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处理家庭一些事情占据了大量时间,本周的「Weekly Spot」暂停一周。
智能音箱市场格局与展望(2019 年 2 月版)
本周 Dailyio 发布了全新的电子书《智能音箱的崛起》,如果你是 Dailyio 的年度付费用户,可以点击这里免费下载。
我在这本电子书的开篇部分写道,「或许,连亚马逊也不会意识到,原本一款瞄准欧美假期购物季的「粗糙产品」会成为新一轮计算设备变革的引领者」,这句判断也很快有了数据支撑,来自咨询机构 Strategy Analytics 的数据显示,智能音箱是 2018 年最热门的消费电子产品。
来看一组数字:
- 2018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增长了 95%,达到 3850 万台,一个季度的出货量就超过了 2017 全年出货量;
- 2018 年全球智能音箱总出货量达到 8620 万台;
- 亚马逊、Google 依靠低价产品策略,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
- 苹果的 HomePod 在该季度销售额增长了 45%,市场份额为 4.1%。
而在 Strategy Analytics 总监 David Watkins 看来,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 圣诞假期期间,智能音箱和智能屏幕(带有屏幕的智能音箱)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
- 智能屏幕在 2018 年第四季度占总出货量需求的10%以上;
- 目前全球主要的智能屏幕产品包括 Google 的 HomeHub、亚马逊的 EchoShow 以及百度的小度在家;
- 2019 年,智能音箱市场的重要变量也将是带有屏幕的智能音箱;
上述几个数字和预测分析也基本符合我对这个行业的判断,而透过下面这张图,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解读。

其一,智能音箱行业里的六大玩家各自有不同诉求。从时间上看,亚马逊、Google 是最早布局者;从地区分布而言,阿里、百度和小米只面向中国市场;而从产品线和价格而言,苹果独树一帜,旗下只有一款 HomePod,且价格最贵;
其二,作为价格最贵的一款智能音箱,HomePod 可以拿下全球 4.1% 的市场份额颇令人意外。这个数字所展示的,更多还是体现了苹果生态,尤其是 iPhone 生态的巨大影响里力,毕竟,对于没有 iPhone 产品的用户,HomePod 也无法使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苹果当下强调的所谓「服务」,可能还有更广义上的含义,即基于苹果生态体系的「服务」,HomePod 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其三,在六大玩家里,小米的表现最糟糕,这部分受累于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下滑,导致产品发布的延期。而在这一周,小米也发布了一个带有屏幕的智能音箱:小米小爱触屏音箱。根据官方的介绍,这款音箱的功能主要包括:
- 初期会支持 IoT 设备操控、自定义闹钟样式、幼教内容、串流视频(爱奇艺)播放等特性;
- 四月的更新后,会再加入串流音乐(QQ 音乐)播放、一句话拨打 / 接听电话、家庭相册、门铃显示等功能;
至此,国内带有屏幕的智能音箱将出现百度和小米争霸的局面,相较于小米在智能家居市场的散点布局,百度 DuerOS(百度智能家居产品的操作系统)目前还有一定的差距,2019 年如何应对,值得关注。
其四,Strategy 只列出了六个玩家,在「其他」的类别里,还需要留意几个潜在的玩家。比如华为,2018 年开始,华为开始在智能手机之外大力推进其智能家居的布局,并且在 2018 年 10 月发布了第一款 AI 音箱,从战略的角度去看,华为模仿了小米的思路,而在研发投入、执行力上,华为已经在智能手机上展示了其实力,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领域的中枢,华为接下来的产品发布策略令人期待。
另一个则是三星。The Verge 的消息称,三星计划在今年 4 月发布智能音箱 Galaxy Home,这款音箱将搭载 Bixby 语音助理,其产品的落脚点也是作为三星智能家居的交互中枢。值得一提的是,三星的这款音箱早起更多还是针对欧美市场,其竞争对手也是亚马逊和苹果,不过 The Verge 援引三星相关人士的说法,「这是唯一可以和用户进行多轮交互的 AI 音箱」
2019 手机保卫战
下周,一年一度的 MWC 又将开幕,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的盛会,也是 2019 年手机保卫战的开始。「手机保卫战」是我在 2018 年 MWC 期间提出的一个名词,大意是说,在智能手机 10 年之痒之后到底路在何方的大背景下,整个行业——从运营商到手机制造商——为止探寻的解决方案。
而在 2019 年手机保卫战打响前,一份来自 Gartner 的数据令整个行业感到一丝寒冷,这份数字有几个要点:
- 2018 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销量为 4.08 亿部,按年仅增长 0.1%;
- 三星市占率 17.3% 继续排行全球第一,第二位及第三位分别为苹果及华为,市占率分别15.8%及14.8%;
- 华为的市占率按年显着上升4个百分点;
- 2018 年第四季度,iPhone 的销量为 6450 万部,按年下降11.8%;
- 2018 年第四季度,华为销量超过 6000 万部;
Gartner 的分析指出,智能手机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端手机的需求持续放缓,究其原因,包括创新乏力、价格上涨等,这也是 2018 年苹果、三星、华为等高端手机系列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这些难题能在 2019 年的 MWC 找到答案吗?
答案并不乐观。
我曾在 2018 年 MWC 期间谈到 5G 作为保卫手机的重要力量,寄托了太多手机行业的希望,但这个希望至少在 2019 年,还是一个「希望」而已。
的确,下周的 MWC 会有不少「5G 手机」,但从实用的角度去看,这些手机几乎不具备可用性。且不说首批「5G 手机」价格高昂,更重要的是 5G 网络建设还有非常大的空间。以北京为例,只有金融街、海淀稻香湖,以及国贸地区的央视大楼等有少数的网络信号。
不仅是 MWC 上亮相的「5G 手机」,整个 2019 年的「5G 手机」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拯救」。过去一段时间媒体热议的所谓「手机 1分钟下载一部大片」不过是 5G 大带宽的一个技术特点而已,但如果以此作为卖点,显然是大材小用,这个说法也相当于说「 4G 手机相比 2G 可以更快地发送短信」。
事实上,如果参考 4G 网络对于智能手机的革命性意义,或许会发现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场景创新都是 2G 甚至 3G 时代无法想象的,比如国内的直播、短视频(生产、消费),国外的 Snap 等产品,其带来的巨大价值远远超过了 2G 时代的语音(电话)、文本。
从这个角度去看,5G 之于智能手机的意义,网络速度提升更多是一个噱头,真正的创新还需要借助更多技术的加入,比如「手机+AR」,这是苹果过去几年发力的方向,2018 年开始,华为也在其旗舰手机里加入了 AR 元素,这当然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从网络到功耗再到生态,都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
其次,折叠屏能拯救智能手机吗?比如三星本周发布的这款手机,如下图所示,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手机。

