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焦虑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里,百度掉队是个不争的事实。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一个事实:黑百度永远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

前者至少还有数据支撑,但凡去查查 BAT 三家近几年的财报数字,都可以佐证这个结论。而后一个所谓的「事实」,则多少有些情绪在作祟,一方面是「网上苦百度久矣」,过往百度利用自身在互联网搜索的垄断地位横行霸道,如今世道一变,翻身农奴当然要反戈一击。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百度自身商业模式与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从商业公司的角度出发,百度的商业模式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司来掏钱做广告,至于判断这些公司的真假善恶,也应有监管部门参与其中,类似的事情在阿里巴巴、腾讯身上也有不少,不过鲜有发酵,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上述这些或真或假的说法并没有让本周的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变得冷清,相反,至少 7000 人在两天时间里涌入到国家会议中心,这些开发者、合作商以及媒体、分析师们,他们想知道百度接下来将用怎样的方式实现新的增长,尤其是在陆奇意外辞职之后,百度的 AI 战略会如何进化。

但我看到,百度目前只有焦虑两个字。

互联网经济本质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这和过往的报纸、电视多有类似之处,当用户被某一个互联网产品吸引之后,那么这个产品也就有了价值。 这其中,「流量」就是衡量该产品价值多少的重要标杆,在一篇《四个福建人的流量生意》的文章里,作者方浩这样写道:

吴欣鸿加入之后,蔡文胜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做一个搜索工具条,即后来的YOK超级搜索。工具条再微不足道,它也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是产品首先就需要流量,流量哪里来?黄一孟的电驴伺候。很多90后小鲜肉可能知道快播,很少知道电驴,因为这是一款80后老司机的青春回忆。在中文互联网的世界里,把Traffic翻译成流量的人,实在是一位大神。

YOK的流量获取方式,就是捆绑电驴:用户通过电驴的每一次下载,都会附带YOK安装包。推出一年,YOK从搜索巨头那里赚了上千万的广告费,而成本主要是人工。显然,这是一笔躺着赚钱的买卖。

百度过往也是一家可以躺着赚钱的公司。

百度长期把持着中文互联网领域的搜索入口,也就是中文互联网信息的流量入口。早期的百度,曾借助新浪门户的搜索条以及 IT 的搜索插件获取大量流量。随后的几年时间,「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页面长期以来都是中文用户打开浏览器的默认首页,这些注意力和流量也就意味着百度的价值,这是百度可以赚钱的第一个条件。

接下来,竞价排名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精明的广告主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媒介变革从而带来的曝光机会,由此也构成了百度赚钱的第二个条件。

但这一切都属于 PC 互联网时代,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首先,流量被分散,PC 互联网的流量建立在桌面浏览器之上,所有流量分发通过浏览器首先,而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分发既有操作系统(主要是 Android)也有各种应用商店(也是 Android 平台)。

其次,用户的消费习惯转向各种 App,这不仅对百度,也是对包括 Google 在内的所有搜索公司一次巨大冲击。用户不再通过手机浏览器里的搜索框搜索信息,而是转向各种单独的 App 寻找信息,如果说在 PC 时代可以有一个万能的搜索,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各种垂直类信息信息分发商的黄金时代,比如淘宝、京东本质就是一种电商信息分发商。

事实上,过去几年百度一直在努力摆脱这种被边缘化的风险,比如早先押注 O2O 市场,就是希望能抓住垂直生活服务的新流量入口,界面新闻在当时的报道称,2015 年 6 月,李彦宏宣布 3 年内对糯米业务追加投资200亿元,来帮助糯米进一步拓展市场,并最终成为行业领先的O2O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这篇报道还详细介绍了百度对于糯米发展的新思考:

百度糯米此前还定位为一个团购网站,但曾良发现传统团购让用户仅仅对价格敏感,并不能帮助商家长久留住用户。在生态关系上,传统的团购模式已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商家和平台互相羁绊、争利博弈,平台进入补贴怪圈。这也是百度想转型做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原因。曾良表示,百度希望构建自己的会员体系,通过百度搜索、百度地图、手机百度等渠道帮助商家聚集用户到百度糯米的平台上,然后统一分流。自今年开始,百度糯米已经在餐饮和电影两个重点品类,逐步试水“会员+”战略,推出储值卡和优质院线联名会员卡。

……

李彦宏表示,百度糯米的优势在于背靠百度的流量优势。此外曾良也表示,目前百度搜索覆盖95%网民,手机百度用户达到6亿人,此外4亿用户数量的百度地图都可以帮助百度糯米进行导流。

