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微软又又又卖下了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本周三,微软宣布收购对话机器人创业公司 XOXCO。该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 Slack 上的对话机器人Howdy,它可以帮助用户安排会议,另外,该公司也在 GitHub 上想开发者提供开发工具 Botkit。
收购金额并没有具体透露,但此举也进一步展现出微软在 AI 战略中的战术,收购。
算是这次收购,仅在 2018 年,微软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完成了 4 笔收购:
- 2018 年 5 月,收购 Semantic Machines,这是一家语音和对话机器人的创业公司,创始人为前 Siri 首席语音科学家 Larry Gillick;
- 2018 年 7 月,收购 Bonsai,一家基于 Google Tensorflow 进行开发的 AI 软件公司;
- 2018 年 9 月,收购 Lobe,这是一家研发 AI 开发工具的公司,最重要的是,Lobe 的理念是要让普通人都可以快速上手人工智能开发。
- 2018 年 11 月,收购 XOXCO;
与其他领域不同,AI 创业公司在专利、产品以及客户方面几乎没有多少积累,以微软上述收购的案例来看,Lobe 在收购时只有一个 Beta 版本的产品,用户通过网页来进行机器学习模型组装,别说客户,甚至连商业模式都谈不上。
因此,巨头在 AI 领域的收购,更多还是看重其背后的人才积累。在人工智能相对宏大的领域里,这些创业者能够定义 AI 需求,从而开发出一个相对粗糙的产品,这本身就足以展现创业者的能力。
二
上述收购也多少反应出微软在 AI 方向的思考:对话。其中,Semantic Machines、XOXCO 都是该领域顶尖的创业公司。
「对话」绝不仅仅只是语音助手或智能音箱这么简单,站在一个产业层面的角度去理解,「对话」将成为驱动新一轮人机交互或者计算革命的重要「窗口」——一如当年微软核心产品「Windows」所扮演的角色那样。
咨询机构 Gartner 将「对话平台」纳入 2018 年 10 大战略科技趋势。
Gartner 认为,利用「对话平台」,企业可以和客户建立新型关系,而这种新型关系可以大幅提升获取新客户的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客户转化率,最终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盈利空间。
今年的 5 月的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演示的人工智能打电话场景震惊世界,但这个技术并不是为了炫酷,而是 Google 在展现自己对于对话技术的积累和探索。而到了今年的 Google Next 大会,Google 就将这些技术整合到「Contact Center AI(呼叫中心AI客服)」解决方案里。
微软的目的,也是要成为「对话平台」底层技术的提供者。
2016 年微软在 Build 大会上正式发布 Bot FrameWork,这是一套用于开发和部署对话机器人或者 Chatbot 的服务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开发者可以快速开发对话机器人,并将其接入到相关应用中。
当时的 Bloomberg Businessweek 还在封面报道了这个产品(如上图所示)。文章提到,微软的对话机器人设想,也受到微信服务号、订阅号的启发:
The technology that most impressed him was WeChat, which started out as a chat app but has grown into something much bigger. Users make
hotel reservations, split bills, make doctor appointments, buy movie tickets, and shop via text message.The power of chatbots “was somewhat accidentally invented by WeChat, but now Facebook sees it and everybody is building similar experiences,” he says. “I think Microsoft has a leadership role to play.
这并不为过,自 2007 年开始,iPhone 与 Android 「联合」制定了手机体验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 App 来获取服务。基于庞大的用户基础,微信通过订阅号改变了内容分发的方式,利用服务号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用户获取服务的习惯,小程序的出现,则是微信更具野心的尝试,我在 2017 年的一期会员通讯里写道:
……当 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机,App Store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使用方式,一个个 App 就成为用户与手机产生交互的唯一触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浏览器,如 Chrome、Safari 变得无足轻重,用户不会在浏览器上输入「taobao.com」购物,也不会打开12306 的网站买车票,这些需求都可以在相应的 App 中完成,而微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改变用户使用移动应用的习惯,从打开一个个 App 到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相应的小程序。
三
相对于微信在对话领域的「攻城把寨」微软则低调的多,部分原因在于,微软希望用工具、平台、生态来打造一股技术潮流,这是典型的前互联网时代科技公司的做法。
而从技术上看,对话机器人的发展并不顺利,受限于自然语言理解的瓶颈,当下对话机器人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下图是 Facebook 对话机器人的表演。
2017 年开始,随着智能音箱市场的爆发,「对话」也进一步延伸到语音领域,无论是亚马逊 Echo 还是 Google Home,其以声音带来的情感交互短时间内赢得市场认可。
更进一步,从文本、语音再到图像,更多方式的对话交互将加速对话平台的发展,这个领域的竞争也会继续升级,Google、微软之外,亚马逊早已发布了对话平台 Lex,本月底,AWS 将召开一年一度的 AWS re:Invent 大会,届时,亚马逊会给 Lex 带来怎样的升级,非常值得关注。
在中国,阿里巴巴和百度都有一定优势。阿里坐拥海量的电商交易、客户服务数据,并有完善的商业化应用场景,在阿里云产品库里,,有一款名叫「云小蜜」的对话平台:
云小蜜是一款面向开发者的会话机器人,支持在不同的消息端上实现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智能会话,如网站、APP及实体机器人等。用户可以在云小蜜中配置自己特有的知识库实现智能问答,也可以通过多轮对话与第三方API集成实现自助服务,如:订单查询,物流跟踪,自助退货机器人等。
百度的优势则来自自身多年积累的自然语言理解和语音技术。2017 年,陆奇加入百度后,迅速整合并以 DuerOS 为对话技术的统一输出平台。
官方宣传里,DuerOS 开放平台被定义为「为企业及开发者提供的一整套对话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开放平台」。不过目前来看,企业对于该平台的需求,更多还停留在消费级产品层面上,也就是将 DuerOS 的相关技术整合到消费设备里,作为一个新卖点,鲜有企业利用对话平台开发面向企业的服务。
当然,必须声明一点,「对话」以及「对话平台」的发展,还处在相对早期阶段,当技术的进步速度以及用户对于「对话」的接受能力不容低估,尤其是当微软、Google、阿里巴巴等巨头都在布局这个领域的时候,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更值得跟进。
最后看一个围绕语音、对话的采访,来自 Bloomberg 科技节目当家主持人 Emily Chan 与 Siri 创始人之一的 Dag Kittlaus,版权限制,请点击这里前往 YouTube 观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