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战略」趋势下,亚马逊、微软、Google 还有哪些底牌?

谈起云计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亚马逊 AWS。的确,亚马逊 AWS 是云计算,尤其是公有云毫无争议的霸主。如果你参加过亚马逊的开发者会议 re:Invent,你会被亚马逊的客户群体所震撼,历次会议的主题演讲部分,关于 AWS 客户的「点名」行动与相声里的「报菜名」颇有几分相似。

不过,如果要把云计算等同于 AWS,或许连 AWS 自己也不会同意,因为这依然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而 AWS 的对手们,包括微软、Google、阿里云,当然也不会同意,因为他们还在快速追赶之中。

事实上,长期以来企业关于云计算的争论,比如到底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抑或是混合云,正在逐渐变得模糊。站在企业的角度,无论采用哪种云服务,最终要实现的是降低成本并提升生产效率;而对很多大公司来说,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这也是最近几年行业开始出现「多云战略」的主要原因。

我曾在一期讨论微软 Azure 增长空间的文章里提到:

亚马逊在各领域的疯狂出击,也会让更多行业的企业去重新思考云计算供应商的选择,而不管是直接选择 Azure 还是采用 「AWS+AZure+其他」的多云策略,这都是 Azure 下一步继续增长的空间所在。

而如果将视线放在整个行业里去看,云计算的这个「新时代」蕴含了大量新机遇以及新挑战,cbinsights 日前发布了一篇分析报告(原文在这里,比较冗长,有价值的信息也比较分散),列举了全球领域里的三大云计算公司,AWS、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以下简称 GCP)手里的底牌,我做了一些整理,未来我还会陆续梳理中国主要云计算公司。

关于亚马逊为何能比其他公司更早推出云计算的传闻很多,这里无意去甄别真假。但有两点非常重要,其一,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电商起家的亚马逊拥有将虚拟服务货币化的能力;其二,与其他传统 IT 企业相比,亚马逊又完全没有历史包袱。

上述两点推动了亚马逊 AWS 的快速发展,作为亚马逊最早问世云服务产品,亚马逊 S3(全称为 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一推出就有了非常好的反响,时任亚马逊 VP,现在 AWS CEO 的 Andy Jassy 这样评价:

Amazon S3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quality Internet-based storage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It helps free developers from worrying about where they are going to store data, whether it will be safe and secure, if it will be available when they need it,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server maintenance, or whether they have enough storage available. Amazon S3 enables developers to focus on innovating with data, rather than figuring out how to store it

在亚马逊的商业逻辑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飞轮效应」,这在云计算领域也同样适用。如下图所示,亚马逊作为电商企业,对于 IT 基础设施的需求非常大,使得其 IT 采购的成本会非常低,因此当亚马逊将闲置 IT 资源出租的时候,它能够做到更低价,而低价始终是打开一个新市场的最好武器,因此形成了一个「转动的飞轮」。

2006 年的时候,AWS 只有三项基本的 IaaS 服务。

在「飞轮效应」的驱动下,如今 AWS 提供 140 多项服务,横跨 19 个品类。

这些新服务给 AWS 带来的不仅是数不胜数的客户,还有令人眼红的营收增长。2017 年 AWS 营收 175 亿美元,预计 2018 年会突破 250 亿美元。仅以营收数字来看,如果 AWS 是一家独立公司,那么它的营收规模可以排在全球企业服务公司的第五位,排在它前面的只有微软、IBM、Oracle、SAP。

另一个统计里,AWS 占据了全球 IaaS 和 PaaS 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远高于微软和 Google。

不过正如 AWS CEO Andy Jassy 去年所言,云计算不是一家独大的市场,但也是一个几家寡头垄断市场:

There won’t be just one successful player. There won’t be 30 because scale really matters here in regards to cost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breadth of services, but there are going to be multiple successful players, and who those are I think is still to be written. But I would expect several of the older guard players to have businesses here as they have large installed enterprise customer bases and a large sales force and things of that sort.

