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 MWC 上,微软发布了 HoloLens 2,下面这个官方视频可以提前感受一下(如果无法正常观看,可点击这里跳转到 Youtube 上观看)。
国内科技媒体爱范儿在现场的报道:
……全新的 HoloLens 拥有全新的外观。经过改进的锁扣装置不仅能使佩戴变得更加简单,也大幅度地加强了舒适度。根据微软的介绍,为了能够覆盖更多不同头颅形状的人群,微软通过扫面上千人的头部来帮助进行 HoloLens 2 的佩戴优化。结合轻质碳纤维材料以及全面的轻量化设计,所得出的结果就是三倍优于初代的佩戴舒适感。
……
HoloLens 2 首先被提到的升级点是沉浸感,除了视野范围翻倍以外,显示也更加细腻,每一度视角像素密度达到 47 像素。这是什么概念?Alex Kipman 在介绍时举了个例子,说这种视觉上的提升相当于视角从 720P 的屏幕转到 2K 屏幕。另外,微软还在鼻梁架中新加了一对摄像头,来帮助测算佩戴者的瞳距,以获取更优秀的视觉体验。
佩戴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如下图所示:

爱范儿也注意到,微软很强调 HoloLens 的交互模式:「支持眼动追踪以及支持对全息投影进行点按、拖拽、缩放等交互操作……也正式支持语音操控,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进行任务切换、系统操作甚至是对全息投影的操控。」
相比于第一代的产品,HoloLens 2 从设计到交互都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微软将发布会放在 5G 热度奇高的 MWC 上,也足以看出微软对于这一代产品在 5G 时代正式落地的决心。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会员通讯里提及,AR 将成为后移动互联网时代里的一个重要技术趋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手机摄像头如何开启增强现实的伟大时代?》、《为什么 5G、折叠屏拯救不了智能手机市场?》),如今微软将 HoloLens 放在 5G 即将到来的背景下,更让人期待全新的硬件与交互,会定义一个怎样的计算时代。
但这个过程注定漫长。
从 Google Glass 到 HoloLens
广义上看,任何在现实世界进行的数字内容叠加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增强现实」的产品。如果以这个标准去看,美国的 Snap、国内的美图秀秀以及无数数不胜数的滤镜类应用都具备了这一特点。我曾在一篇会员通讯里谈到这个趋势:
如今,手机摄像头已经具备了实时的增强现实能力,你打开摄像头,任意添加各种元素(滤镜),无论最后的产品是静态影像还是动态影像,都是一层对现实的增强、创造甚至伪装。科技公司们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都是「让你的生活更美好」这么简单,更像是让「你的生活看起来(感觉起来)更美好」。
但上述几个所谓的「增强现实」应用场景缺乏两点:
- 硬件形态:几乎都是手机;
- 交互模式:延续了智能手机的触控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Snap 曾经推出过一款眼镜 Snaptacle(如下图所示),这款产品的落脚点,是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输入模式」,活跃 Snap 社区。

不过遗憾的是,自 2017 年开始,Snap 的这类尝试几乎宣告失败,不过这个失败与 AR 无关,而是其社交产品策略的问题。
另一个敢于在消费领域推出 AR 硬件的则是 Google。
2012 年的 Google I/O 上,Google Glass 的亮相绝对是一个惊喜。如下面视频所展示的(如果无法观看视频,请点击这里跳转到 Youtube),这款产品为「现实」叠加了无数「虚拟」的存在,以一种酷炫的方式一度让人以为触摸到了未来,不过仅仅三年,这个美梦就破灭了。
关于 Google Glass 的失败分析有很多,但我个人觉得以下几点最具代表性:
- 行业趋势判断失误:2012 年的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还处在巨大的红利期,即便是强大 Google,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行业发展潮流,这也意味着,Google Glass 所代表的 AR 只是 Google 的自嗨;
- PR 策略失误:就像上面这个视频所展示的,Google Glass 异常高调的 PR 策略放大了公众的预期,而铺天盖地的科技媒体报道,进一步吸引了公众的关注,也为后面的各种差评埋下了伏笔;
- Google 公司文化与硬件开发的冲突:Google 可以将 Gmail Beta 版本停留数年以修复各种 Bug,但这种软件、互联网开发的思路并不适用一款硬件,而当 Google Glass 以「Beta 版本」亮相,几乎也是以「Bata 版本」发售;
2015 年之后,Google Glass 也正式退出了消费市场,舞台的中央留给了微软,这年 1 月,微软在 Windows 10 预览版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微软的 AR 设备——HoloLens。
从产品层面来说,HoloLens 与 Google Glass 并不是一类产品,一个最简单的区别,Google Glass 所显示的信息集中在眼镜的棱角上,相比之下,Hololens 则可以实现数字信息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尽管不完美,但已经具备了该有的样子。
另外,HoloLens 产品分发也一定程度上吸取了 Google Glass 的教训。
比如同时针对消费市场和企业市场,而消费市场高达 3000+ 美元的售价也高于 Google Glass 当初 1500 美元的价格;再比如,HoloLens 的时间周期也非常长,2015 年1 月发布,2016 年 3 月推出开发套件(非常少的开发者可以拿到),2016 年 8 月开始北美市场开售,2017 年进入中国市场,这样步步为营的策略,不仅能够不断打磨产品,还可以在生态建设上取得突破。
我们可以说 Google Glass 是一个失败的产品,但 Hololens 1 则是一个几乎成功的产品,它成功地为微软开辟了全新的计算平台,也随着 Hololens 2 的发布,微软的 AR 产品定位更加清晰:云。
微软 AR 策略的本质是云服务
来看一下 HoloLens 的定价策略:
- 消费市场:Hololens 2 单机定价 3500 美元;
- 企业市场:软件 Dynamics 365 Guides+硬件为订阅制,一年订阅的话,每位用户美元225 美元,三年订阅的则是每位用户美元125 美元;
微软在现场还展示了 Hololens 的「可定制性」,比如外观设计,微软为 Trimble 公司定制的 HoloLens 2 安全帽,外观上符合该公司的实际生产需要,还配备了为其所开发的行业应用。
事实上,如果环顾整个行业,AR/VR 的确在企业级市场有了丰富的应用案例,来看几个例子:
- 数字试衣间:比如一家来自多伦多的 NextTech 公司,就利用 AR 帮助中小电商公司的用户直接在手机或电脑上看到自己的穿戴效果,虽然其效果不算最好,但对于中小电商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技术突破;
- 沃尔玛采购 17000 个 Oculus Go 的头盔:根据沃尔玛的说法,这些设备将用于员工培训,帮助员工理解新技术、更好地协作以及培养客户服务意识;
- AR 会议室:Spatial 公司向企业提供了一套基于 AR 的会议解决方案,你可以在这里查看这个产品演示。
上述几个例子展现企业级市场 AR/VR 的丰富应用场景,也是微软为 HoloLens 设定的市场范围,微软 CEO 纳德拉更是援引多个行业(包括医疗、制造等)利用 Hololens 的应用案例,直接表示:「这正是我们开发技术的初衷…..」

