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的天然缺陷以及微信的音视频内容焦虑症

上周,微信官方发布了一份针对外部链接的管理规定,在这份名为《关于升级外链管理规则的补充公告》中,第二条格外令人瞩目:

外部链接不得在未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等法定证照的情况下,以任何形式传播含有视听节目的内容。

换句话说,微信官方拿出了当局监管才使用的「牌照大法」,而几乎当下所有的视听节目平台,包括快手、抖音、映客等视频平台并没有所谓「牌照」,这一规定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微信最严格的外链规则。

img

但在本周一凌晨,微信官方在新一版的公告中,悄然删除了第二条。此事也进一步引发了关于腾讯自身战略的讨论,比如如何应对短视频以及是否照顾自己的「干儿子」(即腾讯投资的公司)等等。

而我所看到的则是微信目前的内容焦虑。

微信的成功原因有很多。其中,微信公众号平台所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这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内容创业品牌,成就了不少人的「一文成名」的梦想,同时也让微信的用户粘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微信公众号出现之前,用户、微信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img

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关系,微信成为贯穿内容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如下图所示,这种新型的关系里,内容的来源是微信,微信用户作为的内容中介力量,用转发、朋友圈分享等方式完成内容的二次分发,当然,内容的最终流向依然是微信内部。

img

这种关系构成了微信特有的内容生态,借助于微信及其背后的腾讯,微信内容生态可以短时间内构成了一个竞争壁垒。

今日头条的崛起,曾一度被认为有可能挑战微信内容生态,但很快就被发现这是个伪命题。在今日头条的产品逻辑里,用户、内容和平台的关系非常简单直接,如下图所示,今日头条并没有像微信那样形成一个内容输入、输出的封闭循环,而是将内容出口开放出来,这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差异竞争,也是后续腾讯、UC 推出内容分发平台的出发点。

img

但对微信生态来说,内容来源过于依赖微信公众号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看,图文的内容供给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多元化的内容消费需求。过去几年,不管是直播还是快手以及现在的抖音,这些应用的流行和火爆,充分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内容消费需求已经从图文专项转向了音视频。

img

img

上面两张图是 Questmobile 的最新数据,从 2018 年 1 月到 3 月,短视频应用的月活用户规模以及用户总使用时长都有大幅增长。

其次,从微信公众号供给的角度去看,微信公众号有着浓浓的传统媒体味道:每个公众号每天只能发送一次消息;每次点击发送后无法修改1;公众号运营者和用户读者的互动仅限于文章等等。

尽管微信公众号的口号一直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上述这些限制让微信内容的生产和运营变得「高高在上」,比如你不可能打开手机撰写公众号文章,你也无法直接让自己拍摄的视频放到文章里……

微信公众号产品设计层面的诸多限制让微信公众号不可能成为当下流行的音视频内容的载体,也极大阻碍了微信新用户以及活跃用户的下一步发展。

这才是微信最担心的地方。

我曾在 微信用户破十亿后,会迎来七年之痒吗?一文分析了当下科技行业对于获取新用户的主战场:音视频。

第二,视频更是一种低门槛的参与手段,在欠发达地区,视频需求十分旺盛,下图是《华尔街日报》对比美国和印度网民不同消费习惯

img

《华尔街日报》还介绍了一位名叫辛格的印度普通人的上网需求,他是新德里火车站的搬运工,每天收入不足 8 美元,他不愿意阅读文字或者使用键盘发送消息,他甚至不知道如何发送电子邮件,但他依然是手机重度用户,他需要查看火车时刻表、和家人发消息,更重要的,他需要在手机上下载电影。

但这些外部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在微信新产品之中2,上文也提到微信公众号的设计逻辑以及微信特有的内容生态,都制约了音视频内容的生产,而当用户需求与平台供给出现矛盾时,微信所面临的情形就是下面这样的:

img

在上图演示的流程里,微信不仅失去了对内容生产源头的控制,也无法控制内容的最终方向,从这个角度去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腾讯要重金投入,不仅投资快手,还要推动短视频产品微视的「重生」,爱范儿最新的消息称:

微信 Android 版 v6.6.7 上线内测,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短视频,发现增加了 「同步发表到微视」的功能。

 

如果之前微信授权登录过微视,就会在发表页面看到同步入口。第一次点击时,弹框出现:这条朋友圈将同步到微视。

不过 36kr 求证微信方面后得到回复:「微信并没有要上这个功能」。

短视频的风口从 2017 年开始,如今正处在爆发的中心点,但对腾讯来说,留个微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最新的一份数据,微视(腾讯旗下短视频APP)的月活用户只有 512 万,约为快手的1/46、抖音的1/32。


  1. 新的规定是可以修改三个字,这个「恩赐」其实聊胜于无。 
  2. 事实上,微信过去几年除了小程序,并没有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