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连接与过滤

最近陆续听到几个朋友抱怨,自己长期关注的某个大 V 或者某些公众号内容质量下滑。类似这样的反馈会经常在各个渠道看到或听到,这也让我想起不久前胡泳先生的一个演讲,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如今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知识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理解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这样的:

人类的知识一直在增长,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远远超出我们大脑处理能力的世界的呢?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把水流关小,我们就控制住了消防水管;同理,我们有一个复杂的过滤系统,我们能够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主导生物,全赖于我们创造出的复杂的过滤系统运转良好。但是我们也付出了隐形的代价:我们把知识的门槛定得太高了。

一些旧式的知识机制,比如报纸、百科全书、教材等,其权威性来自于它们为其他人过滤信息这一事实。现在我们通过知识的民主化降低了门槛,但同时很难避免某种程度的绝望,因为传统的权威失去了力量,而新的技术、新型的权威机制,却还没有完全定型。

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两种变革。其一是连接,Web 连接了人和信息,社交网络连接了人与人,如今的智能手机、物联网雏形,则让连接变得无处不在。

其二,则是信息的生产和传输加速。过往人们将采集到信息加工整理,诉诸文字,最终以图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网站编辑或管理员整合信息,让信息的传输速度加快,再后来,信息的生产和传输实现了实时化,如今我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生产信息、传输信息、消费信息,几乎感觉不到一丝时延。

但上述两个变化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最严重一点就是随着信息量的激增以及超快的传输速度,传统、权威的过滤机制已经失效, 胡泳先生分析了当下的两种过滤技术:

我们正在实验的技术主要可分为两类:算法机制和社交机制,尽管大部分我们使用的工具其实是结合了两者。算法技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能力和处理能力,从浩瀚星云般的数据中寻找出答案。而社交工具则将我们朋友们的选择,作为指南,帮助我们寻找到感兴趣的东西。

不过,他也承认,两种过滤技术有着很多不足:

比如算法过滤存在算法黑箱以及剥夺我们的选择权的问题,而如果我们的社交网络是我们新的过滤器,那知识的权威就从遥远的专家那里,转移到了我们所熟悉、所喜欢、所尊重的人所构成的网络上,这同样也会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过滤气泡: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流把相异的观点有效地排斥在外。

胡泳先生所言的两个机制也在互联网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如算法机制从搜索引擎到现在的个性化推荐,社交机制也经历了 FB、微博到微信的变化,而各个不同「版本」的算法和社交机制,也有诸多不同。

先说当下的社交机制,微信本质上是一种封闭的社交圈子,尤其是微信官方对于外部信息源的严格控制,导致信息的流通变得异常困难。当你将一个 Web 网页分享到微信群聊或朋友圈的时候,无论是打开体验还是阅读体验都无法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相比。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你的过滤机制是以大 V 来展开,但在微信的游戏规则里,大 V 过滤后的内容更倾向于来自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其最后的结果就是,与其说你建立了一个社交过滤机制,倒不如说你构建了微信内的过滤器。

而当下的算法机制在中国最新版本就是类似今日头条的新闻客户端。但很遗憾,这里所谓的算法,并非仅局限在懂你的兴趣、爱好,还有更宏观层面的考量。

今日头条能够出位的主要原因是其独特的内容分发方式,它改变了基于时间、空间以及用户订阅的限制,通过挖掘用户的兴趣点进行内容分发,而「兴趣点」就是一个十分微妙的描述——人性中绝大多数的「兴趣点」的落脚点可以极度简化到诸如性、权力、金钱等几个领域。

换句话说,倘若一个新闻客户端将上述几个简化的兴趣点推送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几乎没有多少抗拒力。更重要的是,当一条条相关内容不断刷出来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在指尖的滑动中被吞噬。

9883d45fedad8a309a55cf8d75089b1b.jpg

直到某一天,你看着满屏的美女封面图,突然发现自己的阅读品位如此之低,然后打开社交媒体大骂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的 Low。接着你又打开了今日头条,希望能找到更多逼格高点儿的「兴趣」,但很快,仅仅几个跳转,你又沉浸在性、权力与八卦的话题之中,而你又不自觉地进入到你的「兴趣」里。

这就是当下所有标榜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推荐的新闻客户端的伎俩,他们不是让用户读到有用的资讯——「有用」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的词,他们更在意的,是你的停留时间,你每天的打开频率以及你在不同内容之间的跳转次数,为此,他们拼命地鼓励你打开应用通知功能,从而可以肆意「入侵」你的屏幕,他们还「精心」给你提供满足人性最低端的内容,用偷窥欲、性欲、权力欲、金钱欲,不停撩拨你的身心,让你在一次次所谓的「阅读」中找到虚无的快感,从而交出你的时间、你的注意力。

984653f7c7975c2e0c34c1464a7cb3bc.jpg

所以,在现有条件下的利用两大过滤机制获取信息、收获知识的成本已经非常非常高了。而这一年多来所谓「知识付费」的出现,与这个背景也不无关系,早先,胡泳先生早前曾在一篇文章谈到:

