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loud 的四个变化、百度财报首提云服务以及 BAT 云博弈的三条线索

这期会员通讯讨论两个话题:

  • Google Cloud 新 CEO 带来的四大变化;
  • 百度财报首次提及云计算收入以及观察 BAT 云服务的三条线索;

Google Cloud 新收购背后的野心

上周,Google Cloud 完成一笔重要收购,该公司在 2 月 19 日的官方声明里提及,计划收购 硅谷的数据公司 Alooma,Google Cloud 声明里写道:

Leading companies across every industry and around the world are moving to the cloud to be more agile, secure and scalable. As organizations modernize their infrastructure to digitally transform themselves, migrating mission critical systems and the data that powers their business success can be daunting. No matter where your data is stored—on premises, in our cloud, or multiple clouds—we want to make that information accessible, valuable, and actionable.

That’s why today we’re announcing our intent to acquire Alooma, a leader in data migration. Alooma helps enterprise companies streamline database migration in the cloud with an innovative data pipeline tool that enables them to move their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to a single data warehouse.

上述两段话基本解释了此次收购的逻辑,也反应出当下云服务领域的几个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全球范围内的云计算需求依然旺盛,但企业客户的需求正在变得多样化;
  • 企业上云的主要困境不仅是业务迁移,还有数据迁移;
  • 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云计算公司需要提供更多的数据产品供企业客户做选择。

另外,Alooma 也是 Google Cloud 长期的合作伙伴,该公司主要提供数据集成和迁移业务,帮助企业快速将本地数据迁移到不同的数据仓库,包括亚马逊 AWS、微软的 Azure 以及 Google Cloud 等。从这个角度上说,Alooma 不仅拥有丰富的企业服务经验和客户资源,而且也对 Google Cloud 的友商们十分了解,这也让这笔收购具备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 Google Cloud 新任 CEO Thomas Kurian 的第一笔收购,他在上月正式上任,但他所面临的激烈竞争格局,丝毫不亚于当初他在 Oracle 启动云服务时行业态势。

月初的财报会议上,皮查伊主要分享了一组关于 Google Cloud 客户的数字,但相当模糊:

  • 100 万美元的客户单子相比去年翻倍;
  • 多年合同的客户数量翻倍;
  • G Suite 付费用户达到 500 万;

而路透社在上周发布的一个报告则显示,Google Cloud 的客户数量,尤其是大客户数量远远不及亚马逊

路透社的这份报告汇总的是全球大型上市公司公开披露文件里对于云服务商的介绍,虽然企业一般都不需要披露云服务商,但路透社还是从 5000 家企业里找到了 311 家,虽然样本数据不大,但依然可以作为观察当下云计算客户数量和分布的参考:

  • 共有 5 家公司明确指出,他们采用了 Google Cloud 的云服务,其中市值最大的是来自法国的道达尔石油公司(全球六大石油公司之一)和汇丰银行;
  • 采用 AWS 的企业高达 227 个,包括在线旅行服务公司 Expedia、工业巨头西门子;
  • 采用微软 Azure 的企业共有 69 家,包括武器制造商 Azon Enterprise 和数据公司 Dun&Bradstreet;
  • 还有 34 家公司表示采用了多云战略;

这也意味着,对于 Thomas Kurian 而言,如果说当初 Oracle 的云服务是无法赢得行业信任,那么当下的 Google Cloud 则是无法得到大公司的认可。

这也是 Google 长期以来所推崇的企业文化的「恶果」,我曾在去年的一期会员通讯里提及:

过去三年时间,Google Cloud 一直希望通过机器学习作为突围而出的捷径,上述一系列布局和整合,的确让 Google Cloud 拥有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号召力,但 Google Cloud 的这些成绩,更多的是「Google」的生意,而非「Cloud」的生意,或者换句话说,Google Cloud 的企业级服务能力,尤其是大企业的服务能力,始终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坎。

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像是一个企业文化或企业基因的玄学问题。Google 长期以来形成的工程师文化,促使这家公司在新技术上不断创新,以云服务为例,早在 2008 年,这家公司就发布了面向 PaaS 服务的 Google App Engine(以下简称 GAE)。

简而言之,GAE 提供了一个利用 Google 底层技术来构建 Web 应用的平台,开发者可以方便地部署自己的应用。

这在遥远的 2008 年是一件非常炫酷的事情。彼时,亚马逊 AWS 只能提供最底层的 IaaS 服务,而微软的 Azure 还要至少两年才会发布,但 GAE 作为一款典型的 Google 产品,迷失在炫酷的技术与实用的功能之中,忽略了企业客户的核心诉求:稳定性

Google 越成功,其内部的文化惯性也越大……

不管是 Vmware 创始人 Diane Greene 还是英特尔数据中心部门负责人 Diane Bryant,都无法从根本上给 Google Cloud 带来质的变化,前者三年后黯然离开,后者不过在 Google 呆了七个月。

而在 Thomas Kurian 成为 Google Cloud CEO 的这几周,外界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确定 Google Cloud 重点发力的几个行业,包括零售、医疗、制造、媒体以及金融。以医疗为例,Google Cloud 展示了一个基于云端的医疗信息 Demo,该功能将允许医生随时「无障碍」访问信息,目前产品还未上线。

其次,扩建 Google Cloud 的销售团队,尤其是推进面向大企业的云服务销售。Kurian 曾在之前的高盛投资者会议上指出:「目前大公司们对于 Google Cloud 十分感兴趣」。