但依然有诸多不确定性。
折叠屏手机天然建立在屏幕灵活的基础上,它继续延续了由 iPhone 引领的触控交互,远没有带来真正的交互创新,这也意味着,用户在折叠屏设备上的体验,与普通手机并不太大差异。另一方面,除了官方应用外,第三方应用的适配短期内同样无解,这恰恰也是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两点也导致了当下用户对于折叠屏的关注,更多是建立在尝鲜的基础之上,而手机厂商也会采用价格手段限制绝大多数用户,比如三星这款手机的价格高达 1600 美元(约合 13000 人民币)。

既然 5G (这里特指 5G 网速)和折叠屏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到底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技术创新呢?我个人看好两个方向:语音和 AR。
事实上,媒体对于智能手机发展的渲染,太过于聚焦在外在形态,却忽略了其核心的东西:人机交互。
为什么第一代 iPhone 具备革命性的意义?因为它改变了过往智能手机只有物理按键的交互方式。为什么 iPhone X 被吐槽了那么多还拥有巨大影响力?因为从这一代 iPhone 开始,苹果又去除了一个物理按键,并将手势交互与设备完整融合在一起,也为行业其他公司的相关产品提供了参考。
而语音和 AR,则有望将智能手机带入到一个全新的交互阶段。语音交互虽然发展多年,但还是借助智能音箱得以普及,智能手机的语音交互,如何超越语音助手的局限性?如何将语音命令与手机操作结合起来?这需要的是 Google、苹果、微软等巨头给行业带来启发,也需要整个行业——从操作系统提供商到设备生产商再到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合作与博弈才能实现。
AR 所代表的——如凯文·凯利所言——一个「镜像世界」,利用手机 AR 的全新交互,智能手机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实现了完整的连接,也将延续智能手机作为终极个人计算设备的重任。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包括苹果、Google、华为已经开始在移动设备上布局 AR 应用以及 AR 开发,3 月底华为 P30 发布会,5 月的 Google I/O 以及 6 月份苹果 WWDC,都将构成观察 AR 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综上,2019 年的「手机保卫战」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2019 的智能手机行业注定不好过,噱头、概念、互黑……会成为贯穿这一年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