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018 年,中美两国内容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或影响深远的变化。在微信被「今日头条集团军」击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时,微信决定向信息流转移;深陷数据信任危机的 Facebook,则通过 Instagram 对 Google 打出一级重拳;Google 也终于准备好了迎接音频/播客领域的种种挑战。
持续放大的微信焦虑
周三晚间,随着微信 iOS 6.7.0 版本的发布,微信公众号的展现形式终于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微信公众号开始以「订阅号信息」的方式展现出来。
从形式上看,这已经是信息流产品的雏形。不过,目前不同公众号内容的展示顺序还是依靠发布时间,而且系统默认只展示一个微信号的前两条内容1。而且,微信还融入了自身社交的特点,加入一个「XX个朋友读过这篇文章」的提示。
微信此次改版的意义重大。就像上文所言,这是微信公众号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也是微信对于今日头条及其集团军连环冲击的必然选择,我曾在早先的一篇会员通讯里讨论过微信公众号的天然缺陷: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看,图文的内容供给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多元化的内容消费需求。过去几年,不管是直播还是快手以及现在的抖音,这些应用的流行和火爆,充分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内容消费需求已经从图文专项转向了音视频。
……
其次,从微信公众号供给的角度去看,微信公众号有着浓浓的传统媒体味道:每个公众号每天只能发送一次消息;每次点击发送后无法修改2;公众号运营者和用户读者的互动仅限于文章等等。尽管微信公众号的口号一直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上述这些限制让微信内容的生产和运营变得「高高在上」,比如你不可能打开手机撰写公众号文章,你也无法直接让自己拍摄的视频放到文章里……
微信公众号产品设计层面的诸多限制让微信公众号不可能成为当下流行的音视频内容的载体,也极大阻碍了微信新用户以及活跃用户的下一步发展。
也因此,微信需要一种更友好的方式讨好内容创造者,尤其是音视频的创作者。而信息流产品,可以有效增加内容触达用户的可能性,相比于过去一个一个微信公众号打开阅读,现在基于「订阅号信息」,可以一站式解决阅读需求,同时搭配微信不久前发布的「浮窗」功能,最终指向的,也是张小龙的期待:
订阅号只是大家订阅的集合,我们是有想法去改善用户对订阅内容阅读的效率。但有人觉得我们要改变订阅号,要做信息流,这就很奇怪。
其实并没有想过把订阅号做一个信息流(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如果大家一定要去看所谓的信息流,大家可以用我们的“看一看”。我们只会改善用户效率,不会改变订阅号本身的形式。
但摆在微信面前的挑战依然有很多,以时间维度展示的「订阅号信息」并不能保证阅读效率和阅读体验,特别是在用户订阅了相当多的微信公众号之后;其次,微信公众号生产机制中,如何进一步降低视频内容的生产门槛,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看点。
最后一点,微信朋友圈广告还在小心翼翼的推进,「订阅号信息」的广告效应却已经凸显。
Instagram 的长视频战略
尽管母公司 Facebook 的口碑越来越差,但 instagram 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周三,Instagram 宣布,截止到 2018 年 6 月,Instagram 的月度活跃用户突破 10 亿,这个数字在去年 9 月份的时候为 8 亿。
与此同时,Instagram 也发布了一个名叫 IGTV 的新产品,用户可以通过这个产品发布最长 60 分钟的视频,至此,Instagram 实现对静态图像、60 秒短视频以及长视频的产品全覆盖。
Instagram 或者说 Facebook 此举瞄准的就是 Google YouTube 长期霸占的(长)视频领域。 Instagram 创始人兼 CEO Kevin Systrom 在官方博客里有这么一段话:
……First, it’s built for how you actually use your phone, so videos are full screen and vertical.
这既是 Instagram IGTV 的宣言,展现了视频内容生产的门槛越来越低,也是对竞争对手 YouTube 的嘲讽,后者至今还需要通过电脑来完成视频的上传处理。
而 Youtube 目前已经成为 Google 的核心产品。根据 CBinsights 的一份统计,自 2014 年以来,在 Google 历次财报会议中,「Youtube」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
YouTube 之所以如此重要,可以从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2017 年的这番话里了解一番:
YouTube is one of those products which, you know, is scaling really well globally, just like Search did, and … we are seeing real strong growth on mobile and we’re seeing real strong growth for YouTube on emerging markets as well. And we are seeing real strong growth on television.
请注意引文的加粗部分,虽然 Google 从未公布过来自 YouTube 的广告收入,但结合上面这段话,也部分说明了 YouTube 在 Google 内部的定位,下一个搜索引擎,或者更直接地说,下一个类似搜索引擎广告模式进行变现的产品。
对 Instagram 这款新产品来说,未来将成为 FB 挑战 Google 广告帝国的重要武器。Techrunch 的这段话谈到了 IGTV 的商业模式:
“There’s no ads in IGTV today,” says Systrom, but he says it’s “obviously a very reasonable place [for ads] to end up.” He explained that since creators are investing a lot of time into IGTV videos, he wants to make that sustainable by offering them a way to monetize in the future. Instagram isn’t paying any creators directly for IGTV videos either, like Facebook did to jump-start its flopped Facebook Watch video hub.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eMarketer 此前的预测,数字视频广告的规模将在 2020 年达到 198.1 亿美元,Youtube 当然是这个领域最大玩家,但这一次,Facebook 想改变这一切。
Google 的播客产品
周二的时候,Google 发布了针对 Android 的播客应用 Google Podcast,根据 Google 官方的说法,该应用有几个特点:
- 与 Google 其他设备的整合,比如你在 Google Home 收听的播客内容会自动同步到 Google Podcsast;
-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更优质的推荐;
关于 Google 对播客产品的思考,我曾在今年 4 月的一期会员通讯里推荐了多篇文章,本文不再过多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这里一一查看。
我更感兴趣的是,Google 加入播客音频领域后,音频内容的搜索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在搜索引擎里搜索文本、图像甚至视频,但对于音频内容的搜索却不尽如人意。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从播客内容生产者的角度去看,自己生产的内容只能通过极少的几个方式触达用户,而站在播客内容消费者的立场,「我去哪里找到我爱听的音频播客内容?」始终是一个门槛。
这恰恰也是 Google 的机会,作为一家以整合全球信息为己任的公司,Google 有能力去完成对音频播客内容的收录和检索,这将成为其应对亚马逊 Echo 以及苹果 HomePod 的重要战略资源,效果如何,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