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锋万字访谈透露出阿里云发展的三个线索

钛媒体昨天发布了一篇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的专访(访谈全文在这里),这也是张出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后的第一次专访。作为国内云计算领域无可争议的老大,阿里云的一举一动都令行业关注,张建锋的此次访谈也透露出诸多有用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采访发生在 2019 年 3 月 21 日云栖大会之后,此次大会上,张建锋首次以阿里云智能总裁的身份站在舞台上,阐述阿里云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演讲全文在这里),而他先谈了云计算的未来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IT 基础设施的云化」。这个论点更像是对传统 IT 基础设施服务商宣战,过往的 IT 硬件、软件采购正在成为历史,云化的 IT 基础设施将推动整个市场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阶段。

其二,「核心技术互联网化」。如果说上一个论点是宣布旧时代的终结,那么这个论点强调了则是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互联网化。其出发点在于,阿里云拥有阿里巴巴体系里的核心技术,而阿里巴巴体系又是当下全球业务最复杂的一个巨头,也因此,张建锋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我们运营了全球最大的零售平台,也运营着全球最大的支付平台,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把自己一整套的系统用互联网技术来构建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最佳实践,这都是经过双11、双12反复考验的一套系统,证明这套技术体系是可行的,也是一个未来。

其三,「定义云和智能的新关系」。这一个观点的核心是数据,没有数据的支持,所谓智能也无从谈起,张建锋这样讨论数据、云和智能:

那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数据?很多人理解数据就是能源。数据其实是一个企业的血液,不仅是个简单的能源问题,只有把这个数据完全利用好了,才能做一个智能化的判断跟决策,才能把原来纯粹基于流程的公司改造成基于智能的公司。

上述三点也够成了张建锋对于阿里云未来的四个方向,如下图所示,包括技术、产品、商业和生态。

img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钛媒体的访谈。

钛媒体给这篇访谈设置的题目是「最详解密阿里云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部分:云计算的竞争焦点;阿里云智能的架构设计(包括组织架构、产品策略)以及阿里云的生态策略。

首先,围绕云计算的竞争焦点,张建锋透露了四点思考:

  • 混合云;
  • 云安全;
  • 云数据库;
  • 容器;

这其中,云数据库也是包括亚马逊在内的云计算巨头努力的方向,摆脱 Oracle 的数据库,已经成为 AWS 的目标之一。Aurora 就是 AWS 为云计算而专门定制的一款关系型数据库。而根据 AWS 总裁 Andy Jassy 的数字,2018 年 11 月开始,亚马逊的消费者业务已经完全脱离了 Oracle 数据库。

张建锋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从产品角度来看,数据库发展非常快,大家都在想替代Oracle数据库,但是在关键核心应用上要1比1替代还是有挑战,所以现在完全基于云原生的数据库发展非常快,像AWS完全把数据库作为一个核心能力来做,目前国内也是发展非常快……

阿里云也在自研数据库产品 POLARDB,公开资料显示,这款产品在 2017 年开始内测,100TB的数据容量上提供了10倍于传统商业数据库的性价比,如今性能达到 AWS Aurora的2倍。

其次,关于阿里云智能的架构设计,张建锋谈了很多内容,但在我看来是在向外界传达一个理念:组织架构与产品策略将「重塑」阿里云。

比如,全新的组织架构调整:

现在所有CTO线的技术部门跟云的技术部门都整合。例如原来两个数据库部门,现在合并成一个数据库部门。原来两个网络部门,现在合并成一个网络部门。

与之相关的便是人员规模:

我觉得一个有1万人的平台公司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型公司了,像淘宝做的这么大,也就几千人的规模。如果一个公司的人数与业务线性相关,可能是做了太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再比如 KPI:

我觉得第一个是规模,因为这个意味着你产业的竞争,这个肯定是非常核心。第二个我们还是非常关注公共云的份额,因为最终云的基础还是公共云的发展,当然也有混合云的发展这个也很关键。第三个提倡生态,到底在多少生态上,阿里巴巴有多高的竞争力?现在我们有几千家主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把主要业务放在阿里云上的,要占一个更大的比重。

而关于架构调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则是钉钉与中台。

对于钉钉,面对「是不是钉钉对阿里云的价值,类似于office365对于微软 Azure?」张建锋给出了一个不算否定的回答,「有一点类似,但是还是没有那么SaaS化。钉钉主要是一个协同沟通的平台。我们希望未来的企业既是数据的,又是智能的,还是在线协同的,这是我们对我们客户的一个主要未来的描述」。

关于中台架构,也是阿里巴巴内部长期实践的方法论——「大中台、小前台」。所谓大中台,是将全公司的产品、数据能力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技术中台。

「小前台」则是针对不同的业务创新需求,组建一支懂业务、会看数据的前方作战部队,利用大中台所积累产品和数据能力,可以大大减少前方作战部队在人力、时间的投入,阿里内部常常这样形容「小前台」的规模:「小到一顿宵夜只点3斤小龙虾就可够」。

「中台」瞄准的是企业数据、业务、流程之间的难题,张建锋对于中台的意义,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中台不仅是个组织,中台是个理念,所以说这个中台的技术,如果放在高德是最适合的,就放在高德,但是对高德来说,这个技术一定要有一个定位,要为全体人负责,不仅是为自己服务。所以有些是中台的技术,但不一定在中台,例如智能机器人技术,那就是在客服部门,因为他最贴近现场。但是一些中心业务技术,要不在达摩院,要不在中台部门统一建设。

第三,围绕生态,张建锋正式宣布了阿里云从单一平台转型「被集成平台」的战略。

此举意义重大。一方面,对于阿里云内部而言,新的战略势必影响其产品和组织管理,过往的产品研发和交付都是阿里云内部完成,而接下来则是将产品封装,由合作伙伴完成交付。

另一方面,阿里云的未来生态打造,张建锋这样说:

生态一定还是一个分工协同。传统的生态不像想象中那么整合,他们也是分工协作的。比如说做一个传统企业的ERP系统,他们也是分工协作的,比如德勤做咨询,SAP做软件,埃森哲去实施。我们不去破坏大家的分工合作,只是我们的产品技术变成这个体系的一部分,是这么一个逻辑。

更进一步:

…….我们更希望合作伙伴理解这个行业,跟我们掌握的技术有一个共创。比如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语音技术,我们不知道什么行业可以用。合作伙伴掌握这个技术,也懂得客户应该怎么用,比如人可以用在考勤上,或者用在什么门禁上。

相比于张建锋在云栖的演讲,这篇访谈透露了更多有用的线索,最后做一个小结。

战略层面,阿里云正在从一个单一平台转型到一个可以被集成的平台,这也将是观察阿里云未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开始,才能理解其产品策略、人员架构甚至裁员优化。

进一步来细分,达摩院、钉钉以及阿里体系里其他与智能、数据相关的技术团队,也将进一步融入到阿里云智能的架构中;产品上,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类的产品也将成为接下来阿里云的重要产品,而中台架构的实践,最终也将和上述战略、架构以及产品形成良性循环或恶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