而当年乔布斯不愿面对的 App Store,仅 2015 年就获得 45 亿美元的收入,而在 App Store 里的开发者们,则获得 150 亿美元。
这几乎就是一个奇迹。每年一部/两部手机、一次操作系统的更新,撬动了全球几百亿美元的流动,创造了一种除硬件之外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模式。
Instagram 的故事后来成为多个场合里的重要案例。比如上文叙事背景里的云计算创业典型,还有将其与柯达破产放在一起,展示新技术对于工作机会的巨大冲击——毕竟,13 人的公司价值 10 亿美金,而数万人的柯达最终破产的事实落差实在太大。但毫无疑问,选择依赖过去还是拥抱未来,成为两家公司命运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一如马云在今年云栖大会上演讲时所言:
真正冲击各行各业、冲击就业、冲击传统思想、传统行业的是人们昨天的思想,是对未来的无知、是对未来的不拥抱。
那未来又是什么?
二
如果你仔细听了马云这次的演讲,或是看了他演讲的全文,通篇充满了「未来」的字眼,抛去马云一贯的画大饼式的公关行为,我还是感觉到了马云、阿里巴巴真正畅想的未来:基于云端的数据智能。
这个略显啰嗦的表达方式事实上也是当下三大技术趋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后的必然结果。阿里云与 亚马逊、Google、Facebook、微软甚至百度做的事情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而以目前的布局和体量来说,百度虽然技术上没有掉队,但管理层尤其是李彦宏会成为其最不稳定的因素;Facebook 这几年的产品模式没有太多创新,依旧围绕社交这个大主题不断优化旧产品或收购新产品,只是背后的数据驱动更加明显;而亚马逊、Google、微软、阿里云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互联网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来看看这四家公司:
- 亚马逊:电商起家、欧美电商的霸主,同时也是公有云领域绝对垄断巨头;
- Google:搜索起家,移动互联网的巨头,云计算的追随者;
- 微软:操作系统起家,公有云领域目前唯一可对亚马逊产生挑战的公司;
- 阿里云:脱胎于阿里巴巴电商体系,依托中国市场红利,成长迅速;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亚马逊与阿里云同为电商基因,也同时跻身云计算一流厂商,而本应该离云最近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 、百度却在云计算发展中三心二意,比如 Google 长期将基于 PaaS 的 GAE 奉为至尊,再比如李彦宏曾一度将搜索等同于云计算,反而是两家电商公司成为当下中美两国炙手可热的云计算厂商。
为何?
人们常常将亚马逊做云计算的动机解释由于电商季节性购物现象明显,贝佐斯希望通过出租这些计算资源以节约成本。这个解释当然没错,不过,考虑到贝佐斯对于盈利天然的「厌恶」,过去十年来,他坚定做云计算的决心又从哪里来?
2012 年的一次访问中,贝佐斯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常被问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贝佐斯以电商为例作了进一步解释,比如,10 年后的电子商务不管在形式上发生怎样的变化,最根本的两点不会变:价格和送达时间。这是消费者购物天性以及人类本性所决定的,不以任何技术发展为转移。尽管贝佐斯没有谈到云,尽管云计算 10 年间风起云涌地改变了世界,但也有几点是不变的:
- 低价:便宜到每个人都可以获取;
- 弹性:用户只买自己需要的计算能力,随时可扩展伸缩;
- 简单: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开发者;
上述几个不变的要素也是人类计算发展的固有特性,想象一下,1997 年打败卡斯帕罗夫的深蓝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只相当于当然你我口袋里的手机;20 年前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支撑的计算能力,如今只需要几千块就能实现。
亚马逊在过去十年来就围绕低价、弹性与简单做足了文章,仅以低价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亚马逊的 AWS 十年间至少降价 50 次,甚至将降价作为 AWS 的发展战略。 在急速变化的十年里,PC 行业的惠普、戴尔早已风光不再,传统 IT 服务的霸主 IBM、甲骨文举步维艰,曾经移动手机巨头诺基亚、黑莓已经或正在消失,而十年间,亚马逊的 AWS,悄然成为这家公司乃至这个世界的新变量。
三
云,同样也是阿里巴巴的变量,但这个变量的形成显然走过一段不寻常的路。
前不久阿里巴巴的官方纪录片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马云回顾阿里云成立初期的情况,电商部门的人看不懂王坚到底在做什么,直接告诉马云:王坚是个骗子。马云说:「当时一开会他们就吵,吵什么我也听不懂。」
不管马云过往有多少忽悠人的话,至少这句话是真实的内心表达。阿里云起步的 2009 年,云计算对于中国来说是个非常陌生的词汇。在马云写给王坚的新书《在线》序言里,有这么几段话:
