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mini 与折叠屏手机、硅谷独角兽以及美国生鲜的「新物种」等#Weekly Spot 016

导读

这周的「Weekly Spot」,你会看到以下精彩推荐:

  • 再谈 iPad mini 的定位;
  • 苹果折叠屏手机会是什么样子?
  • 新书:科技如何毁掉人类的自由?
  • 兄弟文化是泛家族主义的影响?
  • 从「Glasshole」到「AirPods-hole」?
  • 《经济学人》荐读:硅谷独角兽;
  • 《彭博商业周刊》:美国生鲜里的「新物种」?

观点和故事

iPad mini 的定位与折叠屏手机。这周,全球各大消费科技媒体、自媒体相继发布了三星折叠屏手机 Galaxy Fold 的开箱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众多讨论,我也看到了下面这个帖子:

img

无独有偶,爱否科技也在上周发布的《iPad mini 评测视频》(视频链接)里谈到了 iPad mini 与折叠屏的关系,并指出 iPad mini 将成为苹果在折叠屏手机上的一个布局,这也促使我在这个周末,重新思考 iPad mini 的定位,尤其是在三星、华为纷纷推出折叠屏手机后,苹果可能的对应思路。

首先,从苹果整个产品线上看,iPhone 依然是无可争议的头牌。每一年,苹果都会将最新的技术——包括硬件、系统——应用到 iPhone 上,这些技术当然也会放在 iPad 产品线之中,但参考过往「原彩显示」、「Face id」等技术的普及周期,中间都有一个时间差。与此同时,iPhone 上众多新技术并不是一股脑下沉到 iPad 上,而是阶段性的演进。

其次,站在 iPad 产品线的角度,iPad 各个系列的确形成了对于不同屏幕的全覆盖,但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内容消费」与「内容创造」两个产品线,苹果用硬件配置形成价格门槛,筛选出不同的用户群体,并提供不同的设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iPad mini:小尺寸的屏幕、低价、性能足够强大,内容消费的最佳设备,iPad mini 发售后,YouTube 上已经有大量讨论 iPad mini 游戏体验的视频,国内微博、贴吧的讨论也非常多;
  • iPad Pro:接近笔记本的屏幕尺寸、高价、性能最强、官方外设(Apple Pencil 二代、官方键盘),这是苹果为「内容创作」场景提供的设备。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 iPad mini 不适合内容创作或者说 iPad Pro 不适合内容消费,但苹果的确利用两个略显极端的产品,构成了 iPad 的产品线,满足用户从内容消费到内容创作的全部需求,iPad mini 与 iPad Pro 之间的产品,包括 iPad air、iPad 2018 等,所填充的是不同用户在不同阶段甚至不同场景里的需求。

img

第三, 自 2018 年 11 月开始,苹果不再透露硬件设备的具体销量,2019 年 3 月,苹果又召开了一场没有任何硬件产品的服务发布会,这一切所指向的,也是苹果正在加速的战略转型:服务

而随着服务,尤其是基于移动设备的服务成为苹果未来战略的核心,比起单纯的 iPhone 销量,如何扩大 iOS 设备用户群体显然更重要。目前搭载 iOS 的设备只有 iPhone 和 iPad,那么解题思路不外乎推出更多型号的 iPhone 或者更多型号的 iPad。

很显然,苹果选择了后者。

这里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上文也提及,iPhone 作为苹果的头牌,拥有更多新技术应用的「特权」,这也使得所谓「廉价」版 iPhone 几乎就是痴人说梦,更何况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开始变冷,依靠机海走量已经很难突破当下的困境。而 iPad,尽管并不能成为 iPhone 的替代者,但是iPad 处在一个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市场里,无论是大牌的 Google、亚马逊、小米、还是贴牌的中国公司,基本都已退出这个市场。

也因此,苹果开始利用 iPad 这样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 iOS 设备,向上触及生产力,向下则要继续统治内容消费市场,以 3000 元的价位、A12 的芯片以及 Apple Pencil 的加持,iPad mini 提供了一个无法拒绝的苹果生态通行证,同时也为苹果之后的游戏订阅、Apple TV+ 的服务提供了最佳的载体。

第四,从 iPad mini 的定位引申,这会是苹果折叠屏手机的前奏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这里有一个内置了重要的前提:折叠屏是手机的下一个形态。

但倘若不是呢?

折叠屏,至少是当下折叠屏所解决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屏幕尺寸变化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硬件命题,而在系统和交互层面,它延续了 2007 年之后智能手机一贯的触控交互,这也导致了一个后果:用户在折叠屏手机上的体验,与普通手机没有根本差异。

换句话说,用户无法利用折叠屏的特点满足更多需求

img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苹果推出折叠屏的 iPhone(上图是国外网友制作的概念图),即便是其屏幕尺寸接近或就是 iPad mini 的 7.9 英寸,那么整个设备的交互也不应该是 iOS 这样的触控交互,理应有更多交互创新,才能支撑其全新硬件设备所带来的优势,不然,屏幕折叠的设备,更像是炫技,同时还会放大屏幕折叠后的劣势,比如厚重的机身。

综上,iPad mini 作为 A12 芯片里最便宜的 iOS 设备,承担了苹果扩大 iOS 设备用户群体的重任,而 iPad 产品线,也正在成为一个横跨内容消费与内容创造的产品线,也是苹果未来服务的最大载体。

