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几乎与民营企业座谈会同一时间,众多民营企业家还登上了央视节目的舞台,其中马化腾就在央视《对谈》节目里袒露心声。
社交媒体上关于马化腾谈话的解读,更多层面停留在「马化腾亲口承认当年差点卖掉 QQ」的口水化讨论里,但这更像是一种掐头去尾的片段化解读,纵观整场「对话」,马化腾更是在强调两个字:「转型」。
马化腾在谈卖「QQ 」后的这段表述非常有意思:
但今天我们又面临一次新的转型,也就是从互联网的上半场,就是消费互联网,到我们认为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我们希望把互联网技术和在座的各位的产业能够结合起来。所以李董说,你们想互联网化,其实我们是想把技术产业化。
这段话也是腾讯接下来向哪里走的「指示」,接着主持人抛出另一个问题「这个熬可能是每一位企业家都有过的经历,熬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办?」
马化腾这样回答:
那就是要变,要转型。或者是正面进攻不了,一定要找别的出路,所以刚才我有一个建议就是说,你要找这种交叉跨界的地方去做创新,也就是蓝海。我们当年经验也是这样,因为原来我是做寻呼系统出身的,就是当年的BP机,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概念了。所以从BP机再到互联网,这个之间通信和互联网,其实当时也是跨界的,搞传统通信的人不懂互联网,做互联网的其实也不懂通信的这些协议、接口,所以我就找到这个机会来去开发一个系统。然后正好是跨界,可以融合。所以我们当时第一桶金其实就是BP机,然后来就变成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的QQ,互联互通。那是我们第一个业务,第一个上规模的业务,我们当时每个用户开通五块钱,基本就是独家生意,然后也没有人做,但是也不知道怎么能够做起来。因为收费渠道很难,当时跟运营商代收费,5元钱包用,从(用户)话费收上来,这就是一个很细分的市场。那我们做内容产业的时候,我们的股东,我们外国这些董事,他们也反对。我们的南非大股东说,你们一个像硅谷这样的科技公司,怎么会去做好莱坞这样的内容,影视、游戏、音乐,他们觉得是跨界,完全不可能。
两个回答放在一起,也为不久前腾讯公司架构调整做了最好的注解。过往,腾讯从通讯行业到互联网内容行业是一次跨界,如今,腾讯需要从消费互联网转型到产业互联网,同样也是一次跨界。
二
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是在这段电视节播出的同时,腾讯也在南京召开了全球合作伙伴大会,马化腾并未到场,而是以一封公开信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腾讯的战略转型计划,他首先提到了腾讯最新结构调整(如下图所示)。
并坦言这次调整,「我们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思考和酝酿」。接着,他部分解释了这样的思考过程: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在拉开。伴随数字化进程,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
腾讯一直说专注做连接,希望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服务。我们越来越发现,除了实现人与人的连接,如果大量的“物”与“服务”不能全面数字化升级,那么“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就难以迭代。
要让个人用户获得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必须让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把数字创新下沉到生产制造的核心地带,将数字化推进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会是一个空中楼阁。
接下来,腾讯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
同时也为腾讯接下来的发展设定了「小目标」:
我们非常愿意成为各行各业最好的“数字化助手”,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帮助传统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让每一个产业都变身为智慧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
- 接下来,我们要做好“连接器”,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
- 还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备的“数字工具”;
- 同时我们更要做好“生态共建者”,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激发每个参与者进行数字创新,与各行各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数字生态共同体”。
这是腾讯开放战略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希望实现的新目标。
而在此次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高级副总裁汤道生首次以「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负责人的身份登场,并首次向外界介绍了腾讯不同产业互联网部门的负责人,比如负责智慧出行的副总裁钟翔平、负责智慧医疗的副总裁丁珂等等。
如果以公司架构调整正式宣布的时间算起,距此次合作伙伴大会只有仅仅一个月。即便是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个月内「蹿出」如此多的产业互联网布局和思考,因此,马化腾所言的「一年思考和酝酿」具有一定可信度。
