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交与云服务是腾讯财报里的两大危机?

本周,腾讯发布了 2018 年第二季度财报。这份财报数字并不好看,营收 736.7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0%,净利润为 178.67 亿人民币,同比下滑 2%。两个核心数字都是低于市场预期,尤其是营收增速,大概只有上一季度的 50% 左右。

事实上,腾讯股价在进入 2018 年后就开始一路下滑,在下跌超过 29% 之后,市值也缩水了将近 1700 亿美元,「相当于蒸发了两个百度」,有媒体这样评论道。

而透过这份不尽如人意的财报,或许我们可以触及到腾讯当下的业务困境,这并非是讨论「腾讯有没有梦想」的延续——坦率来说,我对腾讯的投资战略颇为认同,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理所当然的选择——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腾讯的社交以及云服务,到底正在遭遇什么挑战?

传统业务:社交数据全面下滑

腾讯起步于社交领域,目前也拥有两款至今仍然牢牢把控中文社交的核心产品:QQ 和微信。

二季度财报中,社交业务的营收为 169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 30%,但环比却下跌了 6.6%。

而在用户数据方面,社交业务的表现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

  • QQ 月活账号为 8.03 亿,上一季度为 8.06 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5.5%;
  • QQ 空间月活账号为 5.48 亿,上一季度为 5.62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9.5%;
  • QQ 空间智能终端月活账号为 5.43 亿,上一季度为 5.50 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7.3%。

这些不再活跃的用户去哪里了?这可能是腾讯不愿意回答却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今日头条系的多个产品线,正在抢走腾讯用户的注意力

社交业务最好的一个数字:微信月活用户继续增加,达到 10.58 亿人,上一季度为 10.4 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9.9%,但环比却下滑了 1.73%。

这意味着,腾讯的两大核心产品,QQ 和微信都遭遇到用户活跃度的瓶颈,虽然微信的月活用户还在增长,但增幅已经大幅放缓。我曾在今年 3 月的一篇文章里指出微信用户增长所面临的困境

更进一步,在微信的演进逻辑中,微信在整个生态中所扮演的是类似 Windows 在 PC 行业的角色。和微软不断扩大 Windows 安装量的策略类似,微信如何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用户规模,依然是微信生态能否保持活力的关键。以中国为例,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7 年年末,中国 4G 用户将近 10 亿,这和微信 10 用户账户的数据相得益彰,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微信在国内所面临的用户增长困境。

而在国外市场,微信所需要应对是来自 Facebook 系应用,如 WhatsApp、Instagram 等应用的围剿,与这些应用相比,微信在核心的社交功能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微信在中国的生态优势无法直接一直打不同国家和地区。即便是马化腾,也曾是在一个公开场合坦言:「在WhatsApp或Line主导的市场中,微信要取代他们非常具有挑战性。」

而在今日头条系的不断围攻之下,腾讯的应对策略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早先的一篇文章里,我花了大量篇幅分析微信产品设计的天然缺陷

从微信公众号供给的角度去看,微信公众号有着浓浓的传统媒体味道:每个公众号每天只能发送一次消息;每次点击发送后无法修改;公众号运营者和用户读者的互动仅限于文章等等。

尽管微信公众号的口号一直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上述这些限制让微信内容的生产和运营变得「高高在上」,比如你不可能打开手机撰写公众号文章,你也无法直接让自己拍摄的视频放到文章里……

微信公众号产品设计层面的诸多限制让微信公众号不可能成为当下流行的音视频内容的载体,也极大阻碍了微信新用户以及活跃用户的下一步发展。

这才是微信最担心的地方。

如今来看,腾讯的社交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当然不能草率地得出所谓腾讯衰落的结论,我们更愿意去关注接下来腾讯会采用什么战略,实现逆势反弹。

新兴业务:模糊不清的支付和云

腾讯过去几个季度都将支付和云放在一起,作为「其他业务」来统一计算。这一季度里,两个业务同比增长 81%,营收达到 174.96 亿人民币,占总收入的 24%,超过了网络广告的 19%。

不过,腾讯在财报里却有意干扰外界对于腾讯云业务规模的估计,财报过分强调了支付业务的发展状况,有几个数字:

  • 支付业务用户六月末月活跃账户已逾8亿;
  • 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逾40%;
  • 商业支付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首次过半;

同时还强调了由于央行存款准备金利润额上调,导致腾讯财付通盈利能力可能放缓等潜在风险。

但关于云计算规模的描述,只有这一句话有用「腾讯的云业务收入按季度连续同比翻倍」,也就是说增长了 200%,翻看 2017 年同期的财报,关于云服务的表述是这样的:

腾讯云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扩展其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目前在全球运营34个可用区。除了继续巩固腾讯在游戏、视频及直播行业提供云服务的领先地位外,本季腾讯亦提高了于TMT及金融行业的市场份额。

这也意味着,由于没有 2017 年的基准数字,你根本无法推算出腾讯云目前的营收规模。

更重要的一点,腾讯从来不公布支付业务的占比,仅仅依靠整体增速和收入,是无法反推出云服务、支付业务的具体规模和营收,这或许也是雷锋网一篇《腾讯财报中的最大秘密:云服务收入的顾左右而言他》的初衷,这篇文章最后选择了一种更复杂的推理思路:

IDC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阿里云、腾讯云分别以营收5亿美元,47.6%中国市场份额和营收约1亿美元左右,9.6%份额排名前两位,金山云位居第三,营收6839万美元。

阿里云的财年是从每年4月开始,其2017年上半年的的营收为45.94亿元人民币。我们理想状态下假设阿里云和腾讯云的IaaS收入占整个云服务收入的占比相同(当然并不完全相同),可以算出2017年上半年腾讯云的营收估计值(按2017年8月美元兑人民币约等于1:6.4)为9.2亿元,2018年上半年同比翻倍的数据则是18.4亿元。

再以金山云为基准重复测算,金山云2017年上半年营收为5.7亿元,算出腾讯云2017年上半年的营收估计值为8.3亿元,翻倍则是16.8亿元,甚至还少于如上以阿里云为基准的算法。

我基本认同这个推理,即腾讯云在 2018 年二季度的营收大概在 20 亿元以内,而如果参考阿里云 2018 财年第四季度( 2018 年 1 月到 3 月底)的 43.85 亿元营收,这个差距已经非常明显。而在腾讯的身后,金山云、华为云、天翼云的追赶步伐越来越快,留个腾讯云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了。

对于腾讯云而言,目前还缺乏真正有可以为之站台的客户案例,尤其是大客户案例。腾讯云通过大量的营销活动,的确吸引到了诸多眼球,但吸引来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个人开发者、小公司,这些客户资源更多是价格敏感型,对技术选型和运维管理并没有过多要求,由此也给腾讯埋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本月初的「前沿数控技术新媒体」指责腾讯弄丢数据一事就是一个例证,这家估值超过 2000 万的创业公司,八月云内的云计算不足 3600 元,平均每个月只有 450 元左右,这样的客户群体能给腾讯云带来怎样的营收增长动力?

如今,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服务与产品取胜的阶段。价格战并非不重要,但价格战作为一种市场宣传方式,还需要产品和服务的增值服务来保证收入;与此同时,如何让大公司,尤其是国企,接受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落地方式,也成为各家云服务公司争夺的焦点,倘若腾讯云无法在这两个方面做出突破,腾讯云市场老二的地位也将很快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