第一次听博士提出要进行 YHunOS 研发时,我几乎是愤怒地惊讶于他的胆识。
第一次发生 Hadoop 和云梯技术之争的时候,我惊喜地看见了一个了不起的、绝对负责的技术领导人应有的科学精神和坚持。
大家对于博士的管理方式、沟通方式和执行首发提出过批评,也进行过考量,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个谦虚、纯洁,而又积极向上的大男孩。
由此可见,当年阿里云的起步是多么艰难,王坚个人又遇到多大的挑战。但和亚马逊的 AWS 一样,阿里云终于苦尽甘来,8 月底的财报中,阿里巴巴市值突破 2400 亿美金,其中,虽然云计算业务业务营收只有不到 13 亿人民币,但同比增长速度却高达 156%,增速惊人。另一方面,随着阿里巴巴整个架构的调整,云计算业务现在和电商、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并列为四大业务单元,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要撬动云这个变量,阿里巴巴或者阿里云还要做些什么?
首先是继续利用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红利期,为中小开发者提供便宜、高效的计算资源。过去几年,阿里云也出现了小咖秀这样的现象级创业项目,但由于不具备 Instagram 那样明星效应,其宣传效果也一般。更进一步来看,云计算平台也具备某种意义的网络效应:随着越来越多开发者的涌入,平台运营者可以不断下调价格,由此带来更多开发者,特别是有天赋的独立开发者,从而提升整个平台的活力。
其次是如何拥抱新技术。云栖采访间,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被问及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时脱口而出的回答:「人工智能」。如果说云是阿里巴巴的变量,那么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则将成为阿里云的重要变量。如上文所言,当业界进入「基于云端的数据智能」战场后,智能成为云计算、大数据可否落地的重要参考。
第三,国际化水准。云计算是规模化产业,同时也是全球化产业,全球数据中心数量和分布也是衡量云服务厂商的重要标准。到今年年底,阿里云将形成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东亚的数据中心集群,这对未来阿里云的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
第四,重大项目落地的数量和质量。如果说拥抱开发者是保持云计算平台活力的必备步骤,那么重大项目落地则考验云计算平台的内在功底。面对拿下 FBI 10 亿美元的亚马逊、签下 Spotify 的 Google 云,阿里云现在有了新的王牌:杭州的城市大脑。
这个项目会以改善杭州交通为切入点,官方的宣传语这样写道:
按照规划,“城市大脑”将首先把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数据化,连接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打通“神经网络”,并连通“城市大脑”的超大规模计算平台、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交换中心、开放算法平台、数据应用平台等五大系统进行运转,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
目前,在杭州城区的部分路段初步试验中,“城市大脑”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车辆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
在和阿里云的人交谈中可以感受到,阿里云并不希望将这个项目等同于智慧城市。其给出的理由是:智慧城市更强调硬件,比如大量购买部署视频图像采集设备,而城市大脑则希望打通数据孤岛,再通过数据建模形成全新的决策机制,比如通过将红绿灯控制系统与道路监控摄像头数据的整合建模,实时调整红绿灯的切换时间。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很自豪地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数据来改造城市。但依然有一些隐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改造的深度,就以交通为例,单条道路或部分道路的调控意义并不大,因为整个交通系统是一个网络,局部节点的调整对于整体优化并不明显,而下一步如何再向深处推进,不仅考验技术能力,也考验政府部门博弈整合的决心和毅力;
第二,改造的广度。城市网络不仅是地面交通网络里动态的人和物,还涉及到静态的人和物,这种动静结合的网络才是一个真实的城市网络,目前来看,这方面的探索还未展开。
云栖大会到今年已是第 7 个年头,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会场一次比一次爆满,这是属于中国创业者的黄金时代,也是阿里云准备撬动世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