相对于那个被印刷术统治的知识的黄金时代而言,现在是内容的黄金时代,但它擅长把自己伪装为知识。

他进一步指出:

有人可以用2000字把高度浓缩版的《纯粹理性批判》写出来,虽然距离康德的本意很远,但是可以满足几乎所有想读却又读不懂的人们的需求。有人可以用几分钟的flash把《美国往事》的故事梗概和人物介绍完,它满足的不是真正对这部电影有兴趣的人,而是那些又想打发时间又想粗浅了解电影剧情的人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上看,你需要付费才能购买的「知识」,不过是全新演绎过的「知识变体」,一如之前各种各样所谓「读XX史理解当下」的套路,让你产生这些古老「知识」与当下时局产生关联的虚假感觉,你所支付的费用,也不是购买知识的费用,而是「知识变体」过程中的费用

到这里,无论是免费的社交、算法还是付费的「知识」变体,最终都没有解决过滤失效的难题,或许你只能沉浸在微信的「秘密花园」里,而无法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或许你淹没在人性底层的欲望里,在一次次下拉更新的操作中的到生理与心理的快感;或许你毫不犹豫地买了又买,用金钱填补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而不去关心那些「知识」的内核。

上述机制都有一个共同点:借助他人(物)的力量来实现自我的提升。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就连牛顿也会感叹自己只不过是踩着巨人的肩膀才完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发现。

但在过滤信息层面,自己理应成为主人。我在过去几年尝试了不少围绕「社交+算法」的过滤机制,在社交层面,微信依然是中文信息的最大来源,但考虑到每个人的需求以及每个人的社交关系各有不同,因此并没有任何通用价值,反而是我希望将算法层面的过滤机制推荐给大家。

这套过滤机制的第一步就是:你到底在关心什么?

  • 国家大事?看看各大新闻网站的时政频道足矣;
  • 八卦新闻?同上+各网站娱乐频道;
  • 数码产品?各大网站的科技频道;
  • 行业消息?需要花点时间和技巧;

前面三种需求很容易满足,但「行业消息」则不那么容易实现,接下来,我以自己关注的科技行业动态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如何在 iPad 上定制科技动态资讯。

收集行业信息时最怕遇到两种情况,其一是漏过重要资讯;其二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前一种情况是消息源不够,后一种状况则是缺乏对信息重要性的判断,因此,接下来就是要覆盖足够的消息源。

我在 iPad 上使用 Inoreader 汇总科技行业的消息源,不过这里并不推荐其官方客户端,我的操作基本都在网页版上实现,下图是通过 Safari 访问 Inoreader,屏幕左侧就是我的消息源:

b835952316a825ba9cfed096fef25d6e.png

这里几乎涵盖了中美互联网几乎所有的主流科技媒体,点击右上角的「订阅源设置」,还可以找到更多相似的订阅源。

435f489e111c5a183223b07e75f8dcff.gif

通过添加足够多的内容源,可以有效保证每天不会错过行业内的任何一条重要信息,但如此多的内容,每天根本看不过来。如果你细心观察,上图的未读消息多达 10000+,事实也的确如此,而且我几乎很少打开这个页面以及 Inoreader 的 App,这就涉及到上文提到的第二个担忧:如何防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的答案是:过滤关键词

尽管身处互联网行业,但我深知自己的关注领域只有几个:人工智能、云计算。我不想错过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新闻,但同样不想在其他领域的消息里浪费时间,要满足这个需求,Inoreader 提供了非常棒的解决思路[1],如下图所示,这就是我建立的过滤机制:

09d6ba9bce2fd266d415eccc790749e9.jpg

以「人工智能」为例,根据目前的热点领域和关键词,我用下面的条件过滤订阅源的里文章,并将筛选后的结果自动发送到 Instapaper:

5d6925da4409735d8cba50002bb6751b.jpg

在这个机制的作用下,足够多的订阅源保证了我不会错过行业重大新闻,而过滤器的机制则把我最关注的几个领域的所有资讯全部发送到 Instapaer 里,每天我只需要打开 Instapaper,就能看到国内外所有关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的资讯。

相比于今日头条类的产品,上述这套机制需要你前期花不少时间来构建内容源,只有保证海量的内容源才能有效实现筛选,而筛选什么内容则完全可以自由定制以及实时调整,当这一切苦活累活干完之后,你的信息获取方式会变得非常高效,以我的切身体会来说,每天我只需要在 instapaper 里查看 20 篇文章即可,解决这些内容的时间大概只要 40 分钟。

当然,任何一种机制都不是万能的,也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多次实践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但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则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如果你都不对自己的注意力负责,谁还会可怜你呢?


  1. Inoreader 提供「免费+增值」的服务,不同版本之间的功能也略有差异,本文以高级本为例。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