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迎来丰收财年,Azure 还有继续增长的市场空间吗?

上周四,微软公布了 2018 财年第四季度财报,不管是营收还是利润都超过市场预期,目前微软的市值已经超过 8000 亿美元,业界普遍预测,微软距离迈入万亿俱乐部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img

而云将成为推动微软接下来快速增长的关键要素。

在微软三大部门之中,智能云部门本季收入为 96 亿美元,同比去年的 78.22 亿美元增长了 23%,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收入增长约为 26%。

微软的智能云部门是整合微软所有与云相关的业务产品线所组建的部门,包括但不限于:

  • 公有云产品:Azure;
  • SaaS 类,如 Dynamics 365、Office 365 商业版;
  • 面向消费市场的云端支撑产品,如 Xbox 的软件和服务以及消费者云服务;

其中,智能云部门最重要的一支产品线就是 Azure,这是一个可以直接对标亚马逊 AWS 的云计算产品线,也是目前业界公认的全球第二的公有云产品,不过微软长期以来都没有公布过 Azure 的具体营收状况,但我们依然可以从 CNBC 这张增长图中一窥究竟:

img

目前预测微软 Azure 超越亚马逊 AWS 还为时尚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来分析一下微软、亚马逊以及 Google Cloud在云端的优势和劣势。

作为已经「四十不惑」的科技公司,微软长期以来都是一家主要面向企业的公司,顺带一部分消费者业务。2018 年 3 月,微软进行了一次重组,使得微软的业务定位更清晰:

  1. 体验和设备部门,负责 Windows、Office、硬件等;
  2. 云和 AI 部门,负责 Azure 云服务、企业服务,并将 Windows 一些涉及到企业服务的产品以及微软应用商店整合进来,还包括 AI 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落地项目;
  3. AI 与研究部门,更侧重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

这个重组计划意义重大。一方面,重组后,过去 40 多年来微软核心项目—— Windows 和 Office ——正在被「边缘化」,作为调整的一部分,Windows业务主管、微软元老特里·迈尔森(Terry Myerson)也会离职。

不过,正如 The Verge 一篇评论所言,Windows 并非「死亡」(dead),而是不再重要,这个变化的背后,是行业变化的大趋势,比如软件订阅的兴起,比如云端服务的火热:

Windows is being adapted for new devices and scenarios, but it’s not the core of Microsoft’s business anymore and hasn’t been for years. Nadella says “the future of Windows is bright,” but in the same sentence he says Microsoft will “more deeply” connect Windows to its Microsoft 365 offering. Microsoft 365 lets companies purchase Office and Windows together in a single subscription.

此次重组的另一意义,则是微软将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落地分成了两大部门,并将云计算与人工智能落地牢牢绑定在一起,这意味着,微软将在加快人工智能的落地,尤其是如何将人工智能的研究通过云服务卖给更多的客户。

相比于亚马逊 AWS 和 Google Cloud 这样从互联网公司内部延伸的云服务,微软在云计算的一大优势就是其长期服务企业的经验,这是一个无法从数字上直接量化的竞争优势,但的确也是 AWS 、Google Cloud 无法逾越的鸿沟。以 Google 当年力推的 Google App 为例,当时被认为是有望颠覆微软在办公领域垄断的最好产品,即便是现在看起来,包括 Google Drive 和 Google Doc 在内的产品,依然有那么炫酷的特性:

  • 基于浏览器,无所谓什么操作系统;
  • 实时编辑;
  • 与人见人爱的 Gmail 的无缝整合;
  • 便宜;

但后来的故事发展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微软一声不坑地做出了 Office 365,并不断完善 Outlook 的操作体验,而通过基于对企业客户的理解,Office 365 并没有被 Google Apps 打败,反而越发让让后者成为鸡肋。

事实上,公有云的争夺的焦点,技术是一个维度,销售和服务支持也是两个重要维度,亚马逊的先发优势、微软长期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都是其能持续领跑公有云市场的关键要素。

上周与微软财报几乎同时发布的另一条新闻会被人忽视,这就是微软与零售巨头沃尔玛建立战略合作,此举的意义并非是微软 Azure 又赢得一个全球性的大客户,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巨头正在努力摆脱亚马逊并试图用新的方式回击亚马逊。

过去几年,亚马逊开始向线下多个领域疯狂扩展,从书店到生鲜再到家庭物联网设备,6 月底的时候,亚马逊又高调宣布收购在线药店 PillPack,引发行业震动,CNBC 当时的一篇文章里写道:

The move is the strongest indication yet of Amazon’s intent to push further into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It threatens to remove one of the few distinguishing factors pharmacy chains have relied on to fend off Amazon, the sale of prescription drugs. Retailers like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CVS Health and Rite Aid have seen their so-called front of store sales threatened as shoppers increasingly buy household staples online or from convenience stores.

事实上,类似的行业收购(如下图,图片来源),比如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的举动,也曾让整个零售行业陷入某种「绝望」之中,这样近乎「野蛮人入侵」的行业收购,让亚马逊不再局限在所谓线上「万货商店」,而正在构建一个各行各业都无处不在的影子帝国。

img

上述这些收购一方面让亚马逊快速触达这些领域,但另一方面又让亚马逊成为一个又一个行业里的「公敌」,也使得亚马逊旗下的 AWS 也正在面临是否具有中立性的重重质疑。

而微软最近的几笔重要收购,从 Skype 到 Linkedin 再到 Github,都是针对互联网领域的并购,其核心更多还是补充自身的产品线。以 Linkedin 为例,自两年前收购这家职场社交公司以来,微软这笔收购从来不缺乏质疑,但在最近几个季度财报中,Linkedin 正在释放新的增长红利,第四财季营收增长达到了 37%。

究其原因,首先,是 Linkedin 带来的数据优势。Facebook涵盖了用户的各种信息,例如想法、兴趣、上传的图片、到过的地方等,而且这些信息会随着人们的品位和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然而,在职业领域,定义一个人的则是规范得多的一套标准:住处、年龄、工作单位、职业、学校、专业以及 GPA。对于客户来说,这种数据更易理解和利用,根据这样数据的投放也会更加精准。

其次, Linkedin 和微软 Office 365以及 Dynamics 业务拥有很强的协同效应,通过将社交、生产力、云业务的打通,最终实现规模效应。

从这个角度上看,微软与亚马逊之间在收购方面的风格不同,决定了两家公司在随后云计算市场所面临的「敌我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当然,所谓云计算的「中立性」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1,但却又是一个实实在在会影响到企业决策的重要方面,企业越来越多地明白「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的真谛,多云战略的也开始流行。

科技媒体 SF Chronicle 就报道了一家公司的案例,C3 IoT 是一家利用云计算进行工业数据分析的PaaS 公司,他们最近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使用不止一家云服务商供应商。而 C3 IoT 也的确在亚马逊 AWS 之外,与微软 Azure 和 Google Cloud 开展合作。

亚马逊在各领域的疯狂出击,也会让更多行业的企业去重新思考云计算供应商的选择,而不管是直接选择 Azure 还是采用 「AWS+AZure+其他」的多云策略,这都是 Azure 下一步继续增长的空间所在。


  1.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