类似的做法也出现在百度几乎所有的 App 中,每个产品线都想从百度的搜索里获取流量,一方面是技术导流,一方面也需要不同部门之间博弈后的「政策导流」。不过这些含着金钥匙出生出来的「百度牌 App」却几乎无一个取得成功,不管是 iOS 应用榜单还是各种应用活跃度的统计数据里,百度唯一能拿出手的只有爱奇艺和手机百度,这意味着,整个百度体系所有产品的流量入口已经越来越少,这也成为华尔街越发不再钟爱百度的根本原因。

2017 年 2 月,陆奇空降百度所引发的行业震动是史无前例,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判断百度还将继续「沉沦」下去,中文互联网主流产品也不再有任何百度的影子。

旦陆奇的确给百度梳理出了两条重要产品线。其一,全面整合不同团队里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和成员,构建了 Apollo 平台,正如陆奇反复强调的,这是一个「自动驾驶的Android」,这也从根本上确定了百度自动驾驶发展的大方向:用软件搭建产业生态,与汽车产业链上的所有公司共同发展自动驾驶。

其二,组建 DuerOS。这是一个直接对标亚马逊 Alexa 的对话式操作平台,也是国内较早推动对话式交互落地的平台之一 。与 Apollo 类似,DuerOS 也是一个开放平台,百度在过去一年与智能硬件厂商、智能家居公司以及手机公司展开了多个合作。

上述两个产品线构成了陆奇对于百度未来发展的新定义,核心依然是抓住流量入口。Apollo 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车联网市场,而 DuerOS 所要争取的,则是正在爆发的智能家居领域,这两个市场目前还处在相对早期阶段,陆奇的上述调整也是希望百度能够抓住这两个市场。

不过,也正因为两个市场处在早期开拓阶段,陆奇时代的百度,需要向华尔街反复强调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重要转型。在陆奇离开百度前的最后一次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陆奇解释了自动驾驶业务和 DuerOS 业务的商业模式:

(自动驾驶)我们的商业模式是提供免费开放的平台,但是我们的合作伙伴需要使用我们的一些服务,比如地图,我所说的地图是供传感器使用的高精度地图,而非平时普通用户使用的手机地图,这是我们的商业模式,而且成长非常不错。
……

百度开放平台的创收模式是多层次的,第一,各类设备为百度提供了入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提供信息,服务和内容,加入广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我们也已经与设备商开始这种合作;第二,我们可以通过授权和收取佣金的方式获得营收,但这些都是远期的目标,短期来看还是专注于产品的开发。

简言之,上述两个平台能够百度带来怎样的新流量入口还是个未知数,同时随着陆奇的突然离职以及百度内部架构的调整,Apollo 与 DuerOS 的未来也打上了不小的问号。

此次百度开发者大会主论坛的演讲顺序也耐人寻味。在李彦宏开场演讲后,AI 技术平台负责人王海峰登场,详细解读了百度大脑 3.0 的技术架构,随后则是负责百度 APP与信息流的负责人沈抖[1],后面才是 DuerOS 以及 Apollo 。

显然,2018 年的百度,更看重沈抖以及他的百度智能小程序给百度带来的价值。从产业形态上,百度智能小程序和微信小程序并十分相似,但在沈抖现场演讲以及百度随后的新闻通稿里,都在反复强调智能小程序的巨大意义,比如沈抖就表示,「智能小程序是百度AI落地和重构移动生态的重要产品,将给开发者一个重新找回流量、服务用户的新途径。」

同时,「智能小程序是开放的生态,不仅可以运行于百度的平台,更可以运行于外部App上,开发者一次开发就可以实现多端运行,这和微信小程的封闭生态有着本质的区别。」

更进一步去看,百度还承诺整合百度各个产品线,批量展现智能小程序的内容和服务,「智能小程序不仅会在信息流中进行分发,也会在内容相近的百家号文章中、文章的底部等处进行分发……」

这也意味着,百度又一次回到了曾经失败多次的移动互联网战场,面对腾讯系、阿里系、头条系的 App 矩阵,百度希望能用「AI」重新包装一个全新的流量入口,在「小程序」已经被市场接受但又对微信官方不满的特殊时刻,百度智能小程序要去抢占这个看起来无限巨大的新市场。

在沈抖演讲中,有一张幻灯片让我格外印象深刻,他讲了很多移动互联网所造成的割裂现象,并用了「围墙花园」这个词。

事实上,百度在躺着赚钱的 PC 时代何尝不想构建自己的「围墙花园」,移动互联网大潮开始时,百度一次次搭建「围墙花园」的努力都宣告失败,而这次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后,随着 DuerOS 与 Apollo 等级下调,百度的又一次移动互联网探险重新开始了。

只是,这个市场留给百度的机会还有多少呢?


  1. Intel 的演讲可以忽略不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