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云服务负责人易主、为什么 Google 玩不转云、押注 AI 三年的 Google 云计算又何去何从?

今年 2 月的时候,Google CEO 皮查伊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透露,包括 Gmail 企业服务、Google Drive 企业服务在内的整个云服务,已经是一个每季度 10 亿美元的业务。

这个数字当时引发行业热议,尽管并未公布具体云服务的营收规模,但众多行业分析师还是将 Google Cloud 放在亚马逊 AWS 和微软 Azure 之后。今年 5 月份,Gartner 发布全球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的魔力象限,如下图所示:

Gartner 的魔力象限包括纵轴和横轴两个指标,其中横轴是前瞻性(Completeness of Vision),反应的是企业的产技术能力、市场领导力、创新能力等;纵轴是执行力(Ability to Execute),主要考量产品的易用性、服务能力和技术支持能力。

通过两个指标,Gartner 划分出四个象限,从而形成了对市场格局的基本判断。Google Cloud 虽然和 AWS 和 Azure 有一定差距,但还是踏入 Leaders 象限。而去年的时候,Google Cloud 还处在 Visionaries 显现,这个象限里的公司,技术前瞻性上颇具潜力,但产品打磨以及服务能力还比较欠缺。
img

但在 10 月财报公布后,皮查伊用一系列含糊的回答来应对分析师对于云业务营收的问题,他表示,云业务的投资效应正在显现,营收增长还需要一定时间。

这个回答让很多分析师感到不快,由于没有透露任何最新数字,这也导致分析师们无法预估出当下 Google Cloud 的营收规模,来自大西洋证券的一位分析师随后写道:

There were notably no metrics in relation to the cloud business, which we view as not an overly encouraging sign……

现在来看,这位分析师的判断或许是正确的。至少,Google Cloud 的发展状况并没有得到 Google 认可。上周五,Google Cloud CEO Diane Greene 正式宣布将在明年 1 月离职,并将由前 Oracle 高管 Thomas Kurian 接任。

这也再次将 Google Cloud 放在了聚光灯面前。

在咨询机构 Synergy 10 月份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球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份额中,Google Cloud 的份额虽然增长了 1%,但排在全球第四的位置,其市场份额增速也低于微软 Azure,与 AWS 持平。

img

显然,这个成绩并没有达到 Google 的预期,事实上,Google 开始「认真」做云服务,不过三年光景。2015 年 Google 整合旗下三大云相关的业务,正式成立全新的云端服务部门,并邀请 Vmware 创始人 Diane Greene 为该部门负责人。

此举意义重大,这是 Google Cloud 各项服务整合的起点,包括 Google for Work(SaaS 产品)、Cloud Platform(IaaS 产品)、Google Apps(PaaS 产品),从而也将 Google 所有云服务的研发、销售、客服整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Diane Greene 作为企业级市场的「老兵」,她的到来也正式宣告了 Google 云服务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真正切入到企业级市场,Diane 的经验和人脉也成为 Google Cloud 最大的保证。

2015 年开始,人工智能开始逐步被公众熟知,2016 年,Google Cloud 顺势而为,推出一系列基于 Google 云端服务的机器学习产品,一时间吸睛无数。与此同时,Google 还将图像识别大拿李飞飞招致麾下,出任首席科学家,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在 Google Cloud 产品线中的影响力。

目前 Google Cloud 里的人工智能产品包括:

  1. Cloud AutoML:这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云端自动化机器学习产品组合,包括神经架构搜索技术(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Technology)、learning2learn以及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等,旨在进一步降低机器学习的门槛,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
  2. Tensor processing units:这是 Google 自主研发的机器学习专属处理器,今年已经更新到第三代,并且推出了面向边缘计算的 TPU Edge 处理器。
  3. 基于 Kubernetes 的混合云:Google 今年开源了 Kubeflow 产品,旨在提供混合云和分布式的机器学习能力。
  4. Kaggle:这是一个超过 200万用户并且拥有 12000 个数据集的平台,也是目前全球数据科学家最多的社区,2017 年,Google 正式收购了这个社区。
  5. 基础研究。Google 目前拥有 Google Brain 和 DeepMind 两大研究机构,也是全球两个人工智能顶尖研究机构,不过目前并没有太多信号证明这些研究如何应用到企业级产品里。

