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AI 寒冬、人机关系、苹果最重要的产品以及中国人的幸福观等 #WeeklySpot 011

导读

本期的「Weekly Spot」,你会看到以下精彩推荐。

在 AI 领域,新 AI 寒冬是否即将到来?于此同时,「AI+人」正在产生的协同效应如何进一步塑造人类生活与工作,一个长达 30 分钟的 Keynote 可以给你很多启发,而《华尔街日报》则展现了机器人、AI 对于城市的塑造……

对于人机关系,GPS 在过去 30 年里如何改变了人类对于方向感的认知,如果将 GPS 引发的影响作为一个观察的入口,人机关系的演变越发有趣。比如 Product hunt 创始人 Ryan Hoover 就发现,「No Code」正在释放人类在机器面前的创造力;而「中国互联网的老朋友」凯文·凯利则提出了「MIRRORWORLD」的概念,借着机器的视觉能力,人类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也在重塑。

本周关于苹果的新闻很多,通过一个 iOS 13 概念视频,你可以理解为何这是 2019 年苹果最重要的产品更新;另一个苹果重要的产品则是 AirPods,这个小小的耳机到底有多流行,一组数字和图表可以展示其威力。

杂志「封面秀」全面升级为「杂志导读」,我将推荐一周内主流期刊值得关注的文章和观点。这一周里,《经济学人》介绍了一本讨论中国人是否幸福的书,《纽约客》报道了一个谎话成精的畅销书作家、《连线》杂志的封面文章是「双面马斯克」……

当然,本周还有一本旧书推荐,套用莎士比亚一句经典的台词:世界就是一个游戏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游戏者,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玩好几场游戏……

观点和故事

新 AI 寒冬将至?这篇文章的逻辑是,当下 AI 的流行是深度学习的进步,但深度学习的局限性或许也会让 AI 的未来变得暗淡无光,那么基于深度学习的 AI 行业是不是会迎来新的寒冬呢?这篇文章试图以历史的视角对未来作出预测,点击这里阅读。

「No Code」的威力。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Product hunt 创始人 Ryan Hoover,作为一位长期参与技术创业的「nerd」,Ryan Hoover 注意到了一股趋势「No Code」,简而言之,就是整个行业出现了大量无需编程经验和技术就可以实现创造性的产品,从早期的 WordPress 让搭建个人网站变得足够简单,再到打造 Newsletter 的 Mailchimp、Revue 以及网络自动化应用 Zapier、Airtable 等。无数这样的应用和工具大大降低了用户创造的门槛,从想法到产品的距离正越来越短,你可以在这里阅读这篇文章。

a16z 合伙人 Frank Chen 年度关于机器学习的视频。 Frank Chen 长期关注 AI 领域的进展,每一年他也会发布一个关于 AI 与机器学习的分享,今年的主题是「AI+人 的协同」,Frank 用了大量案例来佐证当下 AI 需要人类积极参与的场景,非常有启发意义,推荐大家观看,你可以访问这里,在 YouTube 上观看。

iOS 13 的概念视频,我曾不止一次说过,iOS 13 将是今年苹果最重要的产品更新,甚至比下半年的 iPhone 还重要,推荐一个 iOS 13 概念视频,可以想象一下苹果硬件与「理想系统」搭配后的效果。

点击这里在 Youtube 上观看。

AR 是下一个伟大的数字平台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互联网的老朋友」凯文·凯利,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MIRRORWORLD」,简而言之,就是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文章指出,未来的人类将和「MIRRORWORLD」互动,就像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做事情一样,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观点靠不靠谱暂不作评论,不过最新的一个消息是,苹果刚刚任命了 AR 产品营销负责人

被割裂的互联网以及潜在的「中美互联网大战」。《华尔街日报》的这篇长文谈到了中美两国日渐分裂的互联网形态。在中国,移动应用是主流,用户可以通过一个 App 满足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需求;而在美国,尽管 Google、FB 垄断了不少流量,但依然留个开放互联网不少机会。这两种不同形态下的互联网体验,正在加速两国用户对于互联网的理解,随着 5G 的到来以及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海外扩张,中美互联网商业模式与数据隐私之间的博弈也在加剧。你可以在这里阅读这篇分析。

AirPods 到底有多流行?长期观察苹果公司的博客作者 Neil Cybart 的最新文章,总结了目前互联网上对于 AirPods 的各种「传说」,比如这个视频

另一个观察的角度则是 Google Trends,如下图所示:

img

你可以这里查看这篇总结。

AI、机器人以及自动化如何塑造城市?来自《华尔街日报》的一篇长文,介绍了一个被机器人和自动化改造的城市样本,一个颇具未来场景的城市发展路径,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未来图景。

GPS 三十年,到底机器和人谁改变了谁?《好奇心日报》的这篇文章,以 GPS 的历史以及发展历程入手,进一步探讨了人与机器的关系,文章谈到了法航事故后的航空业:

法航的悲剧之后,航空业的解决方案并不是给人更多控制权,而是让自动化更彻底,飞行员也接受更多培训适应自动驾驶系统,而不是彻底接管它。

但从结果看,这并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刚刚进入千禧年时,每 59.48 万次飞行就会出现一起致死空难,但最近五年已经达到了将近每 300 万次航班才会发生一起致死空难的程度。这背后的原因除了飞机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外,与 GPS 技术的普及是分不开的。