根据之前ZDnet 的报道,NBA 球队金州勇士队已经开始使用 Google Cloud 作为其官方云服务,Google Cloud 将为其提供云基础设施、数据数据以及面向球迷的用户体验服务等。而 Google Cloud 另一个新客户则是英国报纸《电讯报》,据了解,《电讯报》早在 10 年前就开始使用 Google 文档服务,最新的消息则是,《电讯报》正式将自己的基础设施迁移到 Google Cloud 上。

第三,加速投资和并购。也是在 2 月份,皮查伊通过 Google 官方博客宣布了 Google 2019 年的投资计划,其中就提及了关于云服务的相关投资,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点:

  • 资金:2019 年数据中心和办公楼建设的预算为 130 亿美元;
  • 数据中心:在内华达州、俄亥俄州、德克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新建数据中心;

目前 Google Cloud 已在美国有 9 个数据中心,再加上 4 个后,Google Cloud 的数据中心将达到 13 个。

另外,在几大云服务公司里,Google Cloud 在收购上一直不活跃,随着 Kurian 的到来,外界也普遍认为,Google Cloud 的收购步伐会加快,其原因就在于 Kurian 曾在 Oracle 主导了多笔收购,包括 2004 年收购人力资源技术公司 PeopleSoft 以及 2005 年收购 CRM 公司 Siebel 等。

事实上,至少还有两家公司可能被收购:

  • 开发与协作公司 Atlassian:在 GitHub 被收购后,Atlassian 会成为市场上争夺开发者资源的焦点;
  • SaaS 公司 ServiceNow:这是一家扎根 SaaS领域的老牌云计算公司,提供企业服务管理和 IT 运营,一旦被收购,无疑将大大增加 Google Cloud 在企业市场的信任 ;

第四,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加速 Google Cloud 对于企业业务需求的认识,比如加快推进混合云策略,其最新发布的混合云平台测试版被命名为「Cloud Services Platform」,旨在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云服务。作为此次测试版的一部分,该混合云平台将利用 Kubernetes 帮助企业更好地创建和管理微服务。

CNBC 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Kurian 希望能进一步开发或收购面向特定行业、更易用的应用程序,以此为切入点,逐步赢得大公司的信任。

百度公布云业务规模、BAT 云服务博弈的三条线索

上周,百度发布 2018 年第四季度财报,其中首次提及了百度云业务的规模,官方透露的数字显示,第四季度百度云业务营收为 11 亿元人民币。

对比阿里云此前公布的 66.11 亿人民币季度营收以及腾讯云 2018 前三季度的 60 亿元营收,营收 11 亿的百度云业务也跻身到国内公有云营收的前三。

在财报的要点里,如下图所示,百度介绍了云业务的几个关键词,比如支撑春晚红包、开源边缘计算以及区块链等。

img

在中国云计算的历史上,BAT 的当家人曾有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公开讨论云计算,在那个略显「遥远」的 2010 年,当李彦宏不相信云计算、马化腾云计算觉得太早的背景下,事实上也只有阿里将云计算看作下一步的重点发展战略。马云当着李彦宏、马化腾的面说道:「我们自己公司对云计算是充满信心和希望……阿里巴巴拥有大量消费数据、支付宝交易数据,我们觉得这些数据对我们有用,对社会更有用。」

这也左右了随后 8 年 BAT 的云计算发展方向。握有先发优势的阿里云依然是国内第一、全球前列的云计算巨头,腾讯、百度则在摇摆不定的战略面前失去了方向,甚至公众一度将百度云归类于百度网盘……

2018 年,百度和腾讯都在云服务上做出了巨大调整。腾讯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百度则将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将企业 AI 技术的输出放在了这个部门。

如果再加上阿里云的架构升级,云和 AI 也将成为 BAT 的新战场,而百度首次公布云业务规模,进一步放大了自己在行业里的声音,也让这个战场的充满了各种变数。

但依然有几条线索。

其一,云计算的市场规模还有巨大潜力。更烦上 IDC 的一份关于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报告,2018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包括IaaS、PaaS、SaaS)超过 30 亿美金,这也给了腾讯、百度等企业抢占市场的机会。

其二,云和 AI 的结合依然是 BAT 的 PR 与产品争夺的焦点。将 AI 融入到云服务里,也可以在 BAT 各自云部门的名字里体会到,百度的智能云事业群、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以及腾讯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而从 PR 宣传与产品方向,AI 都将是 2019 年 BAT 云服务的重要命题。事实上,将 AI 应用到企业领域,也是当下 AI 落地与商业化的重要途径,BAT 会在 2019 年如何布局值得长期关注。

其三,如果回归到云服务本身,BAT,尤其是百度、腾讯,必须在云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包括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库、存储等基础能力的比拼,也会成为贯穿 2019 年的焦点话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云服务本身是一种服务,这也考验着这些互联网公司的企业服务能力。如何更好地理解企业客户的需求、并用合适的技术满足这些需求,而且,中国市场广泛存在的私有云、混合云需求,也极大考验着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落地能力,这一切对于曾经躺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显然进入到了另一个模式里。

综上,在阿里云耕耘多年后,2019 年的中国云计算市场也将进入 BAT 三大巨头博弈的新时代,作为行业第一的阿里云,也需要拿出更多技术和服务的创新,以继续领先行业;而百度、腾讯的追赶以及华为的努力,也势必加速整个行业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