过去三年时间,Google Cloud 一直希望通过机器学习作为突围而出的捷径,上述一系列布局和整合,的确让 Google Cloud 拥有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号召力,但 Google Cloud 的这些成绩,更多的是「Google」的生意,而非「Cloud」的生意,或者换句话说,Google Cloud 的企业级服务能力,尤其是大企业的服务能力,始终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坎。

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像是一个企业文化或企业基因的玄学问题。Google 长期以来形成的工程师文化,促使这家公司在新技术上不断创新,以云服务为例,早在 2008 年,这家公司就发布了面向 PaaS 服务的 Google App Engine(以下简称 GAE)。

简而言之,GAE 提供了一个利用 Google 底层技术来构建 Web 应用的平台,开发者可以方便地部署自己的应用。

这在遥远的 2008 年是一件非常炫酷的事情。彼时,亚马逊 AWS 只能提供最底层的 IaaS 服务,而微软的 Azure 还要至少两年才会发布,但 GAE 作为一款典型的 Google 产品,迷失在炫酷的技术与实用的功能之中,忽略了企业客户的核心诉求:稳定性

Google 越成功,其内部的文化惯性也越大。一年前,Diane Greene 曾邀请前英特尔数据中心部门负责人 Diane Bryant 出任 COO,外界当时普遍认为,如此两位在企业级市场拼杀多年的人在一起,或许可以加速 Google Cloud 与 Google 的「切割」。

img

但事实却也非常残酷,仅仅七个月后,Diane Bryant 就离开了 Google Cloud。

如今,所有的难题都摆在了 Thomas Kurian 面前,他同样是企业级市场的「老兵」,过去的 20 多年时间,他都在 Oracle 工作,已经做到了 Oracle 2 号人物,若不是和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之间的矛盾,他或许将成为这家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一大是微软)的掌门人。

img

对 Thomas Kurian 而言,他首先要做的,是调整整个云服务的产品理念:技术含金量高的产品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产品

人工智能同样如此。人工智能当然还将是 Google Cloud 关注的领域,但 Thomas Kurian 的到来,会更进一步关注这些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场景,从而让企业心甘情愿地掏钱。

这也是最难的一步,如果你关注 Google Cloud 的官方博客或者其在 Youtube 的官方频道,你会不断看到这支团队又有哪些新产品和新理念,但真实用户,尤其是大客户的的反馈却非常少。

其次,Google Cloud 里的产品整合。目前 Google Cloud 包括涵盖了 IaaS、PaaS 和 SaaS 等多个产品,这些产品理应成为 Google 云技术整体输出的出口,不过情况并不乐观。

7 月份,Google Cloud 迎来一个重磅客户 Target 连锁超市,引发行业轰动,但 Bloomberg 记者 Mark Bergen 却在随后的 Google Cloud Next 大会上注意到一个细节

Case in point: The bulk of Target’s cloud spending goes to Google, McNamara said, but the company hasn’t bought G Suite apps like Gmail and Drive, despite all the new bells and whistles unfurled this week. “It’s never been on my priority list,” McNamara said. “Our business is selling dresses and cornflakes, it’s not collaborating on documents.” Target pays for Microsoft’s office productivity software instead.

而 Thomas Kurian 在 Oracle 先后管理过数据中心、硬件以及应用软件等多个团队,这些管理经验有助于其在 Google Cloud 的产品整合。

第三,Thomas Kurian 需要再次向企业级市场重建 Google Cloud 的品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 AWS、Azure 拥有不小的市场份额,但即便是美国云服务市场,也依然在高速增长中,尤其是在企业「多云」策略的影响下,企业对于云服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样化,这些新的需求会促使包括 Google Cloud 在内的云服务商继续开拓新的产品线,从而抢占更多市场机会。

随着 IBM 收购红帽,从而进一步推进其混合云的策略后,阿里云也在这一年持续推进其国际化步伐,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持续发力。2019 年,Google Cloud 也会面临不少压力,能否力挽狂澜,值得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