减少人类这个不确定因素之后,航空业变得前所未有的安全。机器证明了自己的优越性,它的话语权在人们生活中的权重逐渐变强,而人脑的判断便显得没那么重要。

正如文章最后所言,不管 GPS 发明者之一的 PBrad Parkinson 喜不喜欢自己的作品, GPS 「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习惯,也永远改变了人类和机器的关系」,那么 AI 与自动化呢?你可以在这里阅读这篇很有启发意义的长文。

图书和电影

人生如戏,人生也是一场游戏

春节期间又重读了一本:《有限和无限游戏》(豆瓣链接)。

套用莎士比亚一句经典的台词:世界就是一个游戏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游戏者,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玩好几场游戏。

这是一本不到 200 页的小册子,但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所指的那样,这本只有 10 万字组成的读物里,作者詹姆斯·卡斯以一己之力,将自我、政治、社会、文化、权力以及语言、性等多元化的话题放放在一个二元游戏的视角中一一展开讨论,字里行间流露出宗教福音书常有的睿智说教,凯文·凯利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改变了我对生活、宇宙和其他一切事情的看法。」

img

这本书的开篇已经足够吸引人:「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这是一段让你无法拒绝的文字,同时也是这本书里最值得反复咀嚼的一段话。像极了数学里的公理定义,作者将世界划分了两个互相对立,又互相关联的游戏模式,通过定义两者的关系,实现了对彼此存在的定义。

作为前纽约大学宗教系教授,该书作者詹姆斯·卡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神论者。上世纪 80 年代,卡斯和几个不同院系的同事聚在一起,从不同学科角度切入到博弈论研究之中,卡斯的同事们或是从数学视角、或是从自然科学出发,重新梳理了博弈论理念在各自学科的作用,而卡斯,则发现博弈论之于游戏理论的意义。

卡斯在其个人网站回忆当时的情形,随着每周讨论和研究的深入,他开始思考游戏的本质,博弈论讨论的是赢得冲突或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但在游戏世界里,游戏虽然有赢有输,不过有的游戏却需要避免获胜,因为获胜就意味着游戏的结束。

这些思考最终促使卡斯在 1986 年出版了这本书。从一开始,卡斯就将其思考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全视角,他的讨论从未离开游戏,却也从未局限游戏。

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你会聆听到作者如何用自己的二元游戏观来演绎现实世界的多元化的命题,你也会领略到观察自我、政治、社会、文化、战争等人类自身存在核心命题的新视角。正如作者所言:「只有意识到边界不过是我们的视域,边界才能被打破,我们所凝视的,是有限的,必定不能打破边界。」

杂志导读

《经济学人》:「社会主义复兴」、中国人是否幸福

img

这期杂志的封面主题是欧美「社会主义的复兴」,同时还配发了两篇文章予以解读,文章指出这股潮流并非仅仅是对当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回应,同时还发出了一系列警告。

这期杂志中国板块的「Chaguan」,介绍了一本中国人是否幸福的新书:Chinese Discourses on Happiness。这是一个论文集,几位作者对于中国人的幸福感展开了多元讨论,你会发现官方定义的「幸福」、富人的「幸福」与普通阶层的「幸福」之间的巨大真空,而利用舆论的力量,当局正在制造一种「全新的幸福」。你可以在香港出版社的官网下载这本书的预览。

本期《经济学人》的所有文章都可以在其官网上查看,点击这里查看。

《纽约客》:谎言说了一千遍之后……

img

这期杂志的封面标题是「Love Interest」,封面图也和本周的情人节相呼应。本期有一篇有趣的长文,Ian Parker 发现,畅销书《窗里的女人(A Woman in The Window)》作者 Dan Mallory 是一个玩转谎言的高手,他的一系列公开发言几乎都是谎言编织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行业(出版)以及一个社会的某种写照,为此本周的《经济学人》还在「书评」部分讨论了「语言到底如何传递信息。

你可以在这里浏览本期《纽约客》的所有内容。

《连线》:双面马斯克

img

2 月份的杂志封面主题是马斯克的「双面人生」,主要聚焦在其如何推动特斯拉发展这条线上,马斯克既是天才也是魔鬼,我特别喜欢这篇封面文章里的一段话:

A few years ago, two Tesla workers were having drinks at a hotel bar across from the Fremont factory when Musk walked in. He was alone except for a bodyguard. They asked Musk if he would like to join their table. Musk sat, and after a few uncomfortable moments started talking about the TV shows he liked, car- toons like South Park and Family Guy. Everyone ordered expensive Scotch and began recounting their favorite epi- sodes from The Simpsons. It was fun. They laughed a lot. It didn’t feel normal, exactly. But it also didn’t feel scary or bad, as it so often did inside the factory. They could have been anyone, just ordinary friends catching up. Then, after a few hours, Musk paid the bill and walked away, back into his chaotic, frenzied, tigerlike life.

你可以在官网上阅读这篇长文。

另外,这期杂志还有一篇讨论 Netflix 推出的互动式剧集《黑镜》的文章,这篇文章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模仿《黑镜》的形式,让读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如果你可订阅了《连线》杂志,可以在其电子版里感受一下。

Zhao Saipo

View posts by Zhao Saipo
赵赛坡,科技博客作者、资深科技观察家、付费科技评论 Dailyio 创始人、出品人,覆盖 3000+ 付费用户。 曾担任 TechTarget 中国区记者、频道主编、AI 自媒体「机器之心」前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