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会员通讯,你会看到围绕 CB Insights 发布「年度 100 大 AI 创业公司」里的解读:
- AI 创业窗口正在关闭;
- 面向企业市场的 AI 产品越来越多;
- 中国特色的「To G」商业模式;
上周,数据分析公司 CB Insights 发布了全新的「年度 100 大 AI 创业公司」榜单,这也是 CB Insights 连续第三年发布该榜单。

春节前的最后一期会员通讯里,我谈到了所谓 AI 公司是一个不确定的市场概念,而 CB Insights 这份年度榜单里,还有诸多值得思考的点。
之前的会员通讯里,我也提到 2019 AI 领域的三个变化趋势,包括创业领域的两个观察:
其一,AI 创业窗口已经关闭,这个领域的资金已经流入到头部公司,长尾公司会活得很难,兼并、破产、被收购的事情会非常多;
其二,越来越多的 AI 产品会聚焦到企业市场,尤其是帮助企业解决效率问题,这也意味着 AI 的竞争已经从技术赛道延伸到产品、服务赛道;
这意味着:AI 创业公司的早期融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企业 AI 的争夺战愈演愈烈。
CB Insights 的数据也验证了我的判断。下图是过去 5 年 AI 创业公司融资阶段的比例图,每一个柱状图底部是早期的种子投资或天使投资,相比于其他阶段的公司,这个阶段的公司数量在整个 AI 公司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

事实上,硅谷投资机构 a16z 合伙人 Frank Chen 也曾发出「警告」:*接下来几年,没有投资人会继续投资 AI 公司**。在一篇名为* In a few years, no investors are going to be looking for AI startups 的文章里,Frank 认为,一如 80 年代的关系型数据库、90 年代的 Windows 软件、21 世纪初的云和移动 App,在「软件吃掉世界」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未来几年没有 AI 技术的产品将是不可想象的。
在 100 家 AI 创业公司里,有 33 家公司属于「Enterprise tech」类别,如果再算上面向企业人事、产业、法律的类别,这个数量可以增加到 43 个,下图是部分公司。

AI 公司扎堆企业市场,让 AI 领域具有「To B」的竞争属性。与此同时,还有一个「To G」的市场也在快速增长之中,这里的「G」就是「Government」。
CB Insights 的年度 100 个 AI 创业公司里,共有 6 家公司属于「To G」类别,如下图所示。

这其中,又有三家公司来自中国,分别是 SenseTime(商汤科技)、Yitu(依图)、Face+(旷视科技)。有趣的是,这三家中国创业公司也在全球 AI 公司融资榜上拥有一席之地,下面两幅图很能说明这一切。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商汤、依图还是旷视,这些「To G」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脸部/图像识别的公司,考虑到他们的主要生意都是在中国大陆,这也让整个围绕 AI 生意的讨论变了味道,这是一个无比残酷但必须要接受的现实:在政府需求的刺激下,依靠海量的脸部数据,中国大陆造就了多个全球「AI 独角兽」。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知名学者,Yoshua Bengio 对中国的当下表达过自己的担忧,在春节期间接受 Bloomberg 采访时,Yoshua Bengio 认为政府应该严格管理脸部数据的使用,这条新闻也毫不意外地没有被国内媒体「引进」。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月的达沃斯论坛上,资本大佬索罗斯也透露出对于中国 AI 领域发展情况的担忧,你可以在这里查看索罗斯演讲的文字稿。
这也再次引出了一个命题:AI 领域的最大客户到底是谁?
或者更准确也更接地气的一个命题:谁会是中国 AI 领域的最大赢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