至于折叠屏的 iPhone,或许是未来,但一定不是 iPad mini 的样子。

本周还有重多值得关注的观点和故事。

新书:科技如何毁掉人类的自由。Douglas Rushkoff 是一位来纽约皇后学院的媒体理论教授,他的新书《Team Human》提出了一个观点:当下的互联网技术,并未给人类带来自由,反而在摧毁它们。这本书传递的观点虽然略显极端,但能够引人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来看看 Vox 对作者的访谈

程浩:创新与创业的几个思考。迅雷创始人程浩目前是聚焦 AI领域的投资人,他在这篇文章里分享了自己对于创新的思考,我觉得其中提到的「创新四元方程」很有趣:

我认为创新是解四元方程式。当然这里面的“四”是个表意,指的是变量。视你做的事情,这个变量可能是3个、也可能是4、5个。什么叫解四元方程式?就是说在创新或者在创业过程中有太多变量,如果这些变量每一个都在变的话,你其实是很难解的。

那怎么办?面对四元方程式中的四个变量,一定要先摁住其中两个,你把这两个就看成固定的值(常量),或者你觉得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的,但是还不错的值,你把它摁住了,然后剩下那两个就变成二元方程式了。

离职员工:我为什么离开京东。这篇来自 AI 财经社的文章找到了一位京东离职员工,利用口述的方式「点评」老东家,几个关键词,「除了电商一无所有」、「只有刘强东的京东」、「危机里的架构调整」等,也提到了兄弟文化:

刘强东喜欢称兄道弟,在公司内部喜欢别人叫他东哥。写内部信时,他也特别喜欢使用兄弟一词,从上市到今年4月15日,刘强东总共发了9封内部信,其中兄弟一词出现57次,平均每一封信要喊6声兄弟。

还有酒文化:

刘强东非常喜欢喝酒,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酒解决不了的,一杯不行就再喝一杯。他一直说,喝酒是一种传递感情的方式,能增强大家之间的感情…..在京东,只有能跟他喝上酒的才算是信得过的人。像沈皓瑜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就很难适应。反而是徐雷,跟刘强东脾气很对,时常一块喝一杯。

遗憾的是,这篇稿子没有提供更多的当事人和其他角度,这也导致了其立场有点偏颇。

兄弟文化是泛家族主义的影响。与热点话题相呼应,《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解读了泛家族文化的影响:

我们只看争议。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原因很简单,“兄弟”唤起了一种家庭的或江湖的传统伦理记忆,它意味着道义、情意,而不是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悖。

以家庭成员称谓来打造关系,在企业中并不罕见,在基层政府、高校(导师与学生关系)也不少见。我们习惯叫“江湖气”。实际上,它是泛家族主义的表现之一,其特征是将家庭(族)伦理无限延展到其他领域。而往历史上追溯,伦理关系的革新恰恰是20世纪以来所开启的现代化转型内容。

新近出版的《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从16世纪起,一直讲到20世纪,论述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常”(传统)与变(转型)。作者是已故汉学家、费正清弟子、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教授易劳逸(Lloyd E. Eastman)。该书首版于1988年,如今中译本在31年后面世,是易劳逸被翻译成中文的第三本著作。全书是一个宏大的经济与社会叙述。泛家族主义是他论证的主要观点之一,回答了它如何在传统中国产生,又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进展。

AirPods-Hole?这周读到一篇 BuzzFeed 的文章,讨论了 AirPods 所造成的一种诡异的景象,想起几年前有人称呼整天带着 Google Glass 的人为「Glasshole」,是不是现在也可以叫「AirPods-hole」?

访谈:Benedict Evans 谈科技产业的未来。Benedict Evans 是一位活跃的投资人,他在机器学习、5G、移动互联网领域都有诸多独到的观察,这篇访谈里,Benedict Evans 进一步分享了他对行业大趋势和产品小趋势的理解,强烈推荐。访谈音频在这里,访谈文字部分在这里

杂志导读

《经济学人》

img

这周杂志的封面是一些「呆萌」的独角兽,或者说是假独角兽。这期杂志也非常应景,周五的时候,硅谷两家独角兽公司 IPO。其中视频会议公司 Zoom 首日股价上涨 72%,市值达到 159 亿美元;图片社交公司 Pinterest 首日涨幅为 28%,市值为 130 亿美元

这期杂志用社论和 Brefing 两篇文章的篇幅讨论硅谷的独角兽现象,其中社论指出,这些独角兽似乎什么都有,但就是不盈利。而 Brefing 则详细讨论了独角兽现象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影响,文章也指出,当下独角兽的泛滥,并扎堆上市,其根源在与 2010 年的一波投资热潮,如今 10 年的投资周期将近,上市成为众多资本离场的重要手段。

这期的中国部分,有一篇介绍了中国的 996,文章最后谈到,假如「996.icu」被中国官方否定,那么托管这个项目的 GitHub 以及在中国有巨大业务的微软,又会怎样呢?

图书部分,介绍了一本讨论人与机器关系的小说《machine like me》,作者是伊恩·麦克尤恩。

《彭博商业周刊》

img

这期杂志推荐两组文章,特别报道关注的是德国经济,分别从德意志银行、德国汽车行业以及默克尔政策的角度展开。

另一篇报道关注的是美国生鲜超市 Wagman,这是一家私营的、家族式连锁超市,尽管门店数量和名气不大,但在商品质量、门店效率上却表现优异,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不要错过这篇文章。

Zhao Saipo

View posts by Zhao Saipo
赵赛坡,科技博客作者、资深科技观察家、付费科技评论 Dailyio 创始人、出品人,覆盖 3000+ 付费用户。 曾担任 TechTarget 中国区记者、频道主编、AI 自媒体「机器之心」前联合创始人。