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个周末,由阿里巴巴发起的双十一购物节持续占领媒体版面。走入第 10 个年头的双十一,已经被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中国电商企业们包装为一个营销窗口,大家集体在这一天或这一段时间内展示给自平台的「吸引力」,并用一个个精心琢磨的数字来帮助媒体撰写震撼的标题。
作为双十一「始作俑者」的阿里巴巴,过去十年所做的事情,的确深刻改变了中国商业生态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好奇心日报》周末的一篇文章谈道:
去会场前,我在复兴中路的一家面馆吃饭。年近五十的店主和收银员用上海话说着修手机的事。年轻的收银员提高声音说:“不好修就买新的,反正今晚就是双十一了。”说着拿出手机打开天猫,用普通话一字一字的念出“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生活在中国你不太可能避开这个节日。我手机短信应用前 5 屏都是来自天猫店铺的促销信息。而北京、上海等城市最热闹的地铁站早早就换上了天猫双 11 与品牌们合作的广告。你可能记不住具体的品牌,但是很难忽略其中的猫头和 11·11 标志。当然,期间也夹着京东、苏宁的广告。
也因此,双十一俨然成为一种信号,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信号,或者更近一步,将其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缩影,这在 2018 年阿里巴巴股价下跌以及中国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语境里, 2018 年双十一的成绩,也变得尤为特殊。
二
关于此次双十一的成绩不再赘述,过去的二十多个小时,全球科技媒体以及科技娱乐媒体们都有相关报道。
不过,与这些数字相比,双十一前阿里巴巴 CEO 张勇接受美国 CNBC 的专访更具看点。在马云即将退休的过渡期内,阿里巴巴需要一个可以向欧美市场介绍公司发展的人,张勇也在这次专访中,以双十一的意义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阿里巴巴体系以及未来战略,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向华尔街展现阿里巴巴对于未来的布局和思考。
此次访谈中,张勇以欧美市场可以理解的语言谈论阿里巴巴的战略,比如对新零售的阐述:
When we talk about new retail, 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online commercial world and offline brick mortars are not separate worlds. And if you look at the customer base today, everyone is living in the internet. Everybody is the internet user. You have the same customer base. You must have the same commercial world. It’s all about how to innovate online and offline to a whole digitalized commercial world……
在中美贸易战的敏感话题上,张勇的表态也非常老道:
Well, I would say nobody likes trade war and nobody like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economic condition. But what we always do is that to try to find opportunities in the tough time. If people have some pain points, this means some opportunities. How to help people in the tough time to get more business,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in the global markets……
在我看来,此次访谈里最重要的一段话是张勇对于阿里巴巴云计算业务的表述,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every business in the future will be powered by cloud. We are very happy to build this cloud infrastructure in a new digital era and support all business…… I think cloud will be … the main business of Alibaba in the future……
三
张勇对于阿里云地位的表述,不仅引起海外媒体热议,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媒体们广泛报道的新闻点,其意义具有多重性。
其一,从全球云计算格局来看,亚马逊 AWS 和微软 Azure 位列前两名,全球第三到底是谁有颇多争议,阿里云、IBM 和 Google Cloud 在不同分析机构的方法论里都有资格成为第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全球云计算的格局还有诸多可能性。
上月,IBM 高价买下红帽软件,蓝色巨人进一步展现了对于云计算,尤其是混合云市场的野心。而阿里云上月也宣布在英国开设两个数据中心,加码欧洲云计算市场。
不过,阿里云在云计算需求旺盛的美国市场,依然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阿里云的美国市场扩张也出现了诸多变数,The Information 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阿里云或暂停在美业务,引发众多关注。
此番张勇的表态,也进一步向外界,尤其是华尔街释放了一个信号,阿里云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张勇希望将云业务和阿里巴巴体系做一个捆绑,以此来对标亚马逊 AWS,在最新一季财报公布后,两家公司云服务的营收规模对比:阿里云 7 亿美元/季度 VS AWS 66.79 亿美元/季度。
显然,阿里云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这是支撑阿里巴巴股价回升甚至进一步跨越的重要支撑,如果 AWS 能加速亚马逊成为万亿俱乐部成员,那么阿里云为何不能推动阿里巴巴再增长呢?
其二,云计算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尤其是利用云计算的平台效应,还可以延伸出新的技术和服务,所有这些都需要巨额投入。在新一季的财报里,尽管阿里云拿下了 56.67 亿人民币的营收,但该季度的经营收入则是 -11.65 亿人民币,这也意味着,目前阿里云还处在烧钱投资阶段。
此次财报中关于云计算部分的描述中,还有一段对于飞天系统 Apsara 2.0 的介绍:
Apsara 2.0 是基于专有分布式计算架构的云计算操作系统的全面升级。该系统使企业具有增强的计算性能,灵活的混合云实施和更高效的网络连接。通过升级,开发人员可以利用阿里云IoT解决方案为大规模连接设备提供边缘计算功能,并与云网络无缝集成。
这段略显技术的表述,其目的却是在传达阿里云两个新产品的信息:混合云和 IoT。
在今年 4 月份的云栖大会深圳分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上台发布了 IoT 战略,同时将 IoT 定位为「一条新的主赛道」,与电商、物流、金融、云计算平行。
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未来当然不排除和其他「主赛道」一样单独成立一家公司运营,但至少在未来两个季度内,IoT 会继续依靠阿里云来实现产品和生态的扩展,这也会成为一个巨额投资的领域。
另外一点,9 月份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正式宣布进入芯片领域,并发力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虽然以「平头哥半导体」公司的方式运营,但这款芯片或者这一系列芯片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服务阿里云以及 IoT,从而进一步提升云服务以及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所有这些都是烧钱,而且是极度烧钱的领域,在马云逐步隐退的背景下,外界普遍对于阿里巴巴新管理层能否坚持如此高昂的投资持怀疑态度,至少张勇这番话传递出来的信息,以及阿里巴巴 PR 对于国内信息传播的调节,都是为了解答这些疑惑。
其三,进入 11 月份,百度、腾讯先后推出一系列围绕产业互联网的布局。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不仅带来了自动驾驶,还宣布了面向智能城市的解决方案(ACE),同时也宣布将北京、上海(部分地区)纳入百度智能城市的「势力范围」。
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尽管马化腾未能出席,但腾讯还是向外界全面展示了新架构下的一系列新产品,尤其是腾讯产业互联网的思考。
不管百度的智能城市还是腾讯的金融,都已经介入到阿里巴巴的业务体系。尤其是百度智能城市,其直接对标了阿里云的「城市大脑」。事实上,阿里云「城市大脑」在将近两年的实践过程中,尽管已经在杭州、苏州等地方落地,但缺乏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的样本案例。
不过必须承认,智能城市依然是一个巨大市场,也将成为产业互联网落地实践的重要场景。阿里云拥有城市实践的先发优势,未来如何应对来自百度以及腾讯的挑战,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看点。
四
最后补充一个细节。阿里巴巴所属的香港《南华早报》周六发表了一篇长文,标题具有典型的英文标题党风格:How Singles’ Day has helped Alibaba ascend on an AI-powered cloud in China。
文章首先从双十一的火爆,引出支撑双十一的技术,也就是阿里云。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阿里云的技术优势,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文章的落脚点放在了赋能,即这些来自双十一的技术积累都将通过阿里云赋能多个行业。
这一系列并不太寻常的操作,也将成为马云退休过渡期内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