但对腾讯的产业互联网发展而言,依然有诸多变数
三
其一,人。腾讯架构调整后,一位资深媒体人如此评价腾讯新架构下的负责人:「汤道生是低配版的胡晓明」。胡晓明是阿里云现任总裁,也是阿里巴巴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相比于植根产业多年的胡晓明,汤道生长期以来都沉侵在 C 端市场,更具体的说,是在社交领域。
有媒体这样描述汤道生:「在腾讯的高管团队中,汤道生低调务实,默默执守着腾讯过去数年最重要的产品——『QQ』。」
我们当然不能仅以过去的履历来给出未来的判断,但 C 端与 B 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从客户群体到商业模式再到产品研发结构,几乎都是全新的挑战,作为总负责人的汤道生,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决定着腾讯产业互联网转型的效果。
其二,文化。汤道生在接受「界面」采访时,谈及到一个重要的文化变化:不搞「赛马机制」。
所谓「赛马机制」,是腾讯内部的一种竞争机制,不同的团队独立做功能类似的产品,谁能最终在内部胜出,谁就可以得到公司更多的资源,微信,也是这样的机制下从内部多个移动社交产品中脱颖而出。
但在 B 端市场,客户变成了企业,无论规模大小,企业对于产品的需求与个体消费者不同,企业在酷炫技术之外,更追求产品的功能、稳定性、开发周期和服务,汤道生这样说:
这次的调整,就是想原来不同的团队融合在一起,有更清晰的方向,大家一起合力为行业打造解决方案。因为TO B的需求非常广阔和多元,就算我们把所有的力量都加进来,也未必能覆盖客户所有的需求。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做的一系列事情都围绕行业客户来展开,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全力以赴。
这是对腾讯长期以来企业文化的「挑战」,同时也涉及到不同部门、团队的利益,汤道生也淡到这一点:
我们曾经有些客户,从腾讯不同的团队采购了不同的产品,每个产品团队出一份合同,同一时间他可能会收到不同的合同,虽然这些事情不会经常发生,但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的 TO B业务的方式。所以CSIG的成立,把团队放到一起,我们能够打通多个产品去考虑这些业务的流程,然后以一个界面去服务,也让客户更放心。
如何能将技术开发、销售、售前售后服务统一到一个平台或架构里,从而形成一股合力,将是对汤道生,甚至马化腾的重大考验。
其三,云。正如新事业群的名字「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所指,腾讯云只是这个事业群的一部分,这也是腾讯云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的必然结果。
与阿里巴巴的产业互联网逻辑不同,腾讯云一开始与其他 B 端产品线是割裂的,而在此次部门整合后,腾讯云的位置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反而有可能是继续下降,汤道生在谈及云计算的作用时,说了这么一番话:
……是以行业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做的调整,云基础设施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云也分成很多层,比如IaaS, PaaS和SaaS,再往上则涉及到多个产品融合到一起。
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这样定义云的角色:
我们对于智慧产业,有很多种说法,比如:工具、基础设施等。在未来的新的产业互联网时代,这种对于信息能源的使用,各个产业是非常需要的。所以我们把云比喻成产业互联网时代,“信息能源发动机”,这是云的角色,为各个行业提供新的动力和能源。在出行案例里,大家可以看到云是这样的位置。
简言之,在新的事业群里,腾讯云的发展方向将由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所左右。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此举也的确避免了与阿里云的正面碰撞,但 IaaS 初步格局已定,并不代表腾讯云就可以稳坐国内第二的位置,尤其是腾讯云的底层技术如何,能否支撑上层的相关行业解决方案,始终是一个谜团。
其四,生态。大公司都喜欢谈生态,而在 2B 市场,生态又是重中之重,此次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展现了对合作伙伴的「热情」,在负责腾讯云合作伙伴生态建设的副总裁谢岳峰的演讲中,分别从返佣收入、产品分成、服务收入三个方面,希望得到合作伙伴的响应,从而打造围绕腾讯云、智慧解决方案的生态。
不过,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过去半年,腾讯至少投资了 6 家与云计算相关的公司,包括灵雀云、东华软件、销售易等。坦率来说,投资是迅速获取行业合作伙伴的最快方式,但如何恪守投资、合作的边界,以及,如何处理这些腾讯体系里的「干儿子」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也将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腾讯 2B 业务发展的重要观察点。
四
马化腾所提出的所谓「下半场」理论,并非是对消费互联网发展前景的看衰,更多的原因在于,身为腾讯这样体量的大公司,其自身增长必须依靠足够多的产品线,而在现在,当游戏、社交(微信)、短视频等核心产品,或因政策原因或是运营问题而无法再上一层楼时,如果仅仅依靠广告,根本无法支撑起腾讯的市值。
事实也的确如此,曾在 2017 年大涨 114%,并以 4.5 万亿港元跃居全球前五大市值的腾讯,在 2018 年前十个月里,市值较最高点蒸发了 1.8 万亿港元,约合 1.6 万亿人民币,有媒体折算,这相当于贵州茅台(8428亿)+招商银行(7465亿)两家公司市值的总合。
而在最近一系列调整、讲话和布局之后,腾讯的股价正在悄然回升中,但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