与此同时,微软也为 HoloLens 打造了一系列周边。
- 2018 年发布的 Dynamics 365 Remote Assist,可以让戴着 HoloLens 的现场工作人员与专家互动交流;
- Dynamics 365 Layout,这是去年推出的3D布局应用程序
- Dynamics 365 Guides 搭配Hololens 2 一起发布,这款应用能够赋能员工通过实践进行学习。通过逐步指示,Guides可指导员工学习他们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需要了解和使用的相关工具和部件,强化了学习过程。
- 上周,微软官方还宣布将推出适用于Android设备和 iOS 的 Dynamics 365 Remote Assist 应用程序;
这一系列以 Dynamics 365 为命名的产品组合,全部基于微软的云平台 Azure,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如果想要用好 Hololens,也就必须采用 Dynamics 365,也必须使用 Azure 云平台。微软也利用这样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进一步提升 Azure 云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AR 市场迷思
我曾在 2017 年苹果发布一款视频剪辑应用 Clips 时认为,这是苹果 AR 战略的重要布局,我在当时的会员计划里写道:
某种意义上说,Clips 肩负着 iOS 设备走向增强现实( AR )的艰巨任务。Bloomberg 梳理了苹果 AR 团队的重要成员……至于这个团队的最终目的,当然是押注 AR 的交互方式,研发新一代 AR 设备,比如 AR 眼镜, 但 Bloomberg 的线人也表示,这个产品上市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也意味着,现阶段的苹果的 AR 战略,基本还是围绕 iPhone、iPad 摄像头周边的计划,也是此次推出 Clips 的真正意义。
Clips 更像是一个官方试探,随后的 WWDC 上,苹果也首次发布了 ARkit,这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套件,开发者可以利用 ARKit 开发面向 iOS 的 AR 应用。
2018 年更新到 ARKit2,苹果与皮克斯密切合作,「打造了一种名为 usdz 的开放文件格式。这种经过优化的文件格式,在保留原有的强大图形和动画功能基础上,还能更好地支持使用信息、Safari 游览器、邮件、文件等 app 共享内容。usdz 文件格式支持Quick Look for AR 功能,可以让用户将 3D 物品搬到现实空间中查看。 」
这一系列布局也让 iOS 的应用生态有了一个新品类,AR 应用。

类似地,Google 基于 ARCore,也打造了一个 Android 平台的 AR 应用生态。
微软、苹果(Google 可以归于苹果一类),这三家公司在 AR 的策略选择,也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当下整个市场的迷思。
首先,对于苹果而言,iPhone 依然是摇钱树,而 iOS 生态更是,这也意味着,苹果对于新技术的探索以及落地,始终都离不开 iPhone 或者 iOS,ARKit 就是苹果进一步增强 iOS 生态的重要布局,我们格外期待 iOS 13 会给 ARkit 带来怎样的升级。
其次,不管微软曝光了多少黑科技,它依然是一家 2B 的公司(关于微软的企业业务,我曾在今年的一篇会员通讯里做个详细分析),尤其是当云成为微软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时,一切技术需求都会归结于云端能力的输出,Xbox 不例外,Office 不例外,HoloLens 也不例外,在微软云——边的策略里,HoloLens 扮演着重要的枢纽角色,同时也将是微软「入侵」垂直行业的利器。
第三,除了这两大类的巨头,这个领域还有巨大的机会和需求,尤其是各类行业的特殊应用,因此会催生一大批创业公司,而即将到来的 5G 则将加速整个行业的成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