微软就是其中的一家寡头。

从企业基因来看,微软本来就一家 ToB 或者说面向企业的公司。但在纳德拉取代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三任 CEO 的 2014 年,这家公司未来到底是和苹果争夺消费电子老大还是转向 IBM、Oracle 等把持的企业市场,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纳德拉让这家「中年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在云计算领域,微软的杀手锏是混合云。

混合云的流行,其根本原因还是很多大企业,由于行业特殊或者担心数据安全,需要在保证这些业务本地运行的基础上去采购部分公有云服务,并实现本地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互通。

比如洲际酒店集团就在 2017 年采用微软的混合云解决方案,用来管理其遍布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 5200 家酒店。

价格方面,目前 Azure 采用按分钟计费,而 AWS 和 GCP 则按秒付费,即便这样,Azure 在虚拟机的费用,也要低于另外两家公司。

事实上,云服务商按分钟还是按秒计费,展现的是云计算的灵活性,但更多是一种市场宣传策略,为此微软还专门做了解释。

前面也提到,微软拥有企业级服务的基因,相比于其他两家公司,微软更理解大公司的需求,在云服务领域,跨国公司更看重数据中心的数量以及分布,在这一点商,微软要完胜 AWS 与 GCP,微软甚至要在非洲开设数据中心。

虽然 AWS 和 GCP 依然可以服务非洲客户,但由于没有距离较近的数据中心,其服务能力受限于网络传输,这对要在非洲从事业务的公司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从上面那张数据中心数量的图也可以看出,GCP 的追赶道路还非常艰辛。不过,Google 在网络传输方面拥有不小的优势,根据 Cedexis 的一份研究,Google 建成了全球最快的 CDN 网络,还支持 SSL。

网络优势吸引到包括 Netflix、Spotify 以及苹果这样对于网络性能要求非常高的客户。以苹果为例,其在中国大陆之外的 iCloud 服务原先放在 AWS 和 Azure,如今已经迁移到 GCP。

Spotify 则是在 2016 年从 AWS 迁移到 GCP,如今这家公司的数据中心都托管在 GCP 上,并利用 GCP 的 CDN 节点实现全球加速。根据 Spotify 的 IPO 报告,该公司还将在未来三年购买 4.5 亿美元的 GCP 服务。

Google 另一个杀手锏是其对开源项目的热爱,截止到 2018 年 8 月,Google 已经有 42 个围绕云计算的开源项目,包括大量开源框架、工具以及数据集等。其中 Tensorflow 已经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机器学习开源框架。

数据处理能力同样也是 Google 的优势项目,作为一家长期和数据打交道的公司,Google 拥有丰富的数据处理经验,在云端,GCP 提供了 Dataflow 和 BigQuery 两大核心产品。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GCP 产品的 UI 设计简单直观,下面这个满意度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上述优势和亮点无法掩饰 GCP 目前的市场地位,对此,CEO Diane Greene 有清醒的认识:

We’re playing the long game. This thing is early. Some people estimate that only 10 percent of workloads are in the big public clouds. And if it’s not in a public cloud, it is going to be in a public cloud.

2017 年的时候,Snap 与 GCP 签下一份了五年 20 亿美金的大合同,这既是对 GCP 的认可,也给了 Google 云服务更多的自信,毕竟,云计算的一半成功故事还需要客户来书写。

不过,Snap 并没有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完全绑定在 GCP 身上,Snap 前任 CFO Drew Vollero 曾公开表示多云战略对于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We’ve been able to moderate user cost growth through the successful execution of our multi-cloud strategy. Specifically, hosting costs per user dropped from $0.72 a year ago to $0.70 in the quarter. That’s great progress in a year when our sales have more than doubled and engagement metrics have grown substantially.

在这股潮流之下,目前市场上有三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其一,微服务或容器产品被热捧。以 Docker 为例,这是一个开源的容器项目。就像这个词的本义「集装箱」所指的那样,Docker 允许允许开发者/企业快速打包自己的应用,从而让应用的迁移变得足够简单。

相比于 AWS 和 Azure,Google 在容器产品的投入更坚决,而且一如既往地将这些产品开源,比如目前流行的 Kubernetes,就是 Google 在 2015年开源的容器管理工具,Google 随后又开源了 Istio 和 Knative。

其二,我在此前的会员通讯里也提到,AWS 母公司亚马逊肆无忌惮的收购,某种意义上也在给 AWS 树立敌人。

上月,亚马逊零售领域的两大竞争对手沃尔玛和 Target,先后选择了 Azure 和 GCP。未来,倘若亚马逊依然进军不同行业,也势必影响到这些行业里其他公司对于云服务的选择

其三,并购还将持续。如下图所示,与母公司亚马逊相比,AWS 在云服务领域的收购非常保守,远远低于微软和 Google。利用收购,微软和 Google 可以在产品、人才、客户以及生态方面得以补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微软今年 75 亿美元收购 Github 所带来的行业震撼。

纵然亚马逊依然拥有超过 45% 的市场份额,但云计算市场还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新技术催生新需求,而新需求也在倒逼整个云计算行业的变革,这个变化或许就在未来 3 到 5 年